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剖宫产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影响因素

    欧阳璇黎玉辉宁昊黄谦...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益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 048例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02例和非感染组1 946例,统计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现状及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2h炎症、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为4。98%,其中切口感染占比47。06%、泌尿系统感染占比24。51%、呼吸系统感染占比18。63%、生殖系统感染占比8。82%、腹腔感染占比9。80%;共分离出133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体质量指数(BMI)、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麻醉时间≥1 h、术中出血量均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包括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腹腔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影响因素较多,产后感染的发生可引起产妇机体炎症、应激指标水平升高,影响其预后。

    产妇麻醉剖宫产感染炎症指标应激指标影响因素

    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

    杜丽傅晓冬欧阳龙潘立梅...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4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823例,统计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剖宫产类型为紧急、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手术切口长度>10 cm均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OR=2。951、3。677、2。421、2。670、2。188、3。418,均P<0。05)。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BMI、剖宫产类型、侵入性操作、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临床应对有以上特征的产妇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病原菌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及产褥感染的相关性

    骆文龙赵倩胡敏杨雪梅...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糖脂代谢指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94例GDM孕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100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及GDM孕妇25(OH)D水平、糖脂代谢指标和产褥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体质量指数水平、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史比例、剖宫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以25(OH)D水平中位数为划分界值,将研究组分为高VD水平组和低VD水平组,对照组、高VD水平组、低VD水平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逐渐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依次逐渐降低(P<0。05);低VD水平组患者的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高VD水平组和对照组(P<0。05);GDM孕妇产褥感染的发生与HbA1c、TG及25(OH)D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GDM孕妇表现为25(OH)D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糖脂代谢紊乱程度和产褥感染风险有关,临床可考虑针对低25(OH)D水平给予干预,以期达到减少产褥感染的目的。

    25-羟维生素D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指标脂质代谢产褥感染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薛莉莉陈丽平蒋玲玲汤卫春...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629例2018年4月-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HBV感染25例为研究组,未发生HBV感染604例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儿童HBV感染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回归模型为Logit(P)=-10。986+母亲分娩年龄≤28岁×0。859+母亲HBeAg阳性×0。794,当Logit(P)>11时,预测儿童HBV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69。54%。结论 母亲分娩年龄≤28岁、母亲HBeAg阳性是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可进行针对性防治以降低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后儿童HBV感染的风险。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2022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征

    陈玲傅晓春林雅茵曹佳莉...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2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17日-2023年1月9日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感染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为17。5(8。3,22。0)日龄,出生胎龄39。3(38。4,40。1)周,出生体质量3 165(2 991,3 522)g;100例患儿中轻型84例,15例普通型,1例重型;患儿均有明确接触史,大部分为水平传播获得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91。0%),间断发热2。5(1。5,3。0)d;40例(40。0%)合并呼吸系统症状,23例(23。0%)有消化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测WBC计数未见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绝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患儿年龄、体温与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发热时间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均不密切;出生体质量、胎龄和最初病毒载量均与住院时间不相关。结论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轻型居多,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出生体质量、胎龄和核酸Ct值均与住院时间不相关。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奥密克戎变异株BF.7临床症状

    新生儿肠道感染并发NEC病原学及血清PCT、hs-CRP、ENA-78早期诊断价值

    袁城城张凡李玉峰李红新...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感染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原学特点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肠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NEC分为NEC组24例与非NEC组56例,并选取同期住院的40例无肠道感染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统计NEC组患儿病原学分布特点,检测三组患儿血清PCT、hs-CRP及ENA-78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指标诊断NEC早期的临床价值。结果 24例NEC组患儿共分离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居多占57。14%;三组血清PCT、hs-CRP及ENA-78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NEC组高于非NEC组及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CT、hs-CRP、ENA-78对NEC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5、0。920、0。933,三指标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为0。955。结论 肠道感染并发NEC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血清PCT、hs-CRP及ENA-78联合检测在NEC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原菌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

    柯海燕汪玲萍陈晓飒周素芽...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655例,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34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93%;共检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32。35%,革兰阳性菌20株占58。82%,真菌3株占8。8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置管天数>14 d、5 min阿普加(Ap-gar)评分≤7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出生体质量、置管天数、5 min Apgar评分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予以早期针对性防治。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影响因素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CP-1、miR-146a和miR-155的预测价值

    易贤红马玲杜鑫冯玲玲...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微小核糖核酸(miR)-146a和miR-155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04例纳入研究,其中6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其余137例偶发或不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标准的患儿为对照组,归纳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CP-1、miR-146a和miR-155检测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儿204例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67例,占比为32。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6个月、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5 h、被动烟草暴露、近一年装修、偏食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MCP-1、miR-146a和miR-155表达水平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P-1、miR-146a和miR-155联合检测预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结论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MCP-1、miR-146a、miR-155联合检测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预测价值高,可作为临床诊治的新靶点。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微小核糖核酸-146a微小核糖核酸-155危险因素预测价值

    DRG付费下医院感染与医院资源消耗相关分析

    郜凯华王君妍王少利袁晓宁...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下医院感染对医院资源消耗的影响。方法 基于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 1。1版),将2015-2020年某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分组,使用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指标对发生医院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资源消耗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 纳入分析的463 529份病例中,医院感染病例4 076份;AH11(有创呼吸机支持≥96小时或ECMO或全人工心脏移植术,伴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感染组的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2。31、2。24)远高于非感染组(0。96、0。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败血症、无症状菌尿症对资源消耗的影响最大;在ES31(呼吸系统感染/炎症,伴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AH11、BR23(脑缺血性疾患,伴并发症或合并症)三个DRG中,感染组的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次均费用和费用消耗指数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各类别费用中,药费是导致感染组次均费用高的主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抗菌药物费。结论 DRG可以帮助确定感染防控的重点病组,加强感染防控,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次均费用,从而改善DRG付费下医院的运行状况。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院感染医院资源消耗感染防控

    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终点事件的影响

    杨利利景云烟林菊王斌...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指导下行早期液体复苏,试验组于床旁超声指导下行早期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治疗后24、48 h的总液体量,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24 h、48 h的液体输入量及正平衡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 h,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心率(HR)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3 d内肺水肿患者占比更低(P<0。05),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 床旁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量,并可有效调节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减轻机体炎症,改善血流动力学,进而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脓毒症休克床旁超声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终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