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库全书总目》的春秋学思想研究

    唐海韵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大体描绘了历代春秋学的研究历程,评骘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春秋学著作.主张"春秋三传"不可废弃也不必拘守;认为《左传》地位崇高,《穀梁》次之,《公羊》最末;承认"春秋笔法"的存在,提倡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推敲圣人微旨,从而充分发挥《春秋》整顿纲纪的政治功用;将"天子之事"定义为帝王权柄,推尊清代君主为《春秋》的最佳阐释者.《四库全书总目》的春秋学思想体现清代统治者的意志,又有集大成性,秉持汉学家法,不仅上承数千年相关研究的精髓,还对后来的研究走势产生了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馆臣春秋学乾隆

    《诗经》拉丁文译介史考索

    贾海燕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丁文译介是《诗经》西译的源头.16-18世纪,经由"四书"拉丁文译介,《诗经》诗句得以摘译西传;19世纪,孙璋、晁德蒞与顾赛芬的《诗经》拉丁文译本相继出版,为西方提供了更丰富、完整的《诗经》文本.《诗经》拉丁文译介在中国经典西传和海外汉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拉丁文译介为其他语种及后世《诗经》翻译提供源本和参考,引发了托马斯·珀西、威廉·琼斯等学者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同时,《诗经》拉丁文译本也为西方汉学研究提供基础文献,促进了西方诗经学的发展.《诗经》拉丁文译介折射出中西异质文明的交流与跨文化对话,对当下中国典籍海外译介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诗经》拉丁文译介"四书"拉丁文译本西方诗经学跨文化对话

    卜辞邛方地望新考——基于距离衰减律的地理系联辨析

    孟奂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邛方是屡见于武丁晚期卜辞记载的外服敌对方国.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邛方地望存在不同认识,分歧原因是原有系联法在卜辞地理研究中存在不足,难以指实邛方地望的确切方位.通过运用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的距离衰减律,辨析邛方入侵诸地的不同次数及相关方位,可以明确其所处的地理空间范围.结合卜辞记载的山地环境与水文流域,可知邛方地望在山西太岳山脉中北部的沁源县境内,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武丁晚期殷商西土地缘政治的格局与危机.

    殷商邛方历史地理距离衰减律

    贤者理念在周代贵族政治中的四种表现形式探讨

    王瀛昉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尚贤思想通常被视作战国时期突破贵族制的理论基础,是君主为了强化或扩大对土地、财产控制而采取的策略.但"贤"这一理念的内涵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解读可能需要社会经济考量以外的不同视角.实际上,即使是在贵族内部,"贤"的理念也一直是弥足珍重的.本文先透过文字学的手段归纳还原"贤"原本的字义,并总结在尚贤之先或者尚贤背后,周代所存在的尊贤、象贤、举贤、传贤四种体现"贤"理念的政治行为模式.这几种行为模式回应了贵族自身的合法性需求及其与先祖的关联性需求,它既使得宗法制度的安排能够更加灵活,又成为了宗法制度的挑战者,但于战国后期最终堙于只保留举贤为实质的尚贤观念.

    贵族尊贤象贤举贤传贤

    北朝大型墓葬建筑形制的东西差异与文化习俗的二元分化

    董睿冯一帆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早期的墓葬形制沿用汉晋的方形墓室,从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永固陵开始出现圆形平面的形式.北魏迁都洛阳后强力推行汉化,墓葬又有向方形平面转变的倾向,但仍然具有圆形穹隆顶的特征.北魏分裂后,西魏与东魏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墓葬形制以方形券顶的汉晋形制为主,后者越来越向圆形穹隆顶的鲜卑习俗转变,形成了东西的二元分化,这种现象在北齐和北周时期更加明显.圆形墓室是鲜卑文化祭坛的象征,高耸的穹隆顶及天象图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崇拜的宗教性理念,也即鲜卑人由游牧转向定居生活以后对自然、天象的认识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利用高耸的建筑空间表达对死后世界的一种模糊的、不完善的认识.

    壁画墓二元建筑北魏天象图

    论靖康勤王及其失败的原因

    陈乐保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靖康年间发生过两次勤王活动:第一次勤王师顺利抵达京城,成功逼迫金人退军;第二次勤王师数量虽众,但绝大多数未能抵达京城,没能挽救北宋亡国的厄运.究其原因,"人事"之误首当其冲,宋钦宗君臣对金态度反复不定,又被金人的假倡和议所蒙蔽,结果在第二次勤王时犹豫不决,甚至解散业已组织好的勤王师,导致第二次靖康勤王严重滞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从军事方面来看,金兵作战风格强悍,又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而北宋勤王师最初屡犯"轻敌"之误,其作战意志与耐力也与金军相差悬殊,在少有的几次硬仗中接连败北,精兵良将损失殆尽,最终丧失了与金兵作战的信心与士气.

    靖康勤王靖康之难宋钦宗种师道

    明清时期露筋女传说嬗变的文化考察

    潘志刚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筋女传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深受思想文化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在理学礼教文化的主导下,大量文学作品歌颂露筋女的贞操,露筋女被重塑为"贞洁+孝顺"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随着阳明心学的兴盛以及实学思潮的推动,露筋女传说的真实性不断被人们质疑和解构.这激起了卫道者对传说真假标准的讨论,他们以道德礼教为标准,驳斥了相关真相的考辨.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露筋女于嘉庆年间完成了政治化,升格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神灵,相关质疑声也随之归于消歇.

    明清时期露筋女传说思想文化质疑和解构复合型神灵

    明中晚期吴中隐士"言涉时事"探析

    张静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叶以后,吴中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隐士群体,他们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力求自主决定自己的政治行为.与以往士人非仕即隐不同,明中叶吴中隐士虽"不业仕进",但并不避忌世俗生活,并与士人阶层、乡里民众乃至官场中人结成一定的关联.他们打破仕、隐行为界限,对民俗利害、地方事务、国家大政积极建言.吴中隐士群体对政治场域与世俗生活、政权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构成隐士政治建言的深层发生机制,同时也代表了明中叶以后处于独特社会条件下的吴中士人阶层的思想动向.

    明中晚期吴中隐士言涉时事

    2024年总目录

    189-192页

    《巴蜀文化通史》:一部巴蜀文化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之作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