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周寰昊王文武林伟
    201-20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本院行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 193例,根据手术病理组织学结果是否证实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55 例)和无转移组(138 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法确定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描绘 ROC曲线分析临床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肿瘤最大径≥2 cm、包膜浸润、微钙化及超声血流分级Ⅲ级均是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 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模型方程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模型用于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曲线下面积为 0.86(95%CI:0.83~0.95),最佳 cut-off值为 1.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1%,82.90%.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肿瘤最大径、包膜浸润情况、微钙化情况及超声血流分级等有关;而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可用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

    手术腔镜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模型

    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屠素琴朱锦龙谢贵林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分析 2020年 1月至 2023年 7月于本院诊治的小肝癌患者 46 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3例,对照组行肝动脉栓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钙蛋白(EC)指标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指标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WTO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还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及生活状态,值得推广.

    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小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生活质量

    重症多发伤并发AKI的危险因素与模型构建

    郑开慧施金存吴建华
    208-210,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构建重症监护室(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 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 72h内是否并发AKI情况,分别纳入并发AKI组(31 例)、非并发AKI组(67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并发 AKI组和非并发 AKI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探索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风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 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乳酸、PCT水平高(OR= 2.344、2.442,P<0.05),eRPP高为保护因素(OR=0.480,P<0.05).根据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Logistic回归结果,采用ROC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AUC值为 0.863,模型诊断敏感度为 80.65%,特异度为 73.13%,提示模型区分度较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Chi-Square=6.486,DF=6,P=0.653.结论 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清乳酸、PCT水平高,eRPP高为保护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可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重症监护室多发伤急性肾损伤血流动力学临床特征

    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史池红陆德文景慧芬
    2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收治的 92 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EMR组,各 4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不同肿瘤直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 1 年复发率.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长于/多于EMR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 1d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比EM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1 年显示,ESD组复发率明显低于 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各有优势,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可选择 EMR,可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可选择ESD,提高肿瘤切除率,且ESD的短期复发率更低.

    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炎症因子并发症

    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祁小荣陈雅欢沈明
    215-217,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年 12月至 2023 年 6 月本院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共 80 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 28d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5例),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分析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两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是 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可用于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预测,AUC分别为 0.69,0.72,0.67,且以上指标联合预测 AUC为0.88,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与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有关;同时上述指标联合预测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效能最佳.

    重症监护病房胃肠道穿孔手术感染性休克死亡

    毕Ⅱ式联合Braun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中的应用研究

    张龙飞童锋潘海华卫华松...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毕Ⅱ式联合Braun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中的应用及患者免疫、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9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56 例远端胃癌并行根治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 28例患者通过毕Ⅱ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观察组 28 例患者通过毕Ⅱ式联合Braun 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免疫及屏障功能、炎症因子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消化道重建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补体C3、补体C4、降钙素原和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的补体C3、补体C4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的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降钙素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IL-6 和IL-1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的IL-6和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毕Ⅱ式联合Braun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中能够减少对患者术后的免疫和肠道屏障的影响,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胃癌毕Ⅱ式吻合腹腔镜Braun吻合免疫肠道屏障

    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变化分析

    陈秀青张其俊
    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D-D)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 2021年 6月至 2023年 7 月接诊的 68 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 7例、存活组 61例.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对 68例急诊多发伤患者进行划分,其中轻中度伤组 55 例(ISS评分≤25分)、重伤组 13例(ISS评分>25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轻中度伤组和重伤组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急诊多发伤 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 D-D水平与预后及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重伤组患者的 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伤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多发伤的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 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及损伤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变化均与急性多发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急诊救治中,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急诊多发伤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D二聚体

    基于影像学方法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弯内固定矫正手术疗效

    侯金丹熊星韩雷吴锶凯...
    22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方法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弯(IS)内固定矫正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固定手术治疗的 IS患者 46 例,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数字摄影(DR)检查、CT平扫并进行CT后处理重建.分别测量术前、术后DR和CT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值;术后CT多平面重建(MPR)评估螺钉置入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术后DR和CT主弯 Cobb角、胸椎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矢状面平衡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共植入螺钉数量 854枚,其中 775枚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总体置放准确率为 90.7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弯内固定矫正手术疗效明确,DR和 CT均可提供评估疗效的客观指标,CT-MPR还可精准评估螺钉不良置入.

    影像学特发性脊柱侧弯(IS)矫正手术疗效评估

    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研究

    吴丽燕金燕娟
    22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19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在本院接受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 66 例患者病历资料,将 6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及试验组(n=3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术后结膜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泪膜破裂时间(TBUT)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 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术后结膜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的 1月、3月、6月时 TBU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原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效果

    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张少翔王积东俞勇鸿
    23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 2019年 6月至 2023年 3月在本院肝胆胰外科进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 4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接受单纯的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17 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联合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术(联合组).记录联合组患者的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情况,并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例患者中,节段切除端吻合 14例,门静脉楔形切除侧吻合 3例.门静脉肿瘤侵犯 15例,未见肿瘤侵犯 2 例.门静脉重建时间 8~18(12.56±2.73)min,门静脉切除长度 10~35(21.38±6.89)mm.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52.94%,与对照组的 48.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对照组的再次手术率分别为 17.65%、16.00%,术后 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12%、94.12%、82.35%)、(92.00%、84.00%、80.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仔细评估和筛选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术能够获得与不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相似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以及近期生存率相近.

    肝门部胆管癌保留侧门静脉切除重建术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