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胃黏膜组织TFF2、HSP70、TGF-βRⅡ表达

    方松林冯亮华陈贇
    2134-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胃黏膜组织三叶因子2(TFF2)、热休克蛋白70(HSP70)、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表达.方法 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80例慢性胃炎Hp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180例慢性胃炎未合并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 回归法分析慢性胃炎Hp感染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胃黏膜组织TFF2、HSP70、TGF-βRⅡ水平;比较研究组TFF2、HSP70、TGF-βRⅡ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FF2、HSP70及TGF-βRⅡ对慢性胃炎Hp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饮食方式为共餐、工作压力高、有饮酒史、胃蛋白酶原(PG)-Ⅱ水平低是慢性胃炎H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胃黏膜组织HSP70、TGF-βRⅡ阳性表达占比高于对照组,TFF2阳性表达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FF2、HSP70、TGF-βRⅡ阳性表达与发病部位、胃炎/胃癌家族史、饮食习惯是否规律有关(P<0.05);TFF2、HSP70、TGF-βRⅡ联合诊断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P<0.05),且联合检测敏感度为84.44%,特异度为88.33%.结论 慢性胃炎Hp感染与饮食方式、工作压力、饮酒史、PG-Ⅱ水平相关,其胃黏膜组织TFF2、HSP70及TGF-βRⅡ表达异常,且三者表达与患者发病部位、胃炎/胃癌家族史、饮食习惯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价值.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三叶因子2热休克蛋白70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诊断价值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螺旋体感染相关麻痹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杨永秀丁雯雯
    2139-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在梅毒螺旋体(TP)感染相关麻痹性痴呆(GPI)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感染TP导致的GPI患者中随机抽取69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33例,青霉素治疗14 d)、B组(36例,青霉素治疗14 d后采用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复发率5.56%比A组更低、治疗6个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时间(3.12±1.34)分、地点(3.15±1.28)分、计算(3.13±1.31)分、重复记忆东西(1.85±0.52)分、总分(18.25±5.37)分]、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4.85±1.28)log2C-1、临床症状评分[智能降低(4.15±1.12)分、记忆力下降(4.06±1.15)分、人格变化(4.18±1.14)分、行为异常(4.13±1.18)分、思维异常(4.02±1.10)分]、SF-36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 感染TP导致的GPI患者青霉素治疗后采用苄星青霉素维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智能水平,降低TRUST滴度水平和复发率效果更加理想,同时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青霉素感染梅毒螺旋体麻痹性痴呆苄星青霉素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疗效临床症状评分SF-36评分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后引起严重湿疹1例并文献复习

    裴志超李宏沈鑫孟祥飞...
    214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1例接种4v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后引起全身性急性湿疹患者的诊治情况,探讨接种HPV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HPV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某女性患者因全身性湿疹伴感染于2022年3月至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收集该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描述方法分析总结患者接种HPV疫苗后的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资料与治疗方案,判定疾病诊断,探讨HPV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女,30岁,全身出现密集的黄豆大小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皮疹泛红,部分表面有明显的渗出液、糜烂结痂,耳后、面部、手、足、四肢以及躯干呈对称性分布.患者自觉瘙痒难忍,抓挠后引起感染,皮损处出现脓疱、脓痂.患者主诉:采用3针剂方法接种4v HPV疫苗,初次接种全身瘙痒,出现粟粒大小的红疹;接种第2和3剂出现黄豆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皮肤损伤进行性加重.结合病史和皮肤损伤诊断为:HPV疫苗接种引起的急性湿疹.结论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告1例接种HPV疫苗引起湿疹的病例,为HPV疫苗安全性评估提供有效证据,并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参考.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湿疹超敏反应

    2012-2020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实践及其效果

    袁可欣孙薇翟秀伟刘净...
    2149-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2012-2020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实践及其效果.方法 采取持续性综合规范管理措施,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管理.对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大庆油田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将对照组(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1阶段干预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和2阶段干预组(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及患者住院总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医院2011-2020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 34.13%(P<0.05).经过两阶段干预,术前给药时间在0.5~1 h的比例、药品选择合理性及溶媒选择合理性均不同程度提高(P<0.05),术后用药时间也趋于规范化.患者人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呈下降趋势,人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占患者人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小(P<0.05).结论 通过医院顶层设计及指标制定到职能科室专项管理及反馈,再到临床科室执行及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运行临床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使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向规范化、合理化逐渐转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逐渐提升,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围手术期持续性综合管理措施效果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陈倩胡琳琳李毅赵艳...
    2154-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80例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采用抓阄法分为常规组40例、无缝衔接组40例.常规组患者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无缝衔接组患者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上对比,无缝衔接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相比,无缝衔接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提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疼痛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事故所致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疼痛程度

    甲状腺癌EB病毒感染与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及病理类型的关联

    邵辉李杰马树民张静...
    2158-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EB病毒感染与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1(STING1)、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及病理类型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30例为恶性组,同期收治的1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为良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患者EB病毒感染率、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EB病毒感染状态甲状腺癌患者XRCC1、STING1、IL-10基因多态性.结果 恶性组EB病毒感染率、XRCC1基因型AA、GA及XRCC1、IL-10等位基因A占比高于良性组,XRCC1基因型GG占比低于良性组(P<0.05);乳头状癌组、滤泡状癌组EB病毒感染率高于髓样癌组、未分化癌组(P<0.05);乳头状癌组、未分化癌组XRCC1等位基因G高于滤泡状癌组、髓样癌组(P<0.05).感染组STING1等位基因C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IL-10基因型CC占比高于非感染组,基因型CA占比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患者EB病毒感染率、XRCC1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且EB病毒感染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病理类型有关,同时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甲状腺癌患者EB病毒易感性有关.

    甲状腺癌Epstein-Barr病毒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1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病理类型

    心脏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余群锋叶晨曦俞啸王勇刚...
    2163-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IVC-RV)对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龙游分院收治的10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分为容量有反应组、容量无反应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扩容前后IVC-RVI、心输出量(CO)、主动脉时间速度积分(VTI)、心脏指数(CI)水平差异,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检测对容量有反应性评估价值.结果 容量有反应组与容量无反应组分别54例(52.94%)、48例(47.06%).容量有反应组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低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前容量有反应组IVC-RVI水平高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CO、VTI水平低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后容量有反应组CI高于容量无反应组(P<0.05).扩容前IVC-RVI为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危险因素,CO和VTI、CI水平为其保护因素(P<0.05).ROC显示IVC-RVI、CO、VTI、CI及联合检测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有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60,且以联合最佳(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容量无反应患者占比较高,临床可通过超声联合下腔静脉变异度检测评估容量反应性.

    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性超声下腔静脉变异度主动脉时间速度积分心脏指数

    伴Hp感染胃癌前病变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水平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

    靳玉红宋世义范颖英齐红...
    2168-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水平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8例接受胃镜检查的Hp感染患者,根据胃镜病理诊断结合相关血清学水平分为癌前状态组65例、癌前病变组37例和胃癌组16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水平差异,分析各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与胃癌转化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低于癌前病变组、癌前状态组,血清sHLA-G、CCL20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癌前状态组;癌前病变组血清PGⅠ/PGⅡ低于癌前状态组,血清sHLA-G、CCL20水平高于癌前状态组(P<0.05);Hp感染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与sHLA-G、CCL20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sHLA-G水平与CCL20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在胃癌筛查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0.835、0.869,三指标联合筛查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7,敏感度93.75%,特异度75.49%.结论 PGⅠ/PGⅡ、sHLA-G、CCL20参与伴Hp感染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转化过程,可检测患者血清PGⅠ/PGⅡ、sHLA-G、CCL20用于胃癌诊断.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癌前病变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CC趋化因子配体20

    胃癌合并Hp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陈伟克胡业晓朱仁武
    2173-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微小RNA-22(miR-22)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6例合并Hp感染胃癌患者为Hp阳性组,另选取同期63例无Hp感染胃癌患者为Hp阴性组,检测所有患者PBMCs中miR-22、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水平.对Hp阳性组进行一年随访,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2)、死亡组(n=14),收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22、NLRP3炎症小体表达对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Hp阴性组对比,Hp阳性组PBMCs中miR-22表达水平更低,而NL-RP3、ASC和Caspase-1表达水平更高(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miR-22、NLRP3、ASC和Caspase-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iR-22低表达、NLRP3高表达的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1年生存时间均低于miR-22高表达及NLRP3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PBMCs中miR-22、NLRP3炎症小体异常表达,且与胃癌合并Hp感染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重要指标.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微小RNA-22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预后

    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感染血清miRNAs、CD36 mRNA、mTORC1 mRNA表达及与PCT的相关性

    夏永梅王娟张宗涛张艳花...
    2178-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患者微小核糖核酸(miR)-15a、miR-29b、分化抗原36(CD36)mRN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mRNA表达及与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患者,根据结肠造口术后7 d内是否发生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分为感染组27例和未感染组64例.分析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分度;比较两组血清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PCT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Pearson法分析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与PCT水平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发生率为29.67%.感染组Ⅲ度菌群失调比例、血清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PCT水平比未感染组高(P<0.05),miR-15a水平比未感染组低(P<0.05),联合检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比单独检测高(P<0.05);miR-29b、CD36 mRNA、mTORC1水平与PCT呈正相关(P<0.05);miR-15a水平与PCT呈负相关(P<0.05).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发生率高,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血清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呈高表达,miR-15a呈低表达,联合检测可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患者miR-15a、miR-29b、CD36 mRNA、mTORC1 mRNA表达水平与PCT水平有关.

    直肠癌结肠造口旁软组织感染微小核糖核酸-15a微小核糖核酸-29b分化抗原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降钙素原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