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文化精神、哲学底蕴与历史源流

    孔德立
    5-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植根于农耕社会及其产生的农耕文化精神.周代的礼乐文化铺垫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底色;以生生为致思方向的仁爱涵育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核心价值.经史典籍绵延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历史;勇毅铸牢了中华民族和平性的保障.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既是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面向未来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中华文明和平性农耕

    "道德"的追寻——"道德之意"与早期中国哲学的德性伦理思想

    李佳轩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之意"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思考"伦理生活"的独到思路,展现出中国思维下关于"德性伦理"的深度思考.在道家哲学中,"道德"与"伦理规范"形成一种张力,"德"呈现为一种与他者和宇宙由"和谐一体"而带来的"生生养育"的力量,而这种"和谐一体"的领悟与表达"是非分别"与"价值规范"的"名"形成一种悖谬关系.同时,"德"被理解为要通过"负的方法"扫除"名"才能显露的一种无造作的"德性"的"本原",又被理解为在"心性论"语境中的精神感通能力以及人与万物乃至整体之"道"为一体的"深层本性".思孟学派中如《五行》篇"德,天道"的思想也展示出儒家哲学的"道德之意","德"被理解为与人为造作的思维意识不同的自发性精神力量以及与周边万物乃至整体宇宙的共鸣.儒道互通的"道德之意"揭示出中国的"德性伦理学"的核心特质,"德"不可被"规范"替代,亦不能为主体性哲学把握,需诉诸人在关联性宇宙中关于"我-世界"一体性的生存领悟.

    道德之意关联性宇宙论德性伦理学儒道关系

    论清华简《参不韦》的文本特征及"德""刑""中"等观念

    袁青
    20-2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不韦》和《五纪》内容和结构都极为相似,主旨也类似,都强调天道的不可违逆性和权威性,但《五纪》还配以相应的自然神来保证人道的不可违逆性,又详细论述了复杂的天神系统,这是《参不韦》所不具备的."德""刑""中"是《参不韦》中三个核心概念,"德""刑"两个概念都具有天道和人道两层含义,"德"主要指特性、品性,"刑"主要指法则和刑罚,天之德(特性)是天之五刑则的依据.落实到治国方面,人君之德(品性)体现在对天之五刑则的态度,君主依据天之五刑则制定出具体的刑罚,人君之德以及具体刑罚都是围绕天之五刑则来展开的,《参不韦》论述的重心是五刑则.《参不韦》的"中"既指心意,也指中正、公正的最高法则,还指法律文书.《参不韦》的"德""刑""中"三个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都体现出人道效法天道的思维方式,强调的都是天道的不可违逆.

    清华简《参不韦》

    朱陆会通视界中的"本心"问题——从杨祖汉的研究说起

    张洪义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祖汉的朱陆会通研究集中在"本心"问题的讨论上,无疑是找准了切入点.但从工夫实践角度看,朱陆对立的根源在于"本心"认取和长养方式的不同.在识取环节:朱学的"本心"是知觉灵明时"性理"的自然发露,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陆学的"本心"需要在事上指呈出来,是一个指引性概念.在长养环节:朱学将"本心"视为格物致知工夫中的"已知之理",必须经过推类、积累的复杂过程,安顿在"大全之理"中加以涵养,可谓是"加法"工夫;而陆学则通过不断剥落"物欲"和"意见"的方式深化"本心"的显明,可谓是"减法"工夫.朱陆"本心"概念差异化的澄清,是会通工作展开的基础,同时也促成朱子"心"概念多义性的融贯解释.

    朱陆会通本心明德已知之理无限心

    "仁即是人之本心"——论胡炳文对朱子"仁"学思想的诠释

    何玮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炳文所著《四书通》欲发朱子未尽之言而评断后学之论.他在朱子以"本心之全德"解"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即是人之本心"的命题,以"本心"一词精简诸家之言,回应了以真德秀、黄榦、饶鲁等学者为代表的朱子后学的发挥和质疑.基于仁心之辨,胡炳文认为"'全'字即是本来",将诠释重点落在明德视域下仁与心、心与理的自然无间.进而以"全之在人"发挥"全"的工夫意蕴,为道德修养工夫提供指向,即复全此明德.从中体现出了胡炳文倾向于思想的整合与工夫的通贯,反映了元初朱子学的流变特色.

    朱子胡炳文本心《四书通》

    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论——兼论钱绪山对阳明心学的思想叙事

    邓国元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形成建构中的标志性事件.《行状》嘉靖本、全书本《年谱》所载内容的差异,表明围绕阳明龙场悟道的记述存在特定形成过程,体现出以钱绪山为代表的心学思想叙事立场."致知格物"的主题,"圣贤之学"的定位,尤其是绪山在全书本《年谱》中增添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内容,是对阳明早年历程的总结,也是对阳明龙场悟道后"心即理"等思想的概括.基于绪山心学思想叙事的视角,龙场悟道具有标志阳明思想的形成,彰显对朱子学的超越,以及强调阳明心学在儒家圣贤之学中正统地位三方面的意义.

    王阳明龙场悟道钱绪山思想叙事心即理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

    朱雷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前期"心即理"系统下的良知概念,等于心体之知.而在现实上,心体是被深重的人欲所埋没的,不首先进行一番去除人欲、存养天理的功夫,"本心即理"就无从呈现.后期阳明体会到,无论人心欲念多么深重,也无论一个人是否曾经做过功夫,在一念发动之时,都有一个"知"与之俱起而知其是非.这种"知"是始终见在,无法泯灭的.后期良知概念的新义,就在良知见在说的提出.致良知功夫,也奠基于良知之见在性.以往对良知见在说的研究,多瞩目于阳明后学,似此义在阳明处只是端绪,并非阳明良知思想的核心,并将此义与泰州学派的"良知见成"思想混为一谈,不知"见在"与"见成"有别.其实,良知见在思想在阳明本人的说法中是非常丰富而明确的,大量文献都围绕此义阐发.

    王阳明良知见在本体功夫

    王夫之论情感的公共性及其社会政治意蕴

    孙邦金
    56-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公"论迭出,公共性话题备受关注.王夫之通过"公欲""公好""公恶"等有关情欲、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的集中讨论,建构了一套内容丰富而系统的情感哲学论述.尤其是对于情感的内涵及其交互性、公共性及偏倚性的理解,对于"大共之情"等社会情感的共感、传导与再生产机制的阐明,以及通过"絜情"与"絜矩"相结合以实现普遍正义等方面的见解,皆自成一家之言.王夫之有关情感公共性的讨论堪为近世中国哲学的公共性转型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公共政治性情感的发生、共感与规制的系统哲学阐释,影响深远.

    王夫之情感共情公共性偏倚性普遍正义

    不以物为事——论《庄子》中的物事之辨

    王晋卿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思想主张以物为事,《庄子》则地提出了不以物为事的命题.在《庄子》的视域中,物既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对象物,也不是儒者视域中需要人之参赞的未开、未成之物.相反,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具有自然完整性,而做事意味着偏离万物自在的运行,并损伤万物的自然完整性.《庄子》主张化事为行,逍遥于无事之境,进而与万物相感共在而不相伤.《庄子》也意识到修道者身处世俗免不了做事,面对不得已之事,修道者应保持内心的宁静并将自己的行动寄寓于不得已.《庄子》对物、事以及物事关系的理解别具一格,为我们反思古人对物与事的经验以及反思物与事在当代哲学中的思想位置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自然完整性不得已

    "至无为用":支道林对玄学的佛学诠释

    刘伊玲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道林在"有无之辨"的主题中以佛学诠释玄学.通过对支道林与王弼、郭象的玄学进行比较,支道林将"至无"诠释为"般若智",在修道论与认识论等不同主题中,赋予了"有与无""一切种智与般若智""有相与无相""众生与诸佛"等互相区别而又存在联系的多重内涵.由此可以看出,支道林并未完全接受玄学的观点,而是对其进行了佛学式的改造.

    六家七宗支道林有无之辨般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