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解读

    李世琪胡光宏黄恒青唐旭东...
    891-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是2020年11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北京牵头,联合全国27家三甲医院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修订的一部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相较于2017版共识,本共识除了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临床治疗、疗效评定、预防调摄等方面外,还完善及补充脾胃湿热证的历史沿革、古代医家关于脾胃湿热证相关重要理论与方药的论述、中草药推荐剂量、不同亚型的中成药推荐及服用方法、中医外治及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成果等。本文将针对该共识的主要更新和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于脾胃湿热证的规范诊治。

    脾胃湿热证中医专家共识解读

    《快胃片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毛一清赵迎盼张阳阳胡蓝烁...
    896-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胃片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共同牵头,全国35家三级甲等医院及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制定。共识明确了快胃片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作用、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内容,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本文针对快胃片作用特点、用法用量、合并用药、安全性等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的应用水平。

    快胃片慢性浅表性胃炎专家共识解读

    俞氏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NLRP3、IL-1β、NF-κB 表达的影响

    杨一天叶蔚沈鼎
    901-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俞氏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以观察俞氏清热活血方减轻UC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5只),运用三硝基苯磺酸(TBSN)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蒸馏水及高、中、低浓度俞氏清热活血方及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肠14 d。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B)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NLRP3、IL-1β、NF-κB的表达。结果:WB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NLRP3、IL-1β、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西药组及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LRP3、IL-1β、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俞氏清热活血方可能是通过降低NLRP3、IL-1β和NF-κB的表达来减轻UC炎症反应,从而缓解UC临床症状。

    俞氏清热活血方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清热化湿颗粒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一项随机、前瞻性、双盲临床试验

    周海霞陈鸣秦黄雯陈伟...
    906-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清热化湿颗粒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入组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分为单纯西药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 g/次,3次/d 口服;观察组给予中药清热化湿颗粒联合美沙拉嗪口服。连续治疗30 d为1个治疗周期。评价2种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有效率、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镜下肠黏膜组织学评分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3%vs 76。67%,P<0。05);治疗后2组UC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治疗后2组的结肠镜下肠黏膜组织学评分(Geboes指数)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和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颗粒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大肠湿热证UC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肠黏膜病变程度,较单纯美沙拉嗪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清热化湿颗粒大肠湿热证疗效

    基于16S测序技术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不同结肠传输动力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研究

    胡露楠刘启鸿柯晓杨正宁...
    910-915,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结肠传输动力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招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60例FC患者,根据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分为结肠转运时间延迟(DCTT)组20例、结肠转运时间正常(NCTT)组40例,同时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留取各组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①α多态性分析:在菌群丰度指数(Chao1、observed_otus)上DCTT组较NCTT组与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3组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群落组成分析:3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以拟杆菌属、粪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在属水平上,Blautia、Roseburia、Agathobacter、Klebsiella、Fusicatenibacter、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Romboutsia、Eubacterium_hallii_group、Dorea、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菌属DCTT组与NCTT组较正常对照组水平下降(P<0。05),但DCTT组与NCT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alister、Lactobacillus、UCG_002、Lachnoclostridium、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Family_ⅩⅢ_AD3011_group 菌属 DCTT 组与 NCTT 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但 DCTT 组与NCTT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rabacteroides、Subdoligranulum、Flavonifractor 菌属 NCTT 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与DCT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yricimonas菌属DCTT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与NCT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rasutterella菌属DCTT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与NCT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EfSe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以Blautia、Roseburia、Agatho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Anaerostipes、Intestini-monas、Fusicatenibacter、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Romboutsia、Klebsiella 为生物学标记,DCTT 以 Lactoba-cillus、UCG_002、Alistipes、Clostridia_UCG_014 为生物学标记,NCTT 以 Dialister、Subdoligranulum、Parabacte-roides、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 生物学标记。④功能预测分析:LYCOCAT-PWY、TRPSYN-PWY DCTT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NCT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Y-621 DCTT组与 NCTT 组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PWY-6317、PWY-5384、FUC-RHAMCAT-PWY、P461-PWY、PWY-6629、P341-PWY DCTT组与NCT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PWY-7254 NCTT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DCT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C患者肠道菌群可能与短链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关系密切。结论:不同结肠传输动力的FC患者存在不同肠道菌群特征,FC不同结肠传输动力的特征性菌群异常可能是FC肠道动力障碍的重要因素。

    功能性便秘结肠转运时间延迟结肠转运时间正常肠道菌群16SrDNA

    增液承气汤联合督脉灸法对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保护及自主神经、胃电活动和血清酪氨酸激酶受体、microRNA-128的影响

    刘淑萍王田刘更华雪君...
    916-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联合督脉灸法对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保护及自主神经、胃电活动和血清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microRNA-128(miR-128)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一2024年2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60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增液承气汤联合督脉灸法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便秘严重度评分量表(CSS)、自主神经症状自评量表(SCOPA-AUT)、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价,检测患者胃电活动主频率、波形平均幅值,测定血清脂多糖、干细胞因子(SCF)、D-乳酸、c-Kit、miR-128水平。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96。67%vs 83。33%,P<0。05);中西医结合组大便干结、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腹痛、小便短赤评分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AC-QOL、CSS、SCOPA-AUT评分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主频率、波形平均幅值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脂多糖、D-乳酸表达量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SCF、c-Kit、miR-128表达量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增液承气汤联合督脉灸法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可保护肠黏膜屏障,提升SCF、c-Kit、miR-128水平,改善胃电活动、自主神经,提升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增液承气汤督脉灸法卒中后排便障碍肠黏膜屏障自主神经胃电活动

    岐黄学者张学智教授以病统证、病证结合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思路和诊疗策略

    李程程叶晖黎巍威贾晓芬...
    922-925,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岐黄学者张学智教授临证诊疗幽门螺杆菌(HP)30余年,对HP相关性胃炎病机动态演绎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基于临床随访队列和治疗实践系统探索提出HP相关性胃炎疾病进展遵循"脾胃湿热-脾虚郁滞-正虚邪盛"的病机演变特点,提出"清热调中-培土畅中-扶正攻毒"三步治法,通过以病统证、病证结合针对性实现辨证论治、全程动态随访的中医药治疗,分阶段干预,实现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协作诊疗体系的构建及胃黏膜病变的中医药全程管理,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甚至逆转病变的效果。笔者通过对张学智教授分阶段分层次诊治HP相关性胃炎经验进行探析,以期为临证提供参佐。

    HP相关性胃炎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分期论治中医经验

    肝虚则用"酸焦苦甘法"刍议

    钟彩玲莫彦刘书君张北平...
    926-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酸焦苦甘法"来源于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乃肝虚的治疗大法。本文立足于五行学说及苦欲补泻论,通过阐述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子母相及、乘侮及胜复规律,深入剖析肝虚"酸焦苦甘法"的内在治疗机制。肝虚应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并使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法进行灵活加减变通。本文以酸枣仁汤为代表方剂,进一步分析"酸焦苦甘法"的配伍组方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肝虚苦欲补泻"酸焦苦甘法"酸枣仁汤

    从脾胃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赵琰郑敏赵沛东李彤...
    929-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临床消化科的常见病,全球Hp现症感染率较高。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将着重从脾胃的角度出发,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发挥出中医药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方面的优势,以期为临床诊治Hp感染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论治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李梅梅黄玉卓马力亚舒劲...
    934-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且病情反复。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采取对症治疗,远期疗效差,易出现不良反应。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BS疗效确切。笔者主要从中医药减少内脏高敏反应、改善肠道黏膜、重建肠道微生态、降低肠道炎性因子、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胆汁酸代谢六个方面进行总结,中医药发挥着多维度治疗IBS的重要作用,笔者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为基础,探究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科学依据。

    中医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