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郑凌志

月刊

1001-8158

bianjibu@zgtdkx.com

010-66562683 66251520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China Land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基本模式与路径机制

    严金明蒲金芳夏方舟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剖析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探讨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遵循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演进逻辑、土地要素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匹配的市场竞争逻辑、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新型生产关系的机制保障逻辑;(2)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具象化为4类基本模式,数字虚拟化生产模式需要数字产业支撑空间、特殊需求保障空间和宜居宜工复合空间,绿色低碳化生产模式需要循环利用生产空间、清洁能源供给空间和产业污染处理空间,智能制造化生产模式需要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灵活动态调整空间和多维功能融合空间,网络链接化生产模式需要物流仓储配送空间、自由功能组团空间和多元主体共享空间;(3)创新配置土地要素需要以数量精准保障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空间统筹协调新质生产力布局、以时序动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并以规划引导机制、市场决定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创新配置土地要素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落位的关键,更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认知,在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化生产模式,精准识别不同生产模式的具体实际需求,才能持续优化创新配置土地要素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从而有效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新质生产力土地要素生产模式创新配置

    论农村集体成员权与土地财产权分离与联系的制度逻辑

    徐忠国卓跃飞李冠王雪琪...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城乡居民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与社会边界的特征分析,揭示现阶段农村集体成员权和土地财产权分离和联系的制度逻辑,为类型化构造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社科法学与概念法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现阶段乡村封闭的社会边界和开放的经济边界是形成农村集体成员权与土地财产权分离与联系的深层原因.(2)从权利分离来看,此两种权利是法律性质迥然不同的权利,农村集体成员权是团体法上的权利,包括共益权和自益权两部分,土地财产权是个体法上的权利,包括基于身份分配取得的社会保障导向的土地权利和基于价格机制取得的财产经营导向的土地权利.(3)从权利联系来看,此两种权利有着密切的法理联系,农村集体成员权中的共益权和自益权分别与土地财产权中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含身份的用益物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结论:农村集体成员权与土地财产权之间存在分离与联系的制度逻辑,可以采用"一般法+特别法"的立法技术进行体系化构造,在《民法典》中构造农村集体成员权和土地财产权的基础法律概念和土地权利关系的一般框架,在《土地管理法》等单行法中规定具体类型土地权利的权利义务、行使规则和救济规则.

    农村土地制度团体法物权法成员权"三权分置"

    论时空正义视阈下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兼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13条及第66条

    李蕊苏嵘钰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释明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时空正义逻辑,并从管控客体、主体及手段三个维度完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具体制度构造,以期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具体办法的有效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规范解释、归纳演绎.研究结果:(1)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现行规范显见客体行为设置笼统、主体义务配置不清以及手段实施规范不明问题,前述问题的本源在于不区分具体时空的刚性管控;(2)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应遵循时空正义的基础逻辑,构建分时、分区、分类的弹性管控框架,并实现"权力—权利""义务—权利"核心规范的时空平衡.研究结论:有必要澄清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时空正义逻辑,并据此分级划定管控客体行为、动态配置管控主体义务、适度限制责任后果以及多维弥合权利损失.

    时空正义耕地种植用途耕地种植用途管控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现实困境、法理反思与制度设计——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

    郑庆宇吴昭军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分析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律政策内在冲突,探究其法理基础并提出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演绎推理法.研究结果:当前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度存在着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不同立法导向下规范价值的冲突、公权限制与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益平衡理论可作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理依据,其蕴含的系统治理观可有效填补其他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实现多元价值平衡.研究结论:在利益平衡理论下,应改变单纯公法管制思路,引入契约等私法理念,增强管制弹性,平衡公权管控刚性与私法经营自主权;协调耕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遵循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分类分区设定不同的管控强度;根据管制强度建立多元补偿机制,对被管制者予以公平合理补偿.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经营自主权利益平衡理论补偿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建构研究

    叶艳妹罗姮董玛力邱滋璐...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索构建系统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是在现代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下,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依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运用行政、经济、法制和技术等有效手段,在互动机制下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综合系统.(2)实践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面临治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错位、治理主体关系协调难、精细化治理制度供给不足、治理手段亟需创新转型等挑战.(3)建立健全科学化、协同化、精细化、智能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需要推动现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落地,优化多主体协同治理,完善精细化的治理制度体系,提升智能化治理能力.研究结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以现代治理思维深入推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实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治理体系国家治理对策路径

    土地供应行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于供地结构、价格和方式的三维实证分析

    孔维龙王兴邦周家和张正峰...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从供地结构、价格和方式三维视角明晰土地供应行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供地结构的工业用地偏向和供地方式的市场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供地价格的扭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均存在时间滞后特征.(2)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供地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供地结构的影响与全国层面相反,即工业用地供应偏向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土地供应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均与全国层面一致,但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影响效应更大,时间滞后性更强.(3)门槛效应上,土地供应行为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且在供地结构维度尤为凸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跨过第二门槛值,工业用地供应偏向所发挥的影响由正转负.研究结论:应通过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因地制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减轻土地价格扭曲以及推进制度联动改革来发挥土地要素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土地供应新质生产力土地要素配置政府行为门槛效应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进入视角

    李超周玉龙张珂涵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企业进入视角,关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作用效果,系统考察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将工商企业注册和土地出让微观数据集与县域经济数据结合,基于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进行政策效果检验并进行机制分析.研究结果:(1)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显著提升了县域市场活力,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改革通过作用于供地规模与供地价格,对政府规制产生了弱化效应,推动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工业与商住用地价格偏移具有矫正效应;(3)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形成效能提升,增强市场活力.研究结论:深化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范围,完善集体土地入市流程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增强土地要素市场提振县域市场活力的支撑作用.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企业进入县域市场活力土地市场化改革城乡融合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缓解工业用地要素错配

    崔新蕾段珂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要素错配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深化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工业用地要素错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结构高级化两条渠道抑制工业用地要素错配;(3)对市场化程度较低、互联网发展规模较大、过度错配城市以及非资源城市的抑制作用更显著;(4)抑制作用随着错配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并能推动土地出让结构向增加商住用地方向调整.研究结论: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效应,统筹兼顾全国数字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对工业用地要素错配的矫正作用.

    数字经济工业用地要素错配土地出让结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中国314个城市为例

    陈威张建军黄晨妍易可欣...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开展实现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形成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区指引.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D-W四象限模型,综合指数法,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是基于生态产品的"客观价值"并通过"市场价值"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主观价值";(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指标交易、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土地综合整治或生态保护修复共8类提高生态供给和溢价增值的手段,且因为地区差异具有不同的适宜性水平;(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纵向补偿下生态产业探索型、生态农旅横向补偿型、指标交易型、生态工业指标交易型、生态工业横向补偿型和生态开发与市场综合发展型6类城市;(4)我国各类型城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符合"一片区、三板块、两点带全面"的分区发展格局.研究结论: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引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提供方法支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性评价SOFM分区指引

    城乡融合背景下村镇建设用地"扩张—消失"多情景模拟——以洛阳市为例

    张祚江驭鲲何青松王哲...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从当前村镇建设用地"既拆又建"现象出发,聚焦城乡融合背景下村镇建设格局演变规律,以洛阳市为例,开展2020-2030年村镇建设用地"扩张—消失"多情景模拟研究,为大城市村镇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PLUS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多情景设定.研究结果:(1)区位条件因素在村镇建设用地"扩张—消失"中起基础性作用,距离耕地、高速公路的远近对扩张与消失变化的影响较大,贡献度均超过16%.(2)2020-2030年洛阳市村镇建设用地扩张与消失规模以及格局差异明显.在规模上"扩张"与"消失"面积比例约为2∶1;在格局上"扩张"斑块类型以边缘、支线及孤岛为主,"消失"斑块类型则以核心区和边缘占优.(3)4种情景下研究区村镇建设用地均表现为大规模零碎式扩张与小规模集中式收缩.其中,耕地保护情景中孤岛占比最少(9.93%),空间上连通性和整体性最优,未来应进一步充分考虑耕地保护情景.研究结论:亟需秉持村镇建设用地以优化存量换取增量的理念,均衡协调扩张和消失的规模、形态及其综合效益,针对主要驱动因素实施差别化管理,实施"一村一策"缓解村镇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困境.

    村镇建设用地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多情景模拟城乡融合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