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双月刊

2095-5707

tsqb@mail.cintcm.ac.cn

010-6408957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ISSN 2095-5707,CN 10-1113/R)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是中医药信息、图书、情报的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专业学术性期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会刊。本刊关注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信息及图书情报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EO基因芯片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脾喜汤治疗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早期癌作用机制

    张玉佩唐伟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GEO基因芯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脾喜汤防治慢性胃炎(CG)、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胃早期癌(EG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含CG、GIN、EGC基因芯片GSE130823,使用R4.1.1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参苓脾喜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R4.1.1 对共同表达基因与药物靶点取交集,通过Cytoscape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以筛选核心靶点,使用R4.1.1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排名靠前的药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 115个差异表达基因,参苓脾喜汤活性成分119种,靶点247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木犀草素等.预测得到参苓脾喜汤治疗CG、GIN、EGC潜在作用靶点22个,包括CHRM3、AR、ADRB2、DPP4等.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参苓脾喜汤治疗CG、GIN、EGC主要涉及对cAMP、IL-17、TNF、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调节、钙信号通路等方面.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与ALB、AR、DPP4有较强结合能力,槲皮素与ALB、DPP4有较强结合能力,豆甾醇与AR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参苓脾喜汤中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cAMP、IL-17、TNF等信号通路,调控ALB、AR、DPP4、CYP3A4等靶点治疗CG、GIN、EGC.

    GEO基因芯片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早期癌参苓脾喜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含砷中药复方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研究

    毛悦靳楠刘健唐旭东...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探索以含砷中药复方为基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筛选纳入2014年4月2日-2021年10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的MDS患者数据,规范药名与诊断,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对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并结合Cytoscape3.8.0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457例,其中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413例,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44例.中药处方819首,涉及中药346味,药物应用频次较高的有雄黄、青黛、茯苓、麸炒白术、熟地黄等,其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药性多为平、温、寒性,归经多属肾经、肝经、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51对,其中提升度最高的为菟丝子-补骨脂.证型与中药分析得到9组结果,提升度最高的为气阴两虚证→茯苓.聚类分析得到青黄散、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6组不同方剂的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共涉及22味中药,节点度最高为青黛、雄黄.结论 MDS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为主.由含砷中药雄黄与青黛组成的青黄散,临床多与补脾益肾为主的中药汤剂合用,扶助正气兼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含砷中药复方数据挖掘中医证型用药规律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肾颗粒主要药物治疗慢性肾脏病作用机制

    孙璇君金华张磊王亿平...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肾颗粒主要药物大黄、黄连、白花蛇舌草、丹参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分别检索4味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运用OMIM、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共筛选出中药活性成分99种,药物靶点873个,活性成分治疗CKD交集靶点102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醇A等.核心靶点涉及VEGFA、EGFR、AKT1等.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VEGFA、EGFR、SRC等靶点参与CKD的治疗,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黄连、白花蛇舌草、丹参治疗CKD主要涉及HIF-1、PI3K-Akt、Rap1、MAPK等信号通路.结论 大黄、黄连、白花蛇舌草、丹参可能通过HIF-1、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VEGFA、EGFR、SRC等靶点治疗CKD.

    清肾颗粒丹参黄连慢性肾脏病网络药理学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喻闽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用药规律

    邓琳蓉喻闽凤傅瑶徐东亚...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研究喻闽凤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喻闽凤教授门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病例,利用Excel2016建立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首诊处方142首,涉及中药139味,高频药物为天麻、白芍、大枣、法半夏、炙甘草、玄参、太子参、茯苓、杜仲、牛膝,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辛味,主要归肝经、脾经,其后为肺经、胃经、肾经、心经等.关联分析得到37个常用药对,聚类分析得到3类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组成以牛膝木瓜汤和正阳汤为基础加减.结论 喻闽凤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以脾虚肝旺为关键病机,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清肝平肺、补肝息风为法,综合运用脏腑理论及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数据挖掘喻闽凤用药规律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清热类中药作用机制

    柯丽娟李小阳刘骏雷蕾...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清热药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TCMID、NPASS数据库获取5类清热中药活性成分,检索DrugBank、NPASS数据库收集对应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靶点名称.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3.9.1软件筛选核心靶点.使用在线软件DAVID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及疾病富集分析,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分析特有靶点.使用Discovery Studio 4.5.0软件对清热药共有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清热泻火药活性成分297个、清热燥湿药活性成分609个、清热解毒药活性成分1 196个、清热凉血药活性成分224个、清虚热药活性成分为389个,对应靶点分别为117、241、402、87和260个;获得共有活性成分7个,对应靶点196个.GO功能、KEGG通路及疾病富集分析显示,清热药可能通过调节外源代谢过程、单碳代谢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对乳腺癌和肿瘤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清热药发挥抗肿瘤、抗乳腺癌的核心化学成分可能为棕榈酸、槲皮素、亚油酸.结论 清热类中药可通过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其中,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较为相似,均可通过调节外源代谢过程、单碳代谢过程、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的负调控、细胞葡萄糖醛酸化的负调控、雌激素代谢过程、细胞葡萄糖醛酸化中的新陈代谢类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网络药理学中药清热药分子机制分子对接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阳陵泉主治优势病症及配伍规律

    李思慧刘书庆王玥梅余曙光...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阳陵泉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及腧穴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及Embase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的阳陵泉相关研究文献.建立阳陵泉单穴、配伍主治病症和配伍腧穴等数据库,利用Gephi0.10.1、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9.1、SPSS27.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530篇,阳陵泉单穴主治病症37种,优势病症为肩关节周围炎、落枕、急性胆囊炎及踝关节扭伤等,治疗方式以运动针法为主;配伍主治病症105种,优势病症为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偏头痛等24种,治疗方式以电针为主.阳陵泉高频配伍特定穴为五输穴、交会穴、下合穴,高频配穴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阴陵泉、犊鼻、内膝眼等17个腧穴,配伍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聚类分析共得3系4类配伍处方组合.结论 阳陵泉主治范围广泛,以运动系统病症为主,单穴、配伍应用各有优势病症.特定穴多重配伍与聚类处方灵活组合,有助于临床精准选穴、科学用穴.

    阳陵泉优势病症腧穴配伍规律数据挖掘

    基于图网络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名老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席崇程孙资金佟常青张杰...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中药,并探讨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课题收集的名老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例,以Python语言调用相关包将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结果构建药物网络图;基于图数据模型在药物网络图上进行药物重要性判定,然后使用TCMSP与BATMAN数据库获取重要药物信息,使用DisGeNET、GeneCards与OMIM获取疾病信息,并对交集靶点进行后续研究.使用STRING、GO与KEG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与富集分析,以了解其潜在治疗机制.结果 本研究纳入476例符合要求的病例,共得到高频药物40味,高频药对81对.基于高频药对构建药物网络图,进行步长为7的无回退随机游走,共获得42 503 924条路径图.以每味药物作为起点,从所有路径中寻找基于每个起点的最短路径,共获得86条最短路径图,并基于最短路径图获得常用药物9个;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出常用药物活性成分共258个,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基因共58个,GO分析共获得2 324个条目,KEGG通路研究共获得144条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途径.结论 名老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从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三方面组方,具有多方位、多靶点的特点.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常用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机制为炎症相关机制与脂质代谢相关机制.

    图数据模型机器学习网络药理学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研究

    温国扬罗文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犀角地黄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检索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靶点基因,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Metascape平台分析靶点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作用通路,构建犀角地黄汤成分-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等,核心靶点有IL6、AKT1等.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通路及炎症因子通路,其功能主要为调节细胞因子及信号受体的生命活动等.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靶点富集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信号相互作用.结论 犀角地黄汤通过保护血管内皮、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达到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目的,其机制可能是槲皮素等通过抑制IL6、AKT1生成,阻止TNF信号通路激活及保护流体剪切力谱.

    犀角地黄汤川崎病过敏性紫癜靶点网络药理学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中医医案命名实体抽取研究

    李盼飞杨小康白逸晨李海燕...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赋予了海量中医医案更高的学术价值,但医案文本不规范、命名实体种类繁多,严重阻碍了医案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回顾中医医案格式演变历程、分析医案结构要素、构建医案信息模型的基础上,研制了基于大语言模型医案实体抽取的提示词,探索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医案命名实体的自动化抽取过程,最终开发出医案文本结构化工具.本研究为中医医案结构化研究、大规模中医医案科学数据抽取探索了可行路径,为基于中医医案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中医医案大语言模型命名实体抽取医案信息模型人工智能

    1990-2022年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徐帆吴林纳徐志杰王东军...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6.1.R3和VOSviewer1.6.18对发文量、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 672篇,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华中医药学刊》发文量最高,孙国杰-杜艳军团队贡献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本研究领域核心机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盐酸多奈哌齐、认知、肠道菌群为近5年关注度较高的热点.结论 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初步形成,跨区域合作亟待加强;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机制研究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较少.对于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临床疗效观察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阿尔茨海默病中医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