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脓毒症肠黏膜屏障及Toll样受体9信号通路的影响

    王敏娜郭君徐翠翠孙婧婧...
    693-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及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64例。A组予以TP型肠内营养乳剂治疗,B组予以TPF-D型肠内营养乳剂治疗,两组均治疗7d。比较两组病情进展,治疗前、治疗7 d后肠黏膜屏障、TLR9信号通路、免疫功能、营养水平。结果 B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两组血清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LR9、核因子κB(NF-κB)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B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两组全血CD4+、CD4+/CD8+水平,血清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水平升高,且B组更高(P<0。05)。结论 TPF-D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促进脓毒症的病情恢复,降低肠黏膜屏障损伤,调节TLR9信号通路介导的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营养水平。

    脓毒症肠内营养制剂肠黏膜屏障Toll样受体9免疫功能营养水平TP型肠内营养乳剂TPF-D型肠内营养乳剂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RAF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杨三霞戚昉吴丽娟龚文兰...
    698-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纳入2018年6月-2022年1月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进行研究,根据其并发SBP情况,分为SBP组52例、非SBP组101例。分析两组TRAF6基因多态性,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肝硬化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硬化患者153例,并发SBP 52例,占比为33。99%,SBP组TRAF6基因rs5030445位点AA型占比高于非SBP组(P<0。05)。与非SBP组比较,SBP组年龄>60岁、Child-Pugh分级C级、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腹水白蛋白(Alb)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hild-Pugh分级C级、合并肝性脑病、TRAF6基因rs5030445位点AA型为肝硬化并发SBP的危险因素(P<0。05);腹水Alb水平升高为肝硬化并发SBP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SBP的发生率为33。99%,其发生与TRAF6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肝硬化并发SBP的危险因素较多,可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基因多态性危险因素关联

    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病原学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

    薛笑楠郑伟坤官雯娟陈琳...
    703-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并发尿路感染病原学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272例的临床资料,发生尿路感染53例纳入感染组、未发生尿路感染219例纳入非感染组。统计T2DM患者尿路感染现况、病原菌分布及主要分离株耐药性,对T2DM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272例T2DM患者中有53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占19。49%;53例感染组患者分离出55株病原菌,其中39株革兰阴性菌,占70。91%,以大肠埃希菌为主,14株革兰阳性菌,占25。45%,2株真菌,占3。64%。药敏结果发现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耐药严重,对亚胺培南、替加环素敏感。T2DM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留置导尿管、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P<0。05)。结论 T2DM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主要革兰阴性菌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替加环素较敏感;T2DM患者尿路感染与年龄、T2DM病程、留置导尿管、FPG、HbA1c水平有关,临床可据此予以早期针对性防治。

    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危险因素

    超声造影及增强CT用于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黄海涛李舟跃邬久燕邢杰...
    707-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3年6月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确诊的70例HBV感染相关性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21例接受CEUS检查,49例接受增强CT扫描,选择最大病灶作为代表进行评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EUS及增强CT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CEUS对病灶中动脉期非环状强化、非环状廓清检出率高于增强CT(P<0。05),两种检查方法下脂肪变性、结中结等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BV感染相关性HCC患者中,CEUS、增强CT在动脉期、延迟期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EUS检出增强强度模式为快进慢出的比例高于增强CT(P<0。05);以病理结果为准,CEUS诊断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增强CT扫描(P<0。05),而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EUS及增强CT在诊断HBV感染相关性HCC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CEUS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最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超声造影增强CT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肝癌诊断价值

    贝达喹啉对老年耐多药肺结核免疫功能和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刘裔杨燕张向荣
    71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对老年耐多药肺结核(MDR-TB)免疫功能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老年MDR-T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采用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61例)和对照组(采用利奈唑胺方案,32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药物治疗副反应和治疗前、治疗24周末的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于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第4、8、12、16、20、24周对两组患者采用Fridericia公式按心率校正的QT值(QTcF值)进行监测,并记录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痰培养结果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末免疫功能指标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4、8、12、16、20周,研究组患者的QTc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MDR-TB的治疗中,与单用利奈唑胺作为背景抗结核药物方案相比较,采用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作为背景抗结核药物方案,能够加快患者痰培养结果转阴、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但QT间期延长发生率也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患者心电图表现的监测。

    贝达喹啉利奈唑胺老年耐多药肺结核免疫功能心电图QT间期

    2017-2022年上海市107所医疗机构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

    曾凌史庆丰高晓东胡必杰...
    717-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107所医院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基本信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别、合理性及使用天数等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319 556例,2017-2022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32。95%、30。79%、29。99%、32。57%、30。63%和24。89%;三甲和三乙综合医院预防使用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抗菌药物种类合理用药率2017-2019年为81。98%,2020-2022年上升至84。03%,三甲综合医院和三甲中医医院用药合理率偏低。总体术后抗菌药物时长>24 h比例有下降趋势,三甲中医院术后用药>7 d的比例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总体日趋规范,但使用类型和使用天数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重点加强三甲综合医院、三乙综合医院和三甲中医院的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监管,有效提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规范性。

    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用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医院类别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关联

    刘雪刚程志彪张忠雷戴成达...
    72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关联。方法 选取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为55例和65例。通过Logistic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APK通路关键因子表达;比较两组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p38、ERK、JNK单独及联合检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5。83%(55/120);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有机械通气、有气管切开术、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均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p38、ERK、JNK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p38、ERK、JNK水平联合检测诊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单独检测更高(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且感染发生后MAPK通路被激活;联合检测p38、ERK、JNK有助于诊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血清ALB水平相关。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顾徐嘉孟箭李志萍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局部中晚期口腔癌根治术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3∶1比例,用R语言软件随机分为训练集(n=104)和验证集(n=34)。将训练集纳入统计分析,分为肺部感染组(n=53)和非感染组(n=5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和校准曲线,用验证集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套管留置时间延长为危险因素(P<0。05),预后营养指数(PNI)升高为保护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分别为0。813和0。858,模型内部验证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该列线图模型对于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预防性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预防性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根治术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肝癌术后感染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张子强罗刚黄子锋林一煌...
    73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肝癌术后感染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44只,10只为空白组,剩余34只建立肝癌术后感染模型,共有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其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组3组,每组10只。药物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组给予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空白组、模型组不做处理,干预7 d后观察大鼠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组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水平、PI3K、AKT、mTOR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对照组、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组CRP、IL-8、TNF-a、ALT、TBil、AST、TBA水平、PI3K、AKT、mTOR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药物对照组相比,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组CRP、IL-8、TNF-a、ALT、TBil、AST、TBA 水平、PI3K、AKT、mTOR mRNA 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 肝癌术后感染大鼠经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干预后炎症反应减轻,肝损伤缓解,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受抑有关。

    肝癌感染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结肠癌术后化疗感染与细胞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关系

    钱亚萍路芳芳王凌菲汪倩倩...
    738-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CC)术后化疗感染患者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与肠道菌群构成和多样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行CC根治术和化疗的107例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期间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3例和非感染组84例。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3个月后,无菌采集患者痰液、中段尿、粪便及皮肤创面分泌物行病原菌分离鉴定,收集患者化疗3个月后首次新鲜粪便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和CD8+表达水平,计算CD4+/CD8+值。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CC术后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和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肠道菌群构成及多样性。结果 化疗后,感染组CD3+、CD4+水平和CD4+/CD8+值低于非感染组,CD8+高于非感染组(P<0。05);两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化疗前,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低于化疗前,感染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感染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CC术后化疗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降低,肠道有益菌群丰度下降,致病菌丰度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结肠癌术后化疗感染细胞免疫功能肠道菌群构成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