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的构建特色与应用

    丁晓齐向华
    3257-3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辨证脉学首次提出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脉象信息系统,提出利用手指感知觉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将脉诊的客体和脉象信息提取过程揭示清楚,对脉象特征充分分析、归纳,建立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临床分析和脉象研究科研思路,建立起了规范的、易于掌握的脉象学习和临床脉象辨识模式,将脉象特征与不同治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建立了新的"平脉辨证"的"脉-证-治"相应治疗体系,克服了过去"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脉诊传承的尴尬,为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打下了基础.

    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论脉象特征辨证论治辨治体系脉象信息脉诊

    关于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验证若干问题的探讨

    黄兰英余小萍张莎莎张晓天...
    3263-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临床验证,是客观评价一项民间技术价值的有效路径,既可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也可针对考核通过的民间技术,分出优劣仲伯,以求进一步规范及传承.关于民间特色技术临床验证工作,从田野调查法初筛以及专家评估法复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控制待验证技术的质量,从技术验证前期、验证过程、验证后期3个方面探讨如何控制民间技术临床验证研究质量,从独特性、安全性、有效性3个方面探讨民间技术的评价验证.可为民间技术临床验证工作标准管理流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以保证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及科学性.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验证管理流程问题探讨

    对复杂舌象的思考

    王章林吴越同陈逸梦俞洁...
    3267-3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舌诊是辨识生命健康状态、探究疾病本质属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苔质变化存在时间差、苔质关联脏腑不同以及非病理性因素干扰影响,临证时常可见舌质与舌苔主病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复杂舌象.这类舌象能够客观反映机体复杂疾病状态,对于准确认识病变本质具有不容忽视的诊断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认清苔质反映重点,强调苔质合参、重视"独处之奸",慎重取舍苔质、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动态观察舌象,有益于准确辨析复杂舌象所隐藏的中医诊断意义.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动态采集复杂舌象的苔质图像信息,综合分析其蕴含的中医内涵,是目前中医舌诊研究领域亟需强化之处.

    舌象舌质舌苔中医诊断舌诊思考

    "脂膜"概念探究及现代临床意义发微

    田园硕马雪颜敖铁锋刘铁钢...
    3271-3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膜"是一个兼具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其形态为"脂膜相附"的组织结构,位于半表半里,是"三焦"的形质,机体的水火之渎,发挥精微物质储存运输、表里脏腑联通等功能.若"脂膜"不利,影响机体气津畅通,易致病理产物壅塞、外邪伏留其中.根据"脂膜"的功能特点,辨治临床相关病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初步推断可为一些病位广泛、病机复杂的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脂膜三焦脂肪组织辨证临证应用

    《活人事证方》(前后集)养生思想探析

    吕佳蔚王振国杨金萍鞠芳凝...
    3276-3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人事证方》(前后集)是南宋一部较有影响的医药专著,作者为士人刘信甫.该书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实用方药,其中包含的大量养生方剂,不仅多以韵文形式呈现,且来源颇广,反映了儒士的治学特色.通过研究《活人事证方》(前后集)养生文本,可以发现其重视草木服食、导引行气,以及个人卫生和仪容修饰的思想特点.文章通过考证《活人事证方》(前后集)的作者与成书,在医儒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其养生思想.

    《活人事证方》刘信甫养生文本思想文献研究

    基于中医内科学疾病定义模式探析其本质规律

    曹淼肖凡喻嵘何清湖...
    3280-3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义是厘清概念、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中医内科学中对疾病的定义模式采用了逻辑学"属加种差"的方法,这种模式中主症作为不同疾病间唯一区别或主要区别,这与中医对"病""证""症"三者关系认识相矛盾.通过对中医内科学疾病定义模式的分析,可以认为主症、病因、病机、证候均不能成为疾病的本质属性用于区别不同疾病.中医应当加深疾病认识、挖掘疾病本质属性,完成定义模式的范式转换.

    中医内科学疾病定义本质属性逻辑学属加种差

    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角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张涵灵徐婧闫海琳吕文亮...
    3285-3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角药作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由三药组合而成的特殊用药形式,在临床使用中常获良效.《临证指南医案》中涵盖了大量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其中叶天士首创的"通补阳明"法、养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学说等对现世治疗脾胃病影响颇深,其尤重对胃的论治,认为用药需刚而不燥,柔而不腻,强调通降而顺其用.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角药的系统梳理,从温补胃阳、滋阴润胃、益气降逆、养血通络、脾胃同调、两和肝胃六方面论述脾胃病中角药的特点,并举验案一则,以期更好理解角药的配伍并将其运用于临床中.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角药脾胃病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基于《黄帝内经》"司岁备物"谈不同年份采收中药的差异

    冯文林伍海涛
    3289-3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借助于五运六气学说,构建了"司岁备物"以保证药物质量的理论,阐释了根据各个年份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采集与气候变化相应时的药物,为后世所谓"道地药材"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很多中药学专业人士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溴甲酚绿比色法、苯酚-硫酸法、响应面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年份采收的刺五加、苦参、黄精、人参、郁金、高良姜、天麻等不同中药的有效成分做了相关的含量检测,证实了根据各年运气变化备取药物的"司岁备物"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为中药材最适宜采收年份及其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司岁备物中药采收有效成分差异

    "邪热不杀谷"的理论探讨

    王永涛孟虎彪王伟涛马思佳...
    3293-3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镜了"邪热不杀谷"的源流,该理论首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其本义为伤寒误下后邪热内陷,表现饥而不欲食的状态.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邪热不杀谷"理论指导治疗,但对病机的认识存在差异,或认为阳明热毒内盛,或认为肾中相火浮越于上,或认为胃阴不足、虚火内生等.文章还指出"邪热不杀谷"与邪热杀谷的理论混淆,实为不同医家理解有异.阐释了"邪热不杀谷"的理论内涵,即病理之火不能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不能将水谷津液转化成充足的气血.同时,还通过2则医案展示了该理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邪热不杀谷邪火不杀谷理论探讨腹泻食欲不振《伤寒论》临床应用源流

    辨析滞脉源流

    甄林强庞雨赵璐邱帆...
    3297-3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滞脉源于古代典籍医案,未得脉学专著正名,于近代被正式提出.文章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及近代医家阐述,追溯滞脉的历史渊源、辨析滞脉的脉象特征、探究滞脉的临床意义,并对滞脉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为滞脉的标准化研究做出探索,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滞脉的脉象特征即中取可应,按之方得,脉幅较小,脉管欠柔和,来去之势有黏滞、不畅快之感,至数多无异常;滞脉对提示诸病邪气导致的气机郁滞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值得学习研究;滞脉脉理的完善对当代中医脉学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滞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中医脉学气机郁滞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