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刘习良

双月刊

1000-873X

010-68326681 68327209 68995956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

中国翻译/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瞿秋白翻译实践与思想研究

    王建华胡茜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梳理瞿秋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主张入手,系统阐释瞿秋白的翻译思想。其翻译实践可分为初学期和成熟期,分别呈现出以译促学和以译传理的阶段性特征,文学艺术和思想政治并重的选材特点。瞿秋白把国家为用和人民为本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念,以信与顺辩证的统一作为翻译实践的方法论,三者共同构筑了瞿秋白的翻译思想体系;他采用直译、意译、创译和编译的翻译方法,从言语微观到理论宏观落实其翻译思想,对当前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瞿秋白翻译思想翻译实践

    德语译家顾彬的翻译阐释观

    周奕珺贺爱军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彬汉学家、翻译家兼作家的多重身份,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思想,而翻译阐释观则构成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蕴涵。他的翻译阐释观,既蕴含对整个翻译理解和阐释过程的哲学思考,又富于与翻译实践密切关联的阐释策略。本文围绕顾彬探讨翻译的公开著述,从翻译的本质、时空距离与视域融合、阐释的开放性与"误解"、译者主体性及其规约四个方面阐明顾彬对于翻译阐释的理解及其提出的创见。顾彬的翻译阐释观体现出深切的时代关怀,充满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翻译的深度思考,对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西文明互鉴、世界翻译文学共同体的构建和全人类集体文化记忆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顾彬翻译阐释观双向阐释"误解"译者主体性

    从"视觉形象"到"精确定义"——庞德《诗经》英译中的两种表意解读

    王坤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意文字法是庞德翻译的一大特色,在《诗经》英译中大量使用。本文对《诗经》译本中的表意文字法做整体性研究,揭示了其诗学和儒学两种取向。诗学表意解读以实现"形诗"为目的,注重"视觉形象"的呈现,译文偏离汉字原义的自由度较大。儒学表意解读以凸显儒学义理为目的,注重词语的"精确定义",译文考究词源意义,与汉字原义偏离较小。诗学表意解读多见于《风》与《小雅》,儒学表意解读多见于《大雅》与《颂》。此外,相较于前者,后者表现出更强的互文性。两种表意解读相互映衬,构成了典籍英译的一个独特案例,可以为典籍翻译实践和中国文化传播提供启发。

    表意文字法庞德《诗经》典籍英译

    全球化、数字化与跨学科背景下国际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发展

    王晓睿王斌华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及复杂性日益突出。本文基于第十届欧洲翻译研究协会大会的发言交流,聚焦国际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关注新冠疫情和机器翻译为翻译研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介绍跨学科翻译研究的动态,厘清翻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探讨关于翻译研究传统议题的新思考,以期为我国翻译研究者发掘和提供一些新的翻译研究热点,从而助力我国翻译学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

    国际翻译研究全球化数字化跨学科

    我国翻译能力市场需求与MTI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高彬胡萍萍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翻译岗位招聘广告内容和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现状,探讨了翻译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更偏向于软技能、职业和工具能力以及交际和文本能力,而人才培养环节更重视翻译知识与实践能力及语言外能力。虽然二者对于翻译实践能力和经验的重视程度较为一致,但在双语能力、行业领域知识、职业道德及素养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提高翻译专业教育的质量,建议从翻译核心技能、翻译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能力市场需求翻译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构建

    陆艳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具备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等特点,而算法的隐藏性、泛在性和自适应性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问题和巨大的行业冲击。因此,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的伦理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构建了价值-标准-规范的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时代的翻译技术伦理框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的预见理念、人机协同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算法伦理、人机交互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标准,以及翻译技术的设计规范和翻译行为规范。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伦理

    探索翻译史研究的新视角——《翻译与历史教程》评介

    欧阳东峰郑璇龄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史研究途径日益多元化和系统化,新的翻译史研究范式需要立足翻译与历史的关系,将翻译学科与历史学科交叉融合,西奥·赫曼斯新作《翻译与历史教程》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翻译史动态的时空变化中揭示翻译史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展现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体系框架,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素材。书中探讨了翻译史研究的学科价值和未来发展动向,从跨时空维度研究翻译史的演变,对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该书视角独特、分析全面、对象多元、材料翔实,为翻译史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角度和解决方案,对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史研究西奥·赫曼斯叙事视角

    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提升翻译教材的科学性——柴明颎教授访谈录

    李澜姚红梅柴明颎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专业发展至今,教材建设已取得一定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柴明颎教授基于自身多年深耕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翻译教学平台建构的经验,指出翻译教材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非职业与职业的分类与接续。本科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翻译意识为主,实现向专业训练的有效过渡;MTI阶段完成理念、分解训练、模拟实践、真实实践四大模块训练,教材可采用"平面教材+信息平台"的模式。最后,柴教授强调了翻译教师职业化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职业性、熟悉多样教学方法、反复打磨素材并知晓呈现方式的教师才能编好、用好翻译教材。

    翻译教材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教师职业化

    对"thick translation"的再认识——兼谈中华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薄译也是一种厚译

    艾丽华杨仕章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对阿皮亚提出的thick translation所作的研究大都围绕内容上的"增厚"展开,很少论及此概念原本强调的对源语语言文化的道德态度。实际上,thick translation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译文树立对源语文化的敬意,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中文译名"厚译"较之"深度翻译"能更准确地囊括相应的目标意图。现实翻译中,形式上的增厚不一定能使读者产生对源语民族的敬意,反倒删减有助于读者了解、尊重他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策略性地删减原作次要内容,以彰显源语文化精要,即"薄译",有时同样可以取得厚译之效。薄译因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厚译"。

    厚译阿皮亚薄译外译

    政治文献用典英译探析

    俞婷宁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大量引用中华文化典故,这对翻译人员解读文言文和跨语言转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基于自身从事的英译实践,提出以精细研读原文为基础、以平衡典故与现实为支柱的"三步八条"政治文献用典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详细阐释。通过探索和总结能够为更多译者所掌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的国际传播做出一些贡献。

    政治文献用典翻译方法国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