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SM比较TACE联合射频消融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疗效

    孟泓宇卢逸曹彦龙戴操...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与单纯RFA两种方案治疗小肝癌(肿瘤数目≤ 3个,最大直径≤ 3 cm)的生存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TACE+RFA或RFA治疗的182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53例,女29例;年龄26~80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平均直径(20± 6)m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3例,B级29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TACE+RFA组(48例)和RFA组(134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存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经1∶1配对PSM匹配后各40例,TACE+RFA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RFA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胆漏1例;两组均无针道种植转移、大出血、肝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TACE+RFA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7.5%、82.5%,RFA组相应为97.5%、90.0%、82.5%,两组术后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3,P=0.774).TACE+RFA组术后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0%、60.0%、50.0%,RFA组相应为85.0%、64.3%、50.7%,两组术后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6,P=0.524).结论 相较单纯RFA治疗,TACE联合RFA治疗小肝癌并不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

    癌,肝细胞化学栓塞,治疗性射频消融生存分析预后倾向性评分匹配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取石在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中的应用

    周标陈达伟汤晓东陈胜...
    42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取石在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诊治的46例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1~74岁,中位年龄47岁.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内径0.6~0.8 cm.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切开组(21例)和对照组(25例).微切开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取石,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连续校正x2检验.结果 微切开组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分别为6(5,7)、5(5,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6,8)、6(6,7)d(Z=-3.055,-3.330;P<0.05).微切开组胆漏发生率5%(1/21),对照组12%(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05).两组术后胆漏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对照组1例术后7个月再发胆总管结石,再次手术发现胆囊管残留过长伴残余胆囊管结石,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治疗疗效确切、恢复快,但术前应严格筛选合适患者,术后重点关注胆漏发生.

    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道镜胆漏

    基于160例患者CT三维重建的肝血管解剖变异分析

    王建奇陈政良刘雨俞星新...
    427-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CT三维(3D)重建技术探讨肝血管解剖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部64排增强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的160例成人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龄27~78岁,中位年龄54岁.将MSCT图像数据导入IQQA系统,创建肝动、静脉的3D重建,模拟目标节段,记录每例肝血管变异的类型和数量.结果 肝动脉变异Hiatt分型1型130例,2型11例,3型10例,4型1例,5型1例,6型4例,7型1例,8型2例,9型0例.56.9%(91/160)的肝左静脉为主干型,双干型占30.0%(48/160),放射型占13.1%(21/160).61.9%(99/160)的肝中静脉为S4段肝静脉汇入肝左静脉,36.9%(59/160)为S4段肝静脉汇入肝中静脉,1.2%(2/160)为S4段肝静脉独立汇入下腔静脉.74.4%(119/160)的肝右静脉为S6段肝静脉主干型,双干型占22.5%(36/160),三干型占 3.1%(5/160).脐裂静脉占比 78.8%(126/160),其中 53.2%(67/126)的脐裂静脉汇入肝左静脉根部,23.8%(30/126)汇入肝左静脉远端,13.5%(17/126)汇入肝中静脉根部,9.5%(12/126)汇入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之间部分.前裂静脉占比74.4%(119/160),其中94.1%(112/119)的前裂静脉汇入肝中静脉,5.9%(7/119)汇入肝右静脉.结论 肝血管解剖变异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三维重建技术可指导外科医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手术安全性.

    解剖变异肝血管前裂静脉脐裂静脉肝动脉变异Hiatt分型成像,三维肝切除术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脾门区脾动脉三维分型

    高旭东王小明陈江明奚士航...
    434-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的脾门区脾动脉(SA)三维分型.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诊治的100例患者CT检查影像学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9~88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行薄层增强CT扫描,提取数据导入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三维重建.观察SA分支数目、分布范围、立体走行,与胰尾末端及脾门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分型.结果 100例脾门区SA、脾脏、胰腺三维模型重建成功率均为100%(100/100).SA 一级分支数目为1支者4例(4%),2支76例(76%),3支15例(15%),多支(≥ 4支)5例(5%).SA总分支点与脾门的距离为0~68 mm,中位数为19mm.SA总分支点与胰尾末端的距离为0~127 mm,中位数为16mm.脾门与胰尾的距离为0~138 mm,中位数为21mm.SA分为5型:A型4例(4%),B型76例(76%),C型16例(16%),D型2例(2%),E型2例(2%).结论 脾门区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术前采用3DVT可对SA末端分支观察和个体化分型,该分型对临床实施精准个体化脾脏和胰腺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脾动脉脾门区成像,三维三维可视化技术

    肝门空肠吻合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陈雪岩孟兴凯
    440-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门空肠吻合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5~69岁,中位年龄58岁.Bismuth-Corlette分型:Ⅱ型1例,Ⅲ a 2例,Ⅲb 1例,Ⅳ型4例.患者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胆道重建方式为肝门空肠吻合术.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R0切除率为6/8.平均手术时间(245±37)min,术中出血量(350±100)ml,术后首次通气时间(2.5±0.7)d,术后住院时间(18±9)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胆漏,经充分引流、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为肺部感染,经抗炎等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3周~24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减轻.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2个月死亡,1例患者因肿瘤腹腔转移于术后12个月死亡,2例患者因广泛肝内转移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结论 肝门空肠吻合术拓宽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胆道重建成功率,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且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尤其对多个肝管开口、内径较细、肝管开口相距较远甚至缩在肝内的患者更能显示出其优势.

    胆管肿瘤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架管致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刘虎崔昭扬乐羿杨豪...
    44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架管致肝脓肿的病因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10日上海孟超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架管致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规定.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诊治经过及预后随访等,总结此罕见病的诊治特点.结果 患者因"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0 d,间断寒战、发热2d"收入院.入院后检测:WBC8.5×109/L,C-反应蛋白120mg/L,TB 33 μmol/L,DB 23 μmol/L,ALT 47 U/L,血淀粉酶971 U/L.上腹部CT示肝右后叶下段异常密度影,考虑肝脓肿;胰腺管走行区见引流管影,其外引流端与肝内病变相连,考虑内置胰管支架管刺穿肠管,刺入肝脏形成肝脓肿.遂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给予抗细菌和真菌感染、抑酸、补液、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复查CT示肝脓肿引流后病灶较前缩小.患者病情稳定,恢复顺利出院.患者后期复查无异常,予拔除肝脓肿引流管、T管、空肠营养管,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胰管支架管刺破肠腔,刺入肝脏引起肝脓肿是一类罕见的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是确诊此类疾病的主要方式,应尽早诊断,及时充分引流,防止胰液对周围组织更大的损害及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肝脓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引流术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448页

    蛋白磷酸酶1G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孙翀徐成臣王辉谢应海...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1G(PPM1G)在肝细胞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Oncomine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公共数据集分析PPM1G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10对肝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来源于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肝癌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7~68岁,中位年龄64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验证肝癌PPM1G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两组PPM1G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和 Log-rank 检验.结果 Oncomine数据库分析显示,PPM1G基因在肝癌中表达上调.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组织PPM1G 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为3.73±0.2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45±0.11(t=2.99,P<0.05);肝癌PPM1G低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高于肝癌PPM1G高表达组患者(HR=1.76,P<0.05).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肝癌组织PPM1G mRNA相对表达量为4.46±0.3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86±0.33(t=1.32,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肝癌组织PPM1G高表达组PPM1G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3.0±4.0,明显高于PPM1G低表达组的5.0±1.0(t--3.78,P<0.05).生存分析显示,PPM1G高、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41个月,PPM1G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PPM1G低表达组患者(x2=0.673,P<0.05).结论 PPM1G在肝癌中高表达,PPM1G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成负相关,其可能是肝癌预后评价的潜在指标.

    癌,肝细胞蛋白磷酸酶1G(PPM1G)预后Oncomine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生存分析

    脾动脉栓塞术后远期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一例

    陈亚峰李江斌王栋鲁建国...
    454-456页

    巨脾脾功能亢进症腹腔镜脾切除术脾动脉栓塞术

    肺腺癌胰腺转移伴门静脉侵犯一例

    王迪吕少诚黄金灿潘飞...
    457-460页

    肺腺癌胰腺肿瘤肿瘤转移门静脉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