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然、实然困境及应然路向

    李洪昌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由传统生产力质变跃迁而衍生的新质态,是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革命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引擎、以新型技能型劳动者为压舱石,离不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力支撑,客观上要求加快破除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有机衔接。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成效不显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堵点犹存、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水平亟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为此,应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框架,拓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深度与广度,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科教融汇科技创新

    产科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耦合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向度

    孙芳芳孙欣欣高绣叶王剑锋...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焦点在于产业面向,要义在于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产业、教育、科技多方力量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对应的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产科教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校企科研互惠能力不足、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存在"堵点"、新型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供需错位"等现实难题。通过匹配专业链与产业链布局,加强校企互惠能力,创新产科教融合制度,有助于实现人才精准对接,技能高度适配,产科教深度协同,从而突破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力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阶段。

    新质生产力产科教耦合机理现实挑战职业教育匹配度产业

    企业视域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逻辑和优化路径

    陆涛漆家庆尹成鑫吴悦梅...
    18-2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承担着沟通产教桥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校在科研与服务层面的系统耦合度等重要作用,必须遵循带动企校成员系统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建设逻辑,避免陷入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作用发挥不深、角色与职责的界限模糊导致职业院校"越俎代庖"、职教话语体系下的任务设计缺乏企业吸引力等建设误区。实践中,推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要强化政策保障调动行业头部企业参与建设积极性;优化组织架构、建强实质运行的领导核心和执行中枢,打破职教话语体系下重构共同体建设核心任务;加强国家示范为共同体建设提供运行经验,强化省域监管并构建能进能出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筑牢共同体成员间长效利益机制。

    企业视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逻辑职业教育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基于浙江的省域探索

    米高磊程江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上延式""下沉式""横向式"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支撑力的有效路径。基于浙江的改革实践,梳理出要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回应地方企业对于"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研制专项政策,构建契约型实体组织,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赋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标准共研、教材共编、方案共制、人才共育、师资共培、竞赛共比等"六共"衔接,立足区域培养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逻辑理路省域探索

    区域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屈璐
    32-4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具有深厚的政策发展基础和价值意蕴,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呈现出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贯通培养模式。四川省中高职贯通培养以政策制度高位统领,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分段贯通制为主、五年一贯制为辅的主体形式,呈现出试点推行、市州主责、院校主体、动态调整的主要特点。在区域实践探索中,成都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以一、二、三产业的高职院校为龙头,开展整体托管和专业领办工作,打通了市域内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绿色通道。反观区域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成效与问题,建议通过树立中高职一体化育人理念、明确省域中高职贯通一体化规划布局、建立系统化"开发—应用—评价"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区域一体化推进。

    一体化人才培养中高职贯通区域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革新、创新实践与行动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陈华政范旭东周红利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既是健全多通道成长,促进多样化成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更高素质劳动者,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广东省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到长学制培养的进程中,不仅有体制上的改革创新,更有操作层的务本实干。基于"十四五"建设以来广东省在中职、高职、本科之间开展的多形式贯通培养改革,通过实证分析与相关问题总结,建议从衔接通道层面适应区域重点新产业,构建效能型长学制人才培养主航道;从衔接载体层面探索跨学段专业组群新模式,建立垂直型长学制人才培养共同体;从衔接内涵层面统筹布局一体化品牌项目,打造共赢型"五金"解决方案。

    长学制培养贯通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在逻辑与使然路径

    王凯强冯旭芳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关键动力,能填补劳动者技能缺口、培育高端化人力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托举高质量充分就业,亦是缓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变革引发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失衡,连续满足劳动市场对高质量劳动力的现实需求。面对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关键主体参与度不高、劳动者持续参训动力不足等挑战,需要以技能需求为前提搭建敏锐的政策集成框架,以技岗匹配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终身技能培训组织体系。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网络招聘何以赋能高职人才培养——基于1.2万余条招聘信息的实证分析

    王凌超陆宇正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是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网络招聘信息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能力较为基本和迫切的需求,对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1。2万余条招聘信息,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和19个核心要素。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对高职生就业能力需求呈现综合化的特征,就业能力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综合能力、个人特征和学习能力。不同职能类别岗位对就业能力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环节,切实培养和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网络招聘就业能力新质生产力

    县域中职热何以可能——基于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研究

    周晶晶邹吉权古光甫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我国接近一半的中职学校分布在县域,县域中职具有更严峻的发展环境和更迫切的发展需求。以高质量发展的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过程及建设机制,探索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为我国县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网络构建中起主导作用,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异议等环节,将职业学校、企业等其他行动者纳入行动网络中。其"领导力"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多元行动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职业教育崛起的先决条件。据此,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高位谋划、政府统筹协调、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服务功能、用好"政策智囊"和"人才智库"的行动策略。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职教中心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背景下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白虹雨朱德全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推进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和民生富裕紧密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系统论与协同论,在分析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基本样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政策支持引导不足、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等三个问题,提出完善顶层引领、创建联动平台、增强人才供给的策略建议,以"制度富裕""人才富裕""教育富裕"解除"共治"之困、去除"共建"之乏、解决"共赢"之难,为成渝两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掌好舵、搭好桥、铺好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从"共建"到"共赢"。

    共同富裕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