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语言战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语言战略
中国语言战略
中国语言战略/Journal China Language Strateg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

    唐培兰李宇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类型、构成、现状和提升策略.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高低受到传播吸力、传播推力和传播阻力的综合影响.传播吸力来自语言价值,包括经贸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人口数量、国际地位等五方面.传播推力是传播者的主动传播能力,包括传播规划能力、国际中文教育能力、科技加持能力、中文产品研发能力、中文传播者拓展转化能力等五方面.语言文化差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语言传播产生的反推力都可能阻碍语言传播的效果.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需重视中文传播吸力,增强中文价值;合理使用第一推力,激发第二推力和第三推力,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将中文资源拥有者转化为中文传播者.特别要重视培育并支持本土的中文从业者,使中文国际传播有良好的当地土壤,根深叶茂.

    中文国际传播传播能力传播吸力传播推力传播阻力

    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供给转型与优化

    王良存董洪杰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侧出现多类型、多空间、多形态需求,而供给侧在供给保障体系、供给水平、供给主体参与方面均有待完善.参照"服务三角"理论模型,分析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在供给战略、供给系统、供给主体所呈现的转型特点.为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提出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供给策略: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文教育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为核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完善供给政策和制度保障,以数据链接并升级供给系统各构件,丰富国际中文教育供给模式,包括主体组合模式、国内外联动模式和区域联动模式.

    国际中文教育供给转型"服务三角"理论模型

    从互文性到互语性:机构语言政策的话语模式对比研究

    毛延生田野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政策话语研究是当前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立足于微观话语本体维度,以国务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鄂尔多斯市政府颁布的关于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机构语言政策文本为语料,以具体的话语策略和语法实现形式为研究路径,聚焦机构语言政策的话语模式对比研究,探究多层级政府的机构语言政策话语模式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第一,多层级政府的机构语言政策经过话语糅合与意义重构实现再情景化呈现;第二,借助范畴辐射与话语指向体现权力关系不对等性;第三,利用指称关联与话语共通构建多维话语空间;第四,通过意义一致与话语深化明确意识形态指向.上述研究发现可为中国语言政策的话语模式构建提供参考,也可为提升语言政策话语研究的致用性提供行动指南.

    机构语言政策话语模式对比研究话语策略

    语言政策的话语嬗变:语言立法视角

    石春煦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积极话语分析的个体化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述谓策略研究,提出国家语言立法中的意义建构分析框架,对宪法立法(1982-2023)以来语言政策意义建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历时分析.研究发现:从概念意义维度上看,国家在语言立法中主要通过四大类动词述语建构经验意义,其在语言立法的不同时期具有动态性,体现对语言实践的制约性及其语言发展的导向性;从人际意义维度上看,动词述语主要体现对语言政策实施主体正面、隐性的评价,以社会评判资源为主,突显政府机关在语言立法中的重要性;从文化语境维度来看,国家逐步体现对民族/地方、国内及其国际语言社区文化交流的关注,体现国家语言立法中的和合文化价值.本文有助于更好地读解语言政策话语的意义建构,并为大数据时代语言文字的法治建设提供启示.

    语言政策话语分析历时研究语言立法

    语言政策话语的再情景化:以"取消英语主科地位"为例

    魏爽孙珂陈美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导向、价值立场和学术路径,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径着眼于话语从事何种实践活动,如何创造、解释和传播特定的语言政策,因此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以新浪微博热搜语言政策相关事件"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讨论话语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化分析框架,重点考察"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如何融入其他社会事件语境中进行"再情景化".研究结果表明:网民主要采用道德合理化、理性合理化、假设未来合理化三种合理化策略,围绕语言文化、教育资源、国家发展、科技信息四大主题支持或反对"取消英语主科地位".上述研究发现对于揭示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话语冲突及其媒介表征,促进政策话语、学术话语与媒体话语的良性互动,对外语教育政策相关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话语路径视角再情景化合理化外语教育政策"取消英语主科地位"

    中国外交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国家形象建构的视角

    武建国马春雨宋玥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对其行为、活动、成就等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对中国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探讨外交话语如何通过隐喻来建构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中国外交话语中大量使用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这是由于旅程、建筑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广泛存在于外交话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方向参考.

    批评隐喻分析外交话语国家形象建构语料库

    日本方言景观与方言纪念品:历史、地理和经济的视角

    井上史雄包联群
    15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经济视角考察日本的方言景观.方言景观指的是对方言的景观利用,可以分为"可购方言"和"不可购方言".前者包括方言纪念品,如标注方言的明信片、毛巾、手机链和徽章;后者包括方言命名和方言信息,自20世纪末以来通过商业区、购物中心和公共设施等的命名得到推广,并具有营造亲切感的功能.随着方言的逐步衰退,方言的社会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根除"转变为现在的"描述"以及娱乐性利用等.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后,方言景观出现了减少的倾向,这可能源于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和2019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本文基于过去几十年收集的多元化方言景观数据,分析方言活力的持续性问题并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经济语言学语言景观方言纪念品可购方言方言命名方言信息

    新加坡华社的语言焦虑和多语制

    曹栌文包智明
    16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的城市国家.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对传统语言的功能做了明确的界定:华语(普通话)、马来语和淡米尔语是母语,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工作语言.政府的语言政策造就了一个以英语为主的多文化、双语言的社区,两项语言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用英语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语言,将所有华校转为英校;二、在华社中推广华语,鼓励少说方言,传统的闽南、粤、客家方言渐渐地边缘化.短短60年间,新加坡华人逐渐放弃方言,转而使用英语和华语.本文从历史角度描述这一双重语言转移的过程,以及表现在语言选择、语言认同、语言自信等方面的语言焦虑.语言焦虑是多文化、多语言社会的自然衍生物.

    焦虑语言政策语言转移多文化多语言多种族

    移民与语言演变:英国约克华人社区两代移民普通话新变体

    李素琼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接触引发语言演变是变异社会语言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人口迁移使不同国家的人接触日趋频繁,当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的人相互交流和影响时,可能产生各种语言结果.本研究重点考察我国两代海外移民对普通话使用的维护与演变.第一代成年移民主要存在从方言向普通话转换及词汇借用现象,第二代年龄较大儿童则转向以英语为主的中英双语者.汉语维护总体乐观,但海外华人使用的普通话正发生一些词汇、语音或句法演变,一种普通话新变体正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形成,年龄较大儿童是普通话使用创新的主力军.普通话新变体反映了中文在海外的传承、演变和发展情况.

    变异社会语言学城市接触语言与演变移民普通话新变体

    数字经济视域下语言资源的实践路径

    梁京涛张宏杰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资源是从资源科学观察、研究语言的结果,是语言研究的视角之一.语言资源的发展在于满足社会需求.数字经济以数字化信息与知识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提升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社会治理为目标.数字经济为语言资源研究、开发提供了机遇.语言资源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基于语言资源挖掘的知识,可以辅助决策,也能以符号匹配推送、关联信息推送的方式,预测用户偏好;基于语言资源训练的模型,可以优化外贸领域的无障碍环境,可以解决汉语方言区老年人就医中的语言问题;语言资源及其产品可用于社会治理.

    数字经济语言资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