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史前音乐考古与中华音乐文明的起源

    方建军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目前黄河流域的史前音乐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音乐文明在中原地区起源,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音乐文明已经形成,并在黄河流域呈多点分布.史前时期的中华音乐文明应是多地区、多民族的共同创造.史前音乐所体现的仪式性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礼的义涵.史前墓葬资料所呈现的社会分化现象显示,音乐物质产品的拥有者应是都邑或聚落中心的首领或执掌特殊权力的人物,乐器成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乐与礼的结合是史前音乐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乐内涵应是史前音乐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判断标准,音乐文明业已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精神标识.

    黄河流域史前音乐考古中华音乐文明起源

    文人琴与艺人琴划分中的几个问题——兼答姚锡安、荣鸿曾先生

    刘承华
    16-2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文人琴"与"艺人琴"提出的过程,就学界对此种划分存在的误解和提出的质疑,归纳成几个问题,如:"文人琴"与"艺人琴"的划分是否可行;"职业"在说明这两个传统时意义如何;琴乐的娱人和娱己功能,意义有多大;"文人琴"与"艺人琴"有无相通之处,又如何相通;古琴要不要发展,又是什么意义上的发展;琴乐的"表现性"究竟何属;等等,并逐一加以解答.

    文人琴艺人琴古琴传统

    音乐教育家张玉珍考略

    冯长春张翼鹏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玉珍是与黄自同一时期留学美国的音乐家,是20世纪30年代具有社会影响的一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由于各种原因,张玉珍音乐史迹已鲜为人知.本文在努力发掘的些许史料基础上,试图对张玉珍及其音乐贡献做出初步的梳理与论述.

    张玉珍《钢琴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

    记谱法转型引发的宋代"十六声"问题——兼论北宋乐论中"十六钟"的实践性

    陆晓彤
    38-4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声"是宋代独具时代性的乐律问题,它在北宋雅乐讨论中演化成了更实际的"十六钟"问题,即大乐编钟是否以"黄钟"至"清夹钟"共16枚成编.支持者认为"十六钟"为古制不容更改;反对者则认为钟磬编悬历来未有定制,"四清声"等同于"郑卫之音",应当废除.已有成果普遍认为"十六声"问题是纯粹的文化观念问题,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使"音律尊卑有序".本文从景祐乐论中李照、冯元两方观点入手,梳理两宋论乐史料、结合两周编钟的编列实际、考辨宋代筚篥的特殊"头管"地位,认为"十六声"这个并不特殊的音域范围,之所以能在宋代成为乐论重点并延续至明清两朝,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乐谱体系的转型——是由筚篥专用指位谱(管色谱)演进为通用音位谱(俗字谱)所导致的,并据此推测中国古代记谱法的这次重大转型完成于公元11世纪之前.

    宋代雅乐四清声俗字谱管色谱筚篥

    古琴音位图的创制者麴瞻及其《琴声律图》考

    吴炯
    48-5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琴音位图流传已久,暂未见有相关历史考证.本文从《琴苑要录》等文献中发现麴瞻的《琴声律图》是古琴史上最早的音位图.原著中的序文和图赞不但保存至今,而且证实了麴瞻为首创.本文又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得出麴瞻是初唐时期琴家,为高昌王麴文泰之孙,并非60多年来琴界所误认的南朝僧人道照.由于唐代另有王大力署名的同名《琴声律图》,宋代又有王大方《琴声韵图》,且三者关系不明.因此,本文对三种图书的内容和演变作出分析,发现麴瞻的《琴声律图》正因被同时代的王大力承诏撰成同名琴著出版,才在官方书目中长期被湮没,直到南宋得以重现.

    麴瞻道照王大力王大方琴声律图琴声韵图

    唐代宫廷乐器"太一""天宝乐"考

    庞媛月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一"与"天宝乐"皆为唐代乐器大发展背景下乐器改造与新制的产物,最初作为物质交往工具出现于唐代宫廷,后又被纳入宫廷音乐系统发挥其用.板箱式乐器"太一"极有可能是由一弦琴发展而来,其产生、命名和使用皆与神学概念的"太一"关系密切,主要用于雅乐宫县乐队发挥礼仪功能.任偃所作"天宝乐"和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竹筒鼓皆属管形琴系统乐器,在器物纹饰、乐器造型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该乐器曾以燕乐乐器的身份活跃于唐代宫廷,兼具礼仪性与娱乐性之双重属性.受乐器身份的特殊性、同类型乐器的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太一"和"天宝乐"在我国古代宫廷的使用与流传范围不广,在宋及以后的历史记载中不见新踪.

    一弦琴管形琴太一神佛教经幢雅乐

    1900-1928年天津戏曲音乐生活初探

    侯梦梦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0年至1928年,天津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会环境,成为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这一时期天津戏曲演出场所的增多和扩大、观众社会观念上对戏曲音乐的认可以及社会舆论给予戏曲音乐教化功能的高度肯定,使得河北梆子、京剧和评剧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顶峰,昆曲、粤剧和文明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天津戏曲音乐生活上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其特征表现为:戏曲音乐商业化程度加深、戏曲音乐的社会功能得到重视、演员性别的女性化倾向以及"名角"逐渐占据演出重心等.

    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

    旧腔沿用与戏曲音乐的历史进化

    路应昆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音乐的创作一直是以沿用旧腔为基础,这种做法对于应付大量编演新戏的需求来说有很大的便利,但腔调的重复使用又有不小的弊病,而且不重视原创,必然对戏曲音乐的发展高度形成很大制约.艺人在戏曲音乐创新方面也付出过很大的努力,20世纪50-70年代提倡编演新戏(尤其现代戏),戏曲音乐中的原创成分更大幅度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保存"传统"和维系"剧种特色"的理念,旧腔在新戏中的比重又明显上升.但"半新不旧"的戏曲音乐很难吸引现今时代的观众,戏曲音乐创作落后于时代的状况越来越突出.新戏音乐的新、旧比例,最终应以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作为基本依据.

    戏曲音乐旧腔改编原创程式

    冲州撞府——清至民国高甲戏在南洋游历演出的个案研究

    杨丽霞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下南洋"人口迁徙的主力军.古老的海上航线打开的不仅是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海外的重要通道.高甲戏作为福建的乡土剧种,频繁地出走南洋诸国游历演出.它跨越国界,以"他者"身份在异域得到新的发展和文化认同.本文以福建省南安县①石井镇岑兜村戏班为个案,分析高甲戏在南洋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与传播情况.

    福建戏曲高甲戏海外传播清至民国

    台湾北管古路戏音乐源流考

    刘振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台湾地区传统社会中,北管是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民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古路戏是台湾北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唱腔类型.本文旨在从剧目与"本事"、常用乐器、唱腔类型、音乐形态等维度,来考证北管古路戏与西秦戏、昆曲在音乐方面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以期为研究台湾北管音乐的源流提供有益参考.

    台湾北管古路戏西秦戏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