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双月刊

2095-5707

tsqb@mail.cintcm.ac.cn

010-6408957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ISSN 2095-5707,CN 10-1113/R)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是中医药信息、图书、情报的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专业学术性期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会刊。本刊关注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信息及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药数据资源元数据》规范

    李海燕贾李蓉聂莹王斌...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数据资源元数据》的发布可为中医药数据资源提供元数据著录规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的调研及研究,结合中医药数据资源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规定了中医药数据资源元数据结构,包括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及元数据元素,用于完整描述中医药数据资源,适用于中医药数据资源的编目、归档、建库、发布、共享、交换与检索等,可以帮助用户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符合需求的资源,以促进中医药领域数据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技术规范元数据数据资源中医药

    普济消毒饮古代文献考证与分析

    郑陆峰李鸿涛陈广坤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方》,由黄芩、黄连、人参、陈皮、玄参、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为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等疾病。在涉及药味炮制的76条文献中,以甘草最多,多为生(44/45);其次为僵蚕,多为炒(38/44);黄连、黄芩多为酒炒(28/40、24/37);用法上以煮散剂为主,自明末剂型逐渐转变为汤剂。通过数据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为古代名方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中医古籍考证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析血管内皮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安冬梁永林赵思晨赵芸慧...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对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具有重要影响。中医"肺"与血管内皮细胞在结构、生理及病理方面具有相关性。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肺与肠在结构、生理及病理方面相关性的高度概括,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与肠道菌群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本文可为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菌群肺与大肠相表里

    从全球专利格局分析"一带一路"外来药物资源洋甘菊的开发策略

    王志昊樊江波屈春慧付饶...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洋甘菊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引进的外来药物资源,利用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全球洋甘菊专利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得到4 576件洋甘菊相关专利,洋甘菊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从2011年开始增长,但授权发明占比较少;洋甘菊相关专利申请主要市场在中国,申请主体为企业。化妆品、药物制剂为洋甘菊研究领域热点。国内洋甘菊相关专利申请数量较大,但其合享价值度普遍偏低。洋甘菊专利申请处于平稳增长期,其在化妆品、药品、食品、保健品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一带一路"外来药物洋甘菊IncoPat专利数据库专利分析情报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

    李亮许立创宋银枝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心肌病(DCM)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TCMID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获取生脉散有效成分及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得DCM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生脉散与DCM的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关系并绘制PPI网络,将PPI网络导入Cytoscape3。8。0进行拓扑结构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采用R4。2。0软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得到生脉散52个有效成分,包括N-反式-阿魏酰酪胺、山柰酚、红门兰醇、鲁斯可皂苷元、甲基麦冬黄烷酮B、甲基麦冬黄烷酮A、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麦冬二氢高异黄酮E、β-谷甾醇、豆甾醇等;获得195个生脉散治疗DCM相关的共同靶点,核心靶点包括STAT3、JUN、AKT1、RELA、MAPK14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2 348个、细胞组分74个、分子功能197个,主要涉及对外来生物刺激的反应、衰老、细胞对非生物刺激的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77条相关信号通路,包括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生脉散通过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及甲基麦冬黄烷酮B等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STAT3、AKT1、MAPK14等靶点,介导AGE-RAGE 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调节炎症、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等作用,从而防治DCM。

    生脉散糖尿病心肌病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陈阳刘剑陆翔陆瑞敏...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及相关文献获得丹蛭降糖胶囊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靶点基因名;检索GeneCards、OMIM及TTD数据库获得DN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0构建韦恩图,获得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Hubba插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丹蛭降糖胶囊活性成分26个,对应靶点26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获得853个DN相关靶点,与丹蛭降糖胶囊活性成分靶点的交集靶点109个,核心靶点包括EGFR、TP53、IL6等。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丹蛭降糖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松弛素信号通路,以及参与酶结合、细胞凋亡、增殖及调控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丹蛭降糖胶囊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结构稳定,结合活性良好。其中木犀草素与EGFR结合能最低。结论 丹蛭降糖胶囊可通过多途径发挥治疗DN的作用,能够调控以TNF、STAT3、VGEFA、IL6等关键靶基因为中心的分子网络,调节AGE-RAGE、胰岛素抵抗、松弛素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肾组织纤维化。

    丹蛭降糖胶囊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健脾益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刘哲延祁爱蓉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健脾益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分子机制。方法 检索TCMSP获取健脾益肾方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DrugBank、TTD、DisGeNET数据库获取DN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获取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利用Bisogenet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提取交集网络获得健脾益肾方治疗DN的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挖掘健脾益肾方治疗DN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健脾益肾方组方药物活性成分197个,对应靶点363个,DN相关靶点1 347个。健脾益肾方治疗DN的核心靶点包括TUBB、HNRNPK、NCL、PABPC1、DHX9等。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等;细胞组分主要影响膜筏、囊泡腔、内质网腔、细胞外基质等;分子功能包括蛋白激酶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等多种蛋白、酶、脂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211条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活性氧化物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健脾益肾方可通过TUBB、HNRNPK、NCL、PABPC1、DHX9等多靶点,作用于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代谢紊乱,调控细胞凋亡及自噬作用。

    健脾益肾方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壮骨强筋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邬裕周泽霖欧阳帅陈松海...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壮骨强筋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壮骨强筋片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SOP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3。8。0构建"疾病-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和Cytoscape3。8。0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R4。2。0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度值较高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壮骨强筋片作用靶点270个,SOP相关靶点433个,药物与SOP交集靶点61个;核心成分主要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等,核心靶点有TNF、IL6、AKT1、VEGFA等。GO生物过程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生殖结构发育、生殖系统发育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结论 壮骨强筋片可能通过作用于TNF、IL6、AKT1、VEGFA等靶点,调节免疫与细胞代谢,发挥治疗SOP的作用。

    壮骨强筋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茯苓-泽泻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

    谭钞芳高常柏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茯苓-泽泻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茯苓-泽泻药对的活性成分,并在PharmMapper平台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肾炎相关靶点;采用Venny2。1在线作图工具平台构建韦恩图,得到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及Cyto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茯苓-泽泻药对活性成分25个,作用靶点89个,慢性肾炎相关靶点1 240个,交集靶点31个,关键靶点15个。主要活性成有茯苓新酸A、泽泻醇C、茯苓新酸B、去氢茯苓酸等,关键靶点包括ALB、EGFR、SRC、CASP3等。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06个相关条目,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抵抗、肺癌蛋白多糖等;KEGG通路富集得到81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 茯苓-泽泻药对可能通过ALB、EGFR、SRC等靶点,调控VEGF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延缓肾纤维化进展等药理作用治疗慢性肾炎。

    茯苓泽泻慢性肾炎网络药理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归脾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机制

    谷文琪杨濛翟文生宋纯东...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归脾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TCMIP、BATMAN数据库收集归脾汤活性成分和靶点,检索GeneCards、TDD及OMIM数据库获取ITP靶点;借助jvenn、STRING平台获取韦恩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Cytoscape构建分析网络,并运用DAVID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收集归脾汤活性成分175个,对应靶点491个,疾病靶点1 133个;网络分析结果示TNF等为归脾汤治疗ITP的核心靶点,槲皮素等为关键活性成分。共富集507条GO条目,109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 归脾汤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核心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6、IL1B、IL10、IFNG等核心靶点治疗ITP,并通过TNF通路等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归脾汤治疗ITP提供了理论依据。

    归脾汤网络药理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靶点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