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禽种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禽种业
中国畜禽种业

孟宪学

月刊

1673-4556

zgxq010@126.com

010-82106253,82106257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信息所

中国畜禽种业/Journal 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业振兴发展 品质驱动消费——第二届肉牛种业发展研讨会在安徽临泉成功举办

    李立望辛洪雷户林其赵丹...
    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0月11-13日,"第二届肉牛种业发展研讨会"在安徽临泉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协会和行业企业近400名代表前来参会.本次会议以"种业振兴发展品质驱动消费"为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全面阐述了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等,科学分析了当前肉牛种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讨如何选好种、养好牛、产好肉、发展好品牌,其中新品种培育成为热议话题.此外,本次会议配套活动丰富,组织了肉牛育种工作者公益宣传活动、优质牛肉品鉴活动、研究生论文墙报展示活动和现场观摩等系列活动.会议共商肉牛产业发展大计,给主办、协办以及承办单位、赞助企业和参会代表带来不同程度的收获,实现多方共赢.

    种业振兴肉牛种业新品种培育研讨会

    《中国畜禽种业》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户林其赵丹彭华李立望...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0月24日,《中国畜禽种业》第一届编辑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44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编委对编辑部近两年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期刊微信公众号,编委们一致认为其已打造成为种畜禽行业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针对如何办好期刊,与会编委积极建言献策:一是明确期刊定位.众多编委一线科研出身,走学术期刊更具条件,应将加快进入核心期刊目录定位为近期发展目标.二是办高品质有特色期刊.发挥好编委作用,继续加强专题专刊出版,发挥好刊名优势,开辟契合刊名的特色栏目,办出品质和特色.三是利用好新媒体提升期刊影响力.通过微信公众号转载顶刊文章、加强视频号和网站宣传等途径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本次会议为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编委团队的凝聚力,为期刊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期刊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期刊定位新媒体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在家畜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刘一帆王俊懿李仕博王浩栋...
    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拷贝数变异是基因组结构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广泛存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SNP芯片技术和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技术发掘到许多对家畜的进化及复杂性状有着较大影响的拷贝数变异.目前,拷贝数变异影响家畜复杂性状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然而,从拷贝数变异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如何影响家畜复杂性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成果的综述较少.因此,该文系统地总结了拷贝数变异在牛、羊、猪上的研究进展情况,阐明了拷贝数变异影响家畜性状遗传变异的机理.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当下拷贝数变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也提出了拷贝数变异在家畜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研究家畜性状遗传机理的提供参考.

    拷贝数变异动物复杂性状候选基因动物遗传育种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牦牛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马明杰陈丽丽马毅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在牦牛特性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牦牛繁殖、高原适应性以及牦牛其他特性上的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了许多与特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例如与牦牛杂交雄性不育相关的关键基因Gfra1、CD9、Fas、cas-pase3等主要集中于精原细胞分化、精子发生、细胞凋亡等过程,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ARNT、NFATC2、ATP7A、DIAPH1等主要参与长链脂肪酸代谢和蛋白质加工、低氧调控、脂肪酸氧化和脂质分解代谢等过程,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牦牛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牦牛转录组测序杂交不育高寒低氧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肉牛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陈欢李楠楠陈瑞周金陈...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国内肉牛产业发展迅猛,亟需提升养殖效能与肉牛品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作为先进繁殖生物技术,在推动肉牛遗传育种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文详细分析了 SCNT原理及在国内外肉牛育种上的应用研究现状,探讨其研究进展与提升遗传品质的显著优势.同时,分析了 SCNT面临的操作低效、胚胎存活率低及重构胚胎发育异常等挑战,这些限制了 SCNT技术在肉牛育种的广泛应用.展望未来,需不断改进SCNT技术,提升克隆效率与存活率,并探索与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融合,加快肉牛遗传育种工作进展.

    肉牛遗传育种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畜牧业

    祖代肉种鸡B系与D系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差异性研究

    郭志有赵晓冬解红梅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收集某种鸡场祖代肉种鸡养殖一线相关生产数据,总结分析了祖代肉种鸡B系与D系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差异性.结果显示:在产蛋性能方面,B系种母鸡开产时间比D系晚3周,B系种母鸡开产时体重比D系重820 g.B系种母鸡28~58周平均产蛋率46.0%,只均产蛋数104个,而D系种母鸡25~66周平均产蛋率70.4%,只均产蛋数207个;在死淘率方面,B系种母鸡产蛋期死淘率比D系种母鸡高0.65个百分点;在繁殖性能方面,B系种母鸡种蛋合格率比D系种母鸡低5.27%,B系种母鸡只受精蛋数为87个,明显少于D系种母鸡的185个,B系种母鸡受精率比D系种母鸡约低1.7个百分点,健雏率接近,B系种母鸡提供的雏鸡数为80只,明显低于D系种母鸡的172只.可见,B系种母鸡综合繁殖能力约为D系的一半.

    B系种母鸡D系种母鸡生产性能繁殖性能

    牛体外胚胎慢速冷冻效果探究

    张逸松张依王鸽郭济源...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质量等级卵母细胞发育形成的胚胎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进行慢速冷冻的适应性,并评估其冷冻后的发育效果,进而提高胚胎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并降低成本.该试验通过活体采卵技术采集197头供体牛,共获得3681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 oocyte complexes,COCs),其中平均每头奶牛获得18.69枚COCs,随后,依据卵母细胞的外观质量鉴定标准,将这些COCs划分为4个等级.接着,对不同等级的COCs分别开展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以及体外培养等相关操作,以此来评价体外胚胎慢速冷冻所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1级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囊胚率显著高于其他级别(P<0.05).1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囊胚和扩张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早期囊胚(P<0.05).2级卵母细胞在3个发育阶段的胚胎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早期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其他等级(P<0.05).3级、4级卵母细胞发育的胚胎解冻发育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等级(P<0.05).从发育阶段来看,囊胚和扩张囊胚的发育率显著高于早期囊胚(P<0.05),但囊胚与扩张囊胚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选择1~3级的卵母细胞进行培育可提高整体卵裂率和囊胚率,选择扩张囊胚进行冷冻可提高慢速冷冻胚胎的发育率.

    慢速冷冻卵母细胞发育率胚胎发育阶段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探究猪精液冷冻前后表观指标的相关性

    王朋何治朱宽峰李广栋...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试验旨在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猪精液冷冻前后的表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冷冻过程对猪精液质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了 30头1~2岁的健康公猪(法系长白、大白各15头)的精液分别冻了 2~4次,对精液冷冻前的预稀释活率、活力、密度等指标,以及冷冻后的活力、校正活力和解冻后10 min与2h的平均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用种猪精液冻前密度的变异系数达到了 42.14%,样品的覆盖较全面.解冻后10 min平均活力与预稀释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解冻后10 min平均活率与预稀释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预稀释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解冻后2h的平均校正活率与预稀释活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第一、二对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和0.580.第一对典型相关的共享方差达到0.408,表明原精质量对冻精质量的贡献比例可以达到40.8%.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冻前精液质量指标与冻后精液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由简单相关的最高0.538提高到综合指标U1与V1之间的0.639,表明典型相关分析能够较好地利用冻前精液指标预测冻后精液质量.

    猪精液冷冻表观指标典型相关分析种质资源保存

    不同月龄民猪胴体及肉品质测定与分析

    张冬杰汪亮王芳李忠秋...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试验选取43头8月龄、48头12月龄和30头16月龄民猪,对其胴体性状和肉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胴体方面,16月龄胴体重极显著高于12月龄和8月龄(P<0.01).8月龄直长、背膘厚极显著低于12月龄和16月龄(P<0.01),8月龄斜长显著低于12月龄和16月龄(P<0.05).肉品质方面,8月龄组pH45min值极显著高于16月龄(P<0.01).肉色值随着月龄的增加表现出升高趋势,但仅在8月龄组红度和黄度显著低于16月龄(P<0.05).在剪切力方面,8月龄和16月龄组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12月龄组(P<0.05).营养成分方面,8月龄组脯氨酸和赖氨酸显著高于16月龄组(P<0.05),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不同月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8月龄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12月龄和16月龄组(P<0.01),但12月龄和16月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8月龄民猪个体在胴体和肉品质方面与12月龄和16月龄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而12月龄和16月龄个体间差异不大.

    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氨基酸肌苷酸

    河西荒漠化地区不同肉羊品种杂交组合后代生长性状、产肉性能及肌肉品质比较分析

    王玺年田宗祥魏占虎李瑞杰...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肉羊品种与湖羊在河西荒漠化地区的杂交效果,该试验以澳洲白绵羊、杜泊羊、无角陶赛特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开展杂交试验,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各组合选择体质健康的羔羊20只,分成澳湖组(AH)、杜湖组(DH)和陶湖组(TH),以湖羊纯繁组(HH)为对照组,比较羔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推广应用的杂交模式.结果表明:生长性能方面,DH组和AH组F1代羔羊6月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HH组(P<0.05);屠宰性能方面,DH和AH组胴体重、GR值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HH组(P<0.05),尾脂重低于HH组(P>0.05);肉品质方面,AH组剪切力值显著低于HH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HH组(P<0.05).可见,AH和DH组F1代羔羊生长发育快、屠宰性能高、肉品质相对较好,可作为河西荒漠化地区商品肉羊生产的杂交模式.

    肉羊杂交组合生产性能产肉性能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