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的《傅青主女科》助孕特色探微

    强若男刘雁峰夏晴
    2764-2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傅青主临证助孕,尤重燮理阴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源自《黄帝内经》,阐述了天地万物赖阳和以发荣,得阴主而长养之道.基于此分析《傅青主女科》中《种子》《妊娠》《小产》三篇之理法方药,将其助孕之学术特色总结为:"种子"予阳,阳正其气乃布种;安胎益阴,阴成其质而长养.进一步探究其遣方用药时,重温补心脾肾以"予阳",暖胞宫之气而无燥烈之弊;常滋补肝脾肾以"益阴",成胎元之质且无凝滞之虞.同时,傅青主重视阴阳互济之道,剂量轻重得宜,使阴阳相资而生化无穷.据此可管窥其种玉寿胎之临证机要.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阳《黄帝内经》《傅青主女科》助孕中医药

    从《黄帝内经》刺法到三才刺法

    史荣乾刘奕萱李宁艳李瑞竹...
    2768-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改良的"三才刺法"在临床上具有取穴少、得气感强、疗效好的优势,文章归纳《黄帝内经》《标幽赋》《金针赋》等古籍中的多种刺法,将其分为"天""人""地"三部,探究三才刺法的源流及发展;结合现代刺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从配穴、针刺深度及行针手法等角度阐释三才刺法的应用.提出三才刺法通过刺激多层次及多部位,从而激发机体多系统联动以获得更佳疗效.

    《黄帝内经》刺法三才进针法三才刺法程莘农

    "辛以润肾"理论内涵新释及其在肾系疾病中的运用

    胡聿昕陈晔欣王琳王润泽...
    2772-2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发探讨"辛以润肾"理论的内涵与在肾系疾病中的阐发运用.提出肾所苦之"燥"包含阴凝之燥和阴竭之燥,临床表现当灵活看待.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辛以润肾"理论的内涵诠释,进一步提出"辛以润肾"具体包括化气、助阳、调中、开郁、祛风5个作用环节,以调节肾中水液代谢、恢复肾中津液出入为核心旨归,并探讨了"辛以润肾"在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具体疾病中的运用.

    《黄帝内经》辛以润肾津液肾系疾病辛味药

    论中药作用的"皮脉肉筋骨"靶位

    田传玺李敏杨映映赵迪...
    2776-2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帝内经》五脏-五体理论,梳理中药作用"皮脉肉筋骨"靶位的理论来源.从"皮脉肉筋骨"靶位认识中药,是基于饮食水谷(五味)化生的"气津血液精"充养五脏和五体的原理,同时在象思维指导下对中药的一种新的认识思维.在象思维下将一些中药进行五体"皮脉肉筋骨"靶位划分.骨伤疾病、风湿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病位在"皮脉肉筋骨",常用的中药也可根据"皮脉肉筋骨"靶位来分类,相关用药的经验也从临床证明了中药从五体"皮脉肉筋骨"角度认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完善并形成四性-五味-归经-五体为主线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而为现代中药药性和中药复方疗效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中药皮脉肉筋骨功效靶位五体药性

    经典名方泻黄散"防风四两"考论

    陆跃陈仁寿
    2780-2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被历代医家推崇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的经典名方.然而,泻黄散方中防风用量独大,与传统的中医临床思维不符,历来备受争议.从《小儿药证直诀》的版本,泻黄散的功用,防风在泻黄散中的功用,古今医家对泻黄散中防风剂量的论述,当代运用泻黄散时防风的常用剂量等几个方面对方中"防风四两"的记载进行考论,认为泻黄散中防风剂量不宜过大.

    泻黄散经典名方防风《小儿药证直诀》伏火剂量

    探意"府"穴与"门"穴

    沈峰李丹妮
    2785-2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正经中以"府"命名的腧穴共有6个,分别是"中府""天府""府舍""少府""俞府"和"风府".进一步系统梳理发现相应"府"穴邻近均有以"门"命名的腧穴.府为藏物之处,门以开关为用,二者可分不可离,强烈提示"府"穴与"门"穴之间隐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文章试从腧穴名称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汉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合中医经典文献及现代研究,探析"府"穴与"门"穴背后的深意,希冀为培养针灸临床思维、领悟中医原创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腧穴名称中府天府少府风府俞府府舍

    大椎穴的古代文献研究探微

    厉文凤张振营熊珍陈少宗...
    2788-2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椎又名百劳、上杼,是临床常用的督脉腧穴.文章整理归纳古籍中大椎的穴名渊源、定位与循经、穴性特点、主治规律,以及对于"骨会大杼"争议的解释.总结得出大椎作为八会穴之骨会和三阳督脉之会,具有解表退热、强壮健骨、振奋阳气的作用,可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科疾病.从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中梳理出大椎的相关内容,以拓宽本穴的现代应用范围,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依据.

    大椎腧穴骨会主治规律文献研究

    血瘀体质客观化刍议

    魏国俊胡星荣陈彦同李盛华...
    2792-2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瘀体质的判定标准虽已制定,但其主观性强,对判定结果缺乏一致性,因此进一步客观量化指标有助于统一判定结果,为调体干预提供依据和评价指标.文章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利用现代医学检测仪器、软件,分别通过对面色、红血丝、疼痛、记忆力、眼睛周围颜色、口唇颜色、舌质、舌下络脉、甲襞微循环等一系列与血瘀质临床和病理基础相关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血瘀质客观量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用方法,以期为建立血瘀体质的量化标准及辨体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中医体质的量化分析提供思路.

    中医体质血瘀体质判定标准客观化量化

    脏结证治源流探析

    崔家祥白晨志张瑞祥孙凤一...
    2796-2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据文献发现,脏结是一个涉及杂病、温病范畴的复杂概念,其基于"结者缔也"的本义,与《伤寒论》脏结理论联系密切.其发生发展是由表人里、由轻到重的动态连续过程,寒邪为患、阳气持续衰弱为本病的主要矛盾,同时湿邪、热邪也可作为次要矛盾出现,其病机有表邪内陷、阳衰寒凝、寒热格拒等.在治疗上,金元医家重视解表散邪,多选用小柴胡汤加生姜并灸刺关元穴,明清以降,温阳散结成为治疗的主流,脏结外治法进一步发展,和解寒热、随证处方及预防为先等治法也开始出现.同时,随着医家对胁下痞痛症候的日渐重视,明清以后杂病脏结开始成为《伤寒论》脏结体系的重要部分.

    脏结五脏《伤寒论》温阳散寒和解寒热内伤杂病

    《黄帝内经》"五脏风"论治发微

    李然滕菲王振裕
    2801-2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五脏风"论,认为五脏皆可因风邪入侵致病,对应四时受病形成"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风"同为风邪,具有共同致病特点,又合于四时五脏表现各异,故可据"五脏风"理论遣方用药分治风病,循生克之理,联五脏之机,指导相应论治及调护之法.文章从"五脏风"理论出发,结合四季气候变化、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及后世医家研究理论,探寻五脏风病因病机及发展渊源."五脏风"理论既可应用于五脏之风单独论治,又可以整体观念指导多脏联合治疗风病;"五脏风"理论还可应用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调护,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五脏风风邪论治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