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文史研究——彭姗姗学术访谈

    彭姗姗苏玥祺
    4-12页

    三星堆的天地人神——基于三星堆神庙内部场景复原的推论

    孙华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星堆器物坑是在某种突发事件背景下三星堆国家神庙像社和陈设的一次性规划掩埋的遗存.我们通过研究这些器物坑的埋藏现象和器物关系,可以大致复原神庙的内部场景:在三星堆国家的神庙门口,夹道有柱头插着象牙的立柱,以表示对神庙祭祀场所的护卫.神庙大门内的中庭或神殿内,排列着上百个铜首木身的人像,人像面朝殿堂里的神像站立或跪拜,最前面是那件站立在座子上的大铜立人像,他们是三星堆国家祭祀活动的主体.中间的大神前面,陈列着4件复杂的供奉用组合铜器,象征高山祭祀场景.神殿深处的神坛上供奉着他们尊崇的大神——中间是一主二从3尊铜木复合的凸目尖耳、人首鸟身神像,两侧是两棵巨大的、象征太阳栖息地的大铜神树.在三星堆人的意识中,天地之间距离遥远,地上的人们与天上的神祗,二者无法直接进行交往,只有通过专业的神职人员,通过河水和高山等途径,并借助具有特殊力量的神兽以及玉器、酒气、香气等介质,才能将人们贡献给天神的礼物和自己的愿望间接转达天上的大神那里.三星堆器物坑及其埋藏物是三星堆文化晚期人们心目中天地人神关系的一个缩影.

    三星堆铜器神庙祭祀绝地天通象牙金沙遗址

    三星堆青铜艺术中的"怪异"元素与相关宗教观念探析

    黎婉欣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星堆器物坑所出的青铜器与年代相若的商文明乃至淮河至长江流域各地青铜文化所见的器物存在较大的区别,三星堆文化擅长表现人像和鸟兽,其造型和设计颇为奇特.新发现的K3~K8器物坑所出的青铜器物进一步确认了三星堆文化大量使用青铜焊接工艺,借以堆、加、接等加铸或改造的方法创造形态各异的效果.目前已知有多组功能不明的复合型青铜器,本文通过对各器尤其是人像的造型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发现三星堆青铜工匠基本沿用着一套相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包括在表现人、鸟和兽的过程中,经常交错使用相近的造型与动作,以此表现三者的密切关系;又打破器物大小的等级规限,创造出大小不一但造型相近的器物;又经常通过插入不同的装饰部件以显出青铜工艺技巧.这些常用的艺术原则反映了三星堆青铜工匠对于人像及其相关造型存在一套成熟而固定的认知,对相关的艺术原则进行详细分析,可为了解三星堆文化的祭祀方式和祭祀观念提供一些新的认识.

    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人像艺术表现手法宗教观念

    商周时期古蜀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祭祀遗存的比较

    何晓歌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在祭祀遗存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古蜀文化区偏重以神权为核心的统治,鲜有军事活动的遗迹,而中原地区祭祀与军事并重.都城内存在集中祭祀区是古蜀文化区祭祀遗存的重要特点,非集中祭祀区与次级聚落内的祭祀遗存较少,而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都城及次级聚落内的建筑、墓葬等多种遗迹相关联.祭祀所用器物方面,古蜀地区使用了大量铜、金、玉、象牙等珍贵材料,而中原则以陶器和牲畜为主.古蜀地区以太阳崇拜为核心,而中原的祭祀对象包括祖先和自然神.两者在天地沟通的观念上也存在差异,古蜀依赖宗教神职人员与动物伙伴的能力,而中原强调上帝与祖灵的作用.

    祭祀遗存古蜀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宗教思想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

    天与人归:成汉政权的正统性建构

    王志建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统性是古代中国政权正当存在的重要凭据.面临正统性资源严重匮乏的困窘,李氏成汉政权持续展开天与人归的正统性制作.一方面,加注宗教神性践履道教乌托邦,以推步、符瑞、谣谶、南郊等神秘知识营造天意,塑造神异圣明的君主形象,欲图以诸色神圣性操弄申明膺受天命的权力来源;另一方面,在政治表达中以晋廷"德声不振"而自己德义充沛作为话语筹码,在政治实践中则以天下观念为指导思想、以合乎王道圣政的德性举措为基本进路,不断打造自身的文德道义形象,冀望取得民心.与此同时,其国号和年号等政治名号之择用,也透露出浓郁的正统性意涵.概观其正统性建构,虽有小成但收功有限.

    成汉正统性神圣性德性政治名号

    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国丧礼仪式(1912-1928)

    沈宏格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等级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变时期,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礼仪式随之改变.民初北洋政府制定了《服制》与《礼制》,在礼仪实践中按"便民而不忘古训"的原则制定《丧礼草案》.此时丧礼的伦理与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礼与旧俗的互动中,呈显了礼俗互动的价值置换与要素置换.但在地方社会,新礼却出现"世俗不尽行之"的现象,新丧礼很少实施,反而是原来的传统儒家礼仪与世俗呈现融合互动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帝国到共和的变化,并未改变"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使国家之"礼"价值体系不定,礼俗难以同构,而且国家与地方之间缺乏礼俗互动的纽带,国家之礼难以化俗.

    礼俗互动民国丧礼世俗

    古蜀神圣数字"五"的原始宗教内涵论析

    张伦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蜀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尚五现象,蜀人具有尚五观念,数字"五"为古蜀的神圣数字.古蜀神圣数字"五"的数意识与数意义主要由五方及中央(第五方)这一空间直观发展而来,与古蜀"天下之中"观念紧密关联.古蜀神圣数字"五"的神圣性源自古蜀"天下之中"的空间神圣性,蜀人对神圣数字"五"的崇拜源于对神圣空间"天下之中"的崇拜.古蜀"天下之中"都广、建木神话所联系的古蜀宇宙观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实现了古蜀神圣空间到神圣数字的转化,古蜀神圣数字"五"是古蜀独特宇宙观的产物.

    古蜀文化神圣数字"五"天下之中宇宙观

    先秦时期皖西南地区的人群流动与文化交融

    周书灿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石器时代皖西南地区薛家岗文化变迁的全过程始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大体可以视为出于相同的起源,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联系、影响,在文化上保持着"亲族"关系,同属一个文化系统的同一群人在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具有年代关系先后的遗存.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因素(尤其是商代文化因素)在薛家岗的出现"很可能是通过长江中游顺江而下传播的".夏商时期中原青铜文明对潜山一带文化面貌的影响并不深刻.传说中的以皋陶为始祖的群舒、淮夷集团,不断地增殖裂变,并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长期存在着人群间的流动、混融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西周王朝和徐淮各族之间的战争,加速了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春秋战国时期,江淮地区长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面貌,族群的松散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先秦薛家岗文化淮夷群舒

    巴蜀移民文化史编写旨趣刍议

    陈世松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蜀地区之所以成为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中心,绝非偶然,从"地势"而论,正是"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造就的.地域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其成因更多是来自于人口流动及其带来的文化互动.巴蜀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创新活力,正在于它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分,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缘故.

    巴蜀地区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文化演进

    黎立武的《中庸》诠释——兼与朱子《中庸》诠释之对比

    张卉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立武继承和发展了兼山学派以《易》释《中庸》的诠释路向.他围绕"性""道""教""中庸"等范畴将《中庸》重新划分为五大节十五章,又将《中庸》内容归之于"中"与"庸"两系统之下;他用《乾》《坤》两卦来诠释"中""庸",又根据《乾》卦推论出"中"与"庸"是体用关系;他将《乾》卦与《中庸》圣人之道结合起来,指出"中"是圣人心法,"德"与"位"是实现"道统"的条件,并重构了"道统"谱系.黎立武《易》学路向的《中庸》诠释与当时流行的朱子心性路向的《中庸》诠释有诸多不同,二者是洛学内部《中庸》诠释的不同分支.考察黎立武的《中庸》诠释,有利于我们理清宋元之际学术发展的实际状况,认清洛学内部《中庸》诠释的多样性、开放性,此外,其对元明清时期的《中庸》诠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黎立武朱子《中庸》《易》"中""庸""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