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学预测模型研究探讨

    杨丞玮赖新梅魏佳肖雯迪...
    3873-3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预测模型因其对疾病诊断和预后具有预测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决策、医疗质量管理及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医整体观念和预后思想对预测模型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文章挖掘中医思维对预测模型构建的意义,并从研究设计类型、预测因素筛选、数据偏倚以及建模方法等角度,探讨限制中医预测能力发挥的因素.高质量的中医学预测模型研究,应从中医思维出发,完善研究设计,严格筛选预测因素,将整体、动态、个性的特点融入预测模型研究.

    中医预测模型预测因素中医思维

    新形势下针刺麻醉的机遇与挑战

    孙粼希王珂周嘉
    3877-3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刺麻醉为不适宜使用麻醉药物的患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微创、非药物的选择.随着科技进步、循证医学兴起,针刺麻醉从术中应用扩展到了整个围术期的应用与实践,该领域研究也迎来发展转型的契机.然而,针刺麻醉的实践体系欠规范、传承方式滞后、研究质量不精等问题成为阻碍其国际化的挑战.笔者通过梳理当前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和潜在的机遇,进行反思,提出了规范研究体系、加强学术交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信息化宣传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快针刺麻醉国际化、科学化发展提供参考,对推动针灸学和传统中医的整体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针刺麻醉围术期针刺实践机遇挑战

    中医药地方标准发展现状及思考

    付华郝嫣然罗薇陈波...
    3881-3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对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已经发布的中医药地方标准涵盖了各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是对中医药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也为推动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中医药地方标准的发展也存在各省市发展不均衡、体系尚不成熟以及中医药地方标准间的分类模糊、命名不严谨等问题.未来应注重加强中医药地方标准顶层设计,探索构建中医药地方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制修订方法学研究,并加强中医药地方标准的解读与宣贯推广工作.

    中医药标准化标准体系地方标准

    中医优势病种评价实践及思考

    牛倩倩李秀惠童光东
    3885-3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优势病种评价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中西医协同诊疗优势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其相关概念及评价方法仍不明确.文章就前期肝胆病优势病种评价工作基础,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内涵、优势定位、优势作用、评估要素、优势证据内容及评价方法、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评价流程.

    中医优势病种证据评价中药人用经验专家共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历法模式解析

    石翎笙贺娟
    3889-3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历法模式是开展《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验证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根基与前提.《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历法以六十甲子干支表达天地气数变动节律,主要包括以干支纪日表达"天道六六之节"的年内气数变动节律和以干支纪岁表达"运气相合"之三十岁气数变动周期两层面.《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历法采用四分历的历法模式,属于阴阳合历.其阳历部分以3651/4日为岁实,以"二十四气"为基本阳历结构,着重建立了"年内六步气位划分模式",成为三阴三阳之六步客气等理论展开的主体历法框架;其阴历部分以29499/940日为朔策,以十二朔望月为基本阴历结构,用以表达月亮的朔望周期,不直接参与六步气位起止时位的划分,而主要参与指导对五运六气实际气化状态的判断.

    运气干支历法四分历阴阳合历

    《黄帝内经》经脉源头考释

    田合禄
    3895-3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梳理考释得知,经脉有两套体系,十二经脉本源于先天形体十二脏腑,主形体营气循环流注十二脏腑;十一经脉本源于后天天地阴阳"天六地五"数,主肺天脾地摄入气味化生营卫血气神以灌溉滋养形体组织.由于脾胃居中主四肢手足,故十一经脉皆起于手足腕踝,五输穴起于肘膝以下.脾胃为土地,所以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五行在脾土.经脉既是通行输布后天营、卫、神的通道,也是邪气侵犯人体的通道.少阳三焦相火生脾胃土而主脾胃阳气,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十一经脉起始于诸阳之本的四肢手足,其实质是少阳三焦为"十二经脉之根","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的少阳三焦.

    《黄帝内经》经脉少阳三焦太阴脾土四肢手足

    《黄帝内经》症状病机思辨理论探赜

    刘玉良
    3902-3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中包涵着丰富详实的症状病机阐释,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进行研读,提炼总结其中症状病机阐述的精华.主要包括生理现象的机制阐述以及其转变为症状的机制探讨;情志变化与情绪反应的症状病机阐述;同为病名的症状病机探究;脏腑特殊对应关系的症状病机探讨;根据时令阴阳变化解释症状机制等内容.对《黄帝内经》症状病机思辨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于加强经典理论研用和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黄帝内经》症状病机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节""交""会""穴"探微

    吴小丽吴娇娟刘宇张静...
    3906-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后世对"节""交""会"的认识有失原义,不利于学者对穴位的认识及临床对针灸调气的重视.以经释经,结合后世文献,认为穴位包含结构和功能两重概念,而"节""交""会"是构成穴位的结构基础,不赋有穴位的功能,故不等同于穴位,但可作为定取穴位的标志.而"神气"是区别节之交会与穴的关键.气是穴位的重要组成要素,是针灸气至的前提条件,提出气的改变是节交会病理变化的基本病机,治宜索节调气.

    《黄帝内经》

    基于《伤寒杂病论》蓄血理论探讨"独藏瘀毒"的理论内涵

    蔡妍白星柯雅妮徐超...
    3910-3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伤寒杂病论》蓄血理论探求"独藏瘀毒"理论的内涵,启发临床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蓄血理论出发,探寻"瘀毒"与"独处藏奸"、蓄血理论间联系,挖掘"独藏瘀毒"的理论内涵,并结合《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蓄血理论和"独处藏奸"辨证论治的相关论述,阐释"独藏瘀毒"临床意义.从蓄血理论与瘀毒理论出发,发现瘀毒发病的前提是蓄血,而蓄血临证多有"独处",这与瘀毒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提出"独藏瘀毒"理论,进而结合《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独处藏奸"和蓄血理论辨证论治的相关论述,细致分析大黄廑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下瘀血汤中反常的脉症及其反映的病机与相应治疗,为后世"瘀毒藏奸"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需要着重关注独处是否存在"独藏瘀毒",为疾病治疗之关键,明辨审慎"独藏瘀毒"理论,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独藏瘀毒蓄血蓄血理论瘀毒理论独处藏奸《伤寒杂病论》

    "津液链"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探析

    李坤宁陈明
    3915-3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津液链"是指人体各类津液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相互转化的链性关系,这一概念是对人体津液系统整体性的高度概括.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注重分析人体各类津液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灵活、巧妙地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之中.文章运用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从指导疾病诊断、判断治疗宜忌、推测疾病传变、启发治疗思路4个角度对津液链理论在《伤寒论》疾病辨治中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以期对中医津液理论发展与仲景学说的研用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伤寒论》津液链津液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