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肝癌肝移植疗效提升中的研究进展

    王晓东汪恺葛昭丁忠祥...
    361-366页

    癌,肝细胞肝移植供肝质量评估微血管侵犯肿瘤复发预测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

    葛云鹏崔红元宋京海
    367-371页

    原发性肝癌诊断治疗预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意外研判与决策

    雷永琪刘新阳俞星新耿志达...
    372-375页

    腹腔镜肝切除术术中意外胆管损伤肝静脉损伤肝出血控制医源性损伤

    基于PSM分析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疗效

    赫嵘贾哲张珂李代京...
    376-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的82例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2例,女20例;年龄22~70岁,中位年龄5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36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6例).采用PSM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最终两组各入选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3)、4(3)、11(6)d,明显低于开腹组的5(1)、5(1)、16(9)d(Z=-4.162,-3.682,-3.785;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25),明显低于开腹组的76%(19/25)(x2=4.160,P<0.05).腹腔镜组以Ⅰ级并发症为主,开腹组以Ⅱ、Ⅲ级并发症为主(P=0.007);腹腔镜组腹腔积液发生率为24%(6/25),明显低于开腹组的52%(13/25)(x2=4.160,P<0.05).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0%、64.4%和59.0%,开腹组相应为88.0%、75.3%和57.0%;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7%、86.3%、79.1%,开腹组相应为100%、89.8%、80.9%;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0,0.044;P>0.05).结论 对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患者,在详细的肝功能评估基础上,采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高血压,门静脉腹腔镜肝切除术Hassab术倾向性评分匹配

    基于PSM分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安全性

    吴周宇周宝勇李明
    384-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7~76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10例)和开腹组(38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进行1∶1匹配,匹配后两组各1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术中出血量、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中输血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PSM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29±100)、(364±9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4,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00(325)、250(225)ml,术后1 d VAS评分分别为2.5(2.0)、3.0(1.0)分,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6)、18(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3,-0.457,-0.682;P>0.05).两组术中输血分别为3、1例,术后胆漏分别为0、1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76,0.371).结论 在腹腔镜技术成熟及手术配合熟练的团队,腹腔镜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胆管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腹腔镜外科手术倾向性评分匹配

    肿瘤负荷评分联合淋巴结分期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测价值

    杨发才游川雷正清李伟男...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负荷评分(TBS)联合淋巴结分期(TBS-N分期)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大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335例I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9例,女166例;年龄23~87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计算患者的TBS,结合TBS评分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Ⅰ、Ⅱ和Ⅲ期.采用ROC曲线分析TBS-N分期对I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能力.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TBS最佳界值为4.22,其中TBS-N分期Ⅰ期84例,Ⅱ期202例,Ⅲ期49例.TBS-N分期与ICC患者的肿瘤直径(F=77.639,P<0.05)、术中出血量(Z=11.385,P<0.05)、HBV感染率(x2=6.590,P<0.05)、手术切除范围(x2=9.796,P<0.05)、血管侵犯(x2=12.332,P<0.05)、TNM分期(P<0.05)、术后并发症(x2=7.210,P<0.05)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BS>4.22、N1分期、肿瘤低分化是I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29,2.100,1.724;P<0.05).TBS-N分期Ⅰ、Ⅱ和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1.4、22.7和12.0个月,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97,P<0.05).TBS、N分期和TBS-N模型预测I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0.602和0.660.结论 TBS、N分期均是I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TBS-N分期能更好地评估ICC肝切除术后患者预后,预测价值优于单独的TBS和N分期.

    肝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肿瘤负荷评分淋巴结分期预后

    腹腔镜下肝左叶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优化三步法的应用价值

    廖承煜江斌华黄龙王丹凤...
    395-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肝左叶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术优化三步法的 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术的114例进展期肝左叶I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1例,女63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63岁.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患者采用传统流程"清扫淋巴结-左半肝切除"的腹腔镜根治术(传统组,86例);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患者采用"预解剖肝门部血管-左半肝切除-淋巴结清扫"的优化三步法流程腹腔镜根治术(优化组,28例).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按1∶2PSM后,优化组28例,传统组56例.优化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25(140)min、切肝时间为107(124)min、等待时间为30(6)min、淋巴结清扫时间为76(15)min、术中出血量为 200(175)ml,明显少于传统组的 270(115)min、150(99)min、112(15)min、92(15)min、300(300)ml(Z=-2.616,-2.676,-7.442,-4.876,-2.008;P<0.05).优化组淋巴结清扫数为 10(5)个、切取的阳性淋巴结数为4(3)个,明显多于传统组的7(5)、3(1)个(Z=2.441,3.044;P<0.05).优化组住院费用为4.2(0.2)万元,明显低于传统组的4.4(0.6)万元(Z=-3.150,P<0.05).优化组术后并发症3例,传统组10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4,P>0.05).结论 腹腔镜下肝左叶ICC根治术优化三步法能提高切肝质量和淋巴结清扫质量,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

    肝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腹腔镜外科手术淋巴结清扫优化三步法倾向性评分匹配

    混合现实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导航的应用

    李映安晋云储心昀胡苹苹...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导航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6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50岁.根据患者是否采用MR技术,分为MR组(30例)和非MR组(NMR组,30例).MR组采用昆华微乐MR手术导航系统引导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NMR组接受常规二维影像术前规划.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M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 170(123)min、125(268)ml,明显少于 NMR 组的 300(183)min、250(550)ml(Z=-4.182,-2.287;P<0.05). MR组术后输血率为 17%(5/30),明显低于NMR组的 37%(11/30)(x2=5.079,P<0.05).MR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6)d,明显短于NMR组的11(5)d(Z=-3.120,P<0.05)0 MR组和N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1/30)、53%(1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4,P>0.05).患者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随访期间MR组复发6例,NMR组复发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0,P>0.05).结论 对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中MR技术可实现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实时导航,该技术应用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准性、安全性和可行性.

    肝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混合现实技术成像,三维术中导航

    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困难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

    周毅王一帆张传海马金良...
    407-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困难腹腔镜肝切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困难腹腔镜肝切除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3例;年龄16~77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肝细胞癌41例,胆管细胞癌3例,混合性肝癌3例,局灶性增生3例,血管瘤1例.根据术中有无使用ICG荧光导航技术,将患者分为ICG组(25例)和常规组(26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ICG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1±8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5±118)min(t=-2.538,P<0.05).两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90 d再手术率及90 d再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90 d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Ⅲ a级以上严重并发症.ICG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11/26)(x2=4.249,P<0.05).结论 ICG荧光导航技术可明显降低困难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望为高难度和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手术方式选择.

    腹腔镜肝切除术吲哚氰绿荧光显像术中超声

    术前血小板-白蛋白评分对肝硬化肝癌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勇兰川吴斌张光年...
    41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白蛋白(PAL)评分对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71例肝硬化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5例,女26例;年龄24~78岁,中位年龄50岁.患者均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PAL评分患者分为PAL Ⅰ组(101例)和PAL Ⅱ-Ⅲ组(70例).两组术前PAL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PAL评分对PHLF、围手术期死亡的预测价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PAL Ⅰ组术前PAL评分为(-4.07±0.20)分,明显低于PALⅡ-Ⅲ组的(-3.45±0.31)分(t=-15.589,P<0.05)o PAL Ⅰ、Ⅱ、Ⅲ级患者发生PHLF分别为9、15、7例,围手术期死亡相应为1、5、2例.PALⅡ-Ⅲ组PHLF发生率为31%(22/70),明显高于PAL Ⅰ组的9%(9/101)(x2=14.125,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0%(7/70),亦明显高于PAL Ⅰ组的1%(1/101)(x2=5.641,P<0.05);随着PAL等级越高,发生PHLF的风险越大,围手术期死亡率也越高(x2=23.246,9.485;P<0.05).PAL评分预测PHLF和围手术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768,Child-Pugh分级预测相应为0.617、0.645,两个模型预测PHLF和围手术期死亡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0,1.235;P>0.05).PAL Ⅰ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6%、55.6%、34.6%,PAL Ⅱ-Ⅲ组相应为 75.2%、40.5%、27.7%,PAL I 组术后总体生存优于 PAL Ⅱ-Ⅲ 组(x2=5.698,P<0.05).结论 PAL评分对肝硬化肝癌患者术后肝衰竭、围手术期死亡及远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具有与Child-Pugh分级系统相当的效能.

    血小板-白蛋白评分癌,肝细胞肝炎,乙型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