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全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直方图分析对小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马芹芹卢星如李芷凡刘春翠...
    424-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小乳腺癌全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直方图分析及临床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小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0例发生ALN转移(转移组),63例ALN无转移(无转移组).患者术前或治疗前均行MRI检查.采用Fire Voxel软件勾画ROI并行直方图分析,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2组的直方图参数.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ALN转移与直方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筛选出ALN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联合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对ALN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年龄和绝经状态均与ALN转移存在相关性(均P<0.05).直方图参数中最小值、第5百分位数、变异系数、体积均与ALN转移显著相关(均P<0.05).在直方图参数中,体积预测ALN状态的AUC最大,为0.729,最佳阈值为1.765.最小值、第5百分位数、变异系数、体积和年龄构建的联合模型的AUC最高,为0.780.结论:基于全病变DCE-MRI直方图分析可用于预测小乳腺癌的ALN转移,且最小值、第5百分位数、变异系数和体积是预测ALN状态有价值的影像学指标.

    小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直方图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与病理类型及靶向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分析

    温建安舒进鹏周旭嘉陈涛...
    430-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与病理类型及靶向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行CT动态增强扫描,获取定量参数[灌注值、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并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86例),分析灌注值、PH、Tp与病理类型及靶向治疗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不同病理类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灌注值、PH水平下降,Tp更大(均P<0.05).治疗后,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灌注值、PH水平更低,Tp更大(P<0.05).ROC曲线显示,灌注值预测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AUC和截点值分别为0.822、0.19 mL·min-1·mL-1,PH预测的AUC和截点值分别为0.780、57.61 HU,Tp预测的AUC和截点值分别为0.741、89.92 s;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60,高于单一参数预测(P<0.05).结论:NSCLC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与病理类型无关,与靶向治疗远期预后密切相关.

    癌,非小细胞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病理类型靶向治疗预后

    MRI对2型糖尿病胰腺变化的研究价值

    袁永丰王中秋杨梦曾亮...
    434-438,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RI多序列扫描,前瞻性研究2型糖尿病(T2DM)胰腺脂肪含量、胰腺体积(胰体比)和胰腺形态的变化,综合评估各影像指标与T2DM的相关性,总结T2DM胰腺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招募50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非糖尿病志愿者(对照组),均行上腹部MRI检查.测量并比较胰体比、胰腺脂肪含量及胰腺边缘形态分级.结果:T2DM组胰体比[(36.38±9.62)cm3/m2]小于对照组[(46.94±8.67)cm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2DM组胰腺脂肪含量[(6.17±2.89)%]大于对照组[(3.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胰腺边缘形态分级(1.80±1.03)高于对照组(1.26±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结论:T2DM患者主要表现为脂肪含量增加和胰腺体积缩小.MRI多序列扫描能精准评估T2DM患者的胰腺脂肪含量和胰腺体积的改变.

    2型糖尿病磁共振成像胰腺体积脂肪

    有无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的影像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间的比较研究

    王慧雪许传军付志浩田玉亭...
    439-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有、无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患者的CT特征、测量参数、各期扫描CT值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且未经治疗的52例HCC患者的CT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CT特征,并测量门静脉最大径、肝脏和病灶体积、最大截面面积及各期扫描CT值.52例根据是否合并肝硬化分为合并肝硬化组24例和无肝硬化组28例.2组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CT特征、测量参数与实验室检查指标间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2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3,0.463);2组胆碱酯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AF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病灶CT征象、肝脏和病灶体积、最大截面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实质门静脉期和病灶平扫CT值、腹水和/或脾大情况及门静脉最大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C病灶体积与病灶坏死、形状、转移情况、肝脏体积及部分血清酶水平均呈正相关,与病灶平扫、门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呈负相关.肝硬化与腹水和/或脾大、门静脉最大径、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AFP呈正相关.结论:HCC合并肝硬化组与无肝硬化组间在CT特征、测量参数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合并肝硬化组多发生腹水及门脉高压表现;HCC病灶大小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密切相关.

    癌,肝细胞肝硬化门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合成MRI定量参数在PI-RADS评分3~4分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桑节峰韩磊李大鹏祁德安...
    445-448,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合成MRI定量参数对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4分前列腺病变的评估价值,为临床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0例PI-RADS评分3~4分前列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癌38例(前列腺癌组),前列腺炎10例(前列腺炎组)和前列腺增生12例(前列腺增生组).3组均行合成MRI检查并获得相关参数[T1、T2、质子密度(PD)、ADC值].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合成MRI定量参数对PI-RADS评分3~4分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的T1、T2、PD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T1、T2、PD及ADC值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AUC均>0.7,评估价值中等;T1、T2、PD值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AUC>0.7,评估价值中等;ADC值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AUC>0.9,评估价值较高.结论:合成MRI定量参数对PI-RADS评分3~4分前列腺病变评估价值较高,能为临床鉴别诊断前列腺癌提供一定依据.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合成磁共振成像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CT联合MMP-2、MMP-9、CA19-9对早期结直肠癌T分期的预测价值

    梅建波滕刚邹玲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T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10例,行CT联合血清MMP-2、MMP-9、CA19-9检测.结果:CT诊断结直肠癌T1~2期、T3期、T4期符合率分别为79.17%(38/48)、84.62%(33/39)、86.96%(20/23),总诊断符合率为82.73%(91/110).T1~2期、T3期及T4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MP-2、MMP-9、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期患者血清MMP-2、MMP-9、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T1~2期(均P<0.05);T4期患者血清MMP-2、MMP-9、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T3期及T1~2期(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MP-2、MMP-9、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显示,CT联合MMP-2、MMP-9、CA19-9(联合诊断模型)鉴别诊断结直肠癌T1~2期与T3期的AUC明显高于各单项指标(均P<0.05);联合诊断模型鉴别诊断结直肠癌T3期与T4期的AUC明显高于各单项指标(均P<0.05).结论:CT联合MMP-2、MMP-9、CA19-9检测鉴别诊断结直肠癌T分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结直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金属基质蛋白酶-2金属基质蛋白酶-9糖类抗原19-9浸润深度诊断

    小视野DWI与全视野DWI在直肠癌评估中的比较

    温群杨辰瑶李晨朱丽娜...
    45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小视野DWI和全视野DWI对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直肠癌患者行MRI小视野DWI和全视野DWI序列检查.52例中,T2期9例,T3期35例,T4期8例.由2位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包括锐利度、图像扭曲变形、伪影、病变清晰度.2种序列图像的SNR、CNR和ADC值比较行配对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直肠癌T分期的ADC值.结果:小视野DWI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SNR、CNR均高于全视野DWI(均P<0.05).2种序列所测直肠癌病灶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1期外,不同分期中2种序列所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序列所测ADC值与直肠癌T分期均呈负相关(r=-0.678,-0.631).结论:与全视野DWI相比,小视野DWI图像质量高,且可对直肠癌进行分期.

    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直肠肿瘤

    神经根沉降征四分法分型与腰椎管狭窄症严重程度、疼痛、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的相关性

    王芬杨利马远博张静...
    458-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神经根沉降征(NRS)四分法分型与腰椎管狭窄症(LSS)严重程度、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CSA)的相关性,探讨其对LS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180例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横断面扫描;采用NRS四分法分型分为阳a型58例,阳b型55例,阳c型31型及阴型36例4组,比较4组最小硬膜囊CSA、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管狭窄相关指标,分析NRS四分法分型与最小硬膜囊CSA、VAS评分、ODI的相关性.结果:4组最小硬膜囊CSA、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小硬膜囊CSA组间两两比较:阳a型、阳b型、阳c型均小于阴型,阳b型、阳c型均小于阳a型,阳c型小于阳b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S评分、ODI组间两两比较:阳a型、阳b型、阳c型均大于阴型,阳b型、阳c型均大于阳a型,阳c型大于阳b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型椎管正中矢状径、侧隐窝矢状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RS分型与VAS评分、ODI呈正相关(r=0.894,0.929;均P<0.001),与最小硬膜囊CSA呈负相关(r=-0.870,P<0.001).结论:NRS四分法分型越高,LSS症状和狭窄程度越重,这对LSS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均有重要价值.

    神经根沉降征四分法分型腰椎管狭窄症严重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最小硬膜囊横截面积

    联合扩散峰度成像及定量磁化率成像评价脑瘫伴视觉障碍患儿视通路微观结构损害的初步研究

    赵海罗纯刘健萍于丹...
    462-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联合应用MRI扩散峰度成像(DKI)和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探讨DKI和QSM评价脑性瘫痪(脑瘫)伴视觉障碍患儿视通路微观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对30例脑瘫伴视觉障碍患儿(患儿组)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I及DKI、QSM扫描,测量和对比2组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区ROI的平均峰度(MK)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平均扩散率(MD)值及磁化率的差异.结果:2组在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区域测量的M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视神经、外侧膝状体和视放射区域测量的FA、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区域测量的磁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DKI和QSM能定量评估脑瘫伴视觉障碍患儿视通路各区域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为无创性评估脑瘫患儿视通路损害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磁共振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定量磁化率成像视通路脑瘫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孤立肾T1a期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朱文健潘凤敏
    46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孤立肾T1a期肾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例共16个孤立肾T1a期肾癌患者,均行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并在术后1、3、6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行CT或MRI增强扫描随访.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 d的血肌酐水平等,分析微波消融的成功率、局部复发率、存活率和并发症等.结果:16例中透明细胞癌13例,乳头状癌3例,肿瘤均完全消融.在随访时间(中位数24个月)内,未出现肿瘤复发或严重并发症.消融治疗前和消融后第1天的血肌酐未见明显变化.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15/15),1、2、3年总生存率为100.0%、93.3%、93.3%.结论: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是治疗孤立肾T1a期肾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消融时应充分考虑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微波消融肾癌孤立肾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