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

范永升;彭淑牖

月刊

1008-7664

zjlcyx@163.com

0571-8577936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

浙江临床医学/Journal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概括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省级综合性期刊,是传播、交流临床医学科学知识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办刊宗旨,中西医结合、面向临床,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筋壮骨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张志敬胡劲涛陈美君贾高永...
    1646-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强筋壮骨方对肝肾亏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碳酸钙D3咀嚼片+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强筋壮骨方治疗。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疼痛评分(VAS)、平衡能力(OLST)及骨代谢指标(血清CTX、BG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髋部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OLST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LST时间显著增加,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TX、BG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TX、BGP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筋壮骨方能改善肝肾亏虚型PMOP患者异常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和平衡能力,减轻疼痛症状。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亏虚

    血栓弹力图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

    白宁静张涛张兴利王娇...
    1649-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预测血栓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了常规凝血与TEG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外,观察组术前1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R值、K值、Angle角和M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的常规凝血检测结果与TEG检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T、APTT与Ⅰ、Ⅱ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IB、D-二聚体、R值、K值、Angle角和MA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择剖腹手术的20例患者与选择腹腔镜手术的50例患者在PT、FIB、D-二聚以及TEG检测的R值、K值、Angle角和MA值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常规凝血检测中,除D-二聚体外,其余各指标与未发生血栓的66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EG检测的R值、K值、Angle角和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凝血检测比较,TEG能更准确地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有效预测血栓的发生。

    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血栓恶性肿瘤妇科围手术期

    磁共振SWI在鉴别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胡成一何康钱琦姜黄维...
    1652-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鉴别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RI SWI扫描,分别测量各组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中脑直径以及WPCSN与中脑直径比值,并观察黑质致密部背外侧部"燕尾征"显示情况,评估其在鉴别PD和VP的应用价值。结果 PD组的WPCSN和WPCSN/中脑直径比值明显小于V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组的WPCSN和WPCSN/中脑直径比值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中脑直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PD患者中,26例未显示"燕尾征",VP患者中,9例未显示"燕尾征",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SWI在鉴别PD与VP中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原发性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磁敏感加权成像

    选择性音乐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疗效

    洪梦琪吕晓李新科
    1655-1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音乐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颅脑损伤(TBI)后植物状态(VS)患者及微意识状态(MCS)患者的促醒疗效。方法 选取69例TBI患者,其中VS患者36例,MCS患者33例。通过随机分配,将VS患者分为A1组、B1组、C1组,每组12例;MCS患者分为A2组、B2组、C2组,每组11例。研究设计了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1组+A2组)、B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刺激(B1组+B2组)、C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刺激上+选择性音乐疗法(C1组+C2组),每组23例。比较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昏迷评分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所有组别的GCS评分、CRS-R评分均有显著提升(P<0。01):B组和C组在GCS评分上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A组(P<0。01),CRS-R评分的提升幅度也显著高于A组水平(P<0。05)。在VS患者中(A1组、B1组、C1组)和MCS患者(A2组、B2组、C2组)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治疗效果,B1、B2组和C1、C2组在GCS评分和CRS-R评分上的提升幅度均显著高于相应的A1、A2组(P<0。05或P<0。01)。结论 选择性音乐联合rTMS治疗对颅脑损伤后VS患者和MCS患者的促醒疗效显著,联合治疗方案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为TBI后VS患者及MCS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植物状态微意识状态音乐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

    磁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俞昊方姗石文印王追鸿...
    1658-1660,1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骶神经磁刺激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骶神经磁刺激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167例MPPS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盆底肌触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磁电刺激治疗MPPS效果的13个相关变量。结果 治疗后,显效36例,有效69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62。9%。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显示,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及快肌恢复时间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总分上升;盆底肌触痛VAS评分下降;FSFI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BMI≥24 kg/m2,病程≥1年,产次≥2次,既往有人流史,分娩巨大儿或双胎,治疗前盆底肌触痛VAS评分<7分为影响MPSS疗效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BMI≥24 kg/m2,分娩巨大儿或双胎,既往有人流史及治疗前盆底肌触痛VAS评分<7分为影响MPS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骶神经刺激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MPPS效果显著,疗效受年龄、BMI、分娩巨大儿或双胎、人流史及治疗前盆底肌疼痛程度影响。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骶神经磁刺激盆底肌电刺激高危因素

    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在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许红玲王根生李青王雪梅...
    1661-1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产程标准下单胎足月初产妇实施全产程分娩镇痛对其分娩产程过程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安庆市立医院产科收治的36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不同产程分娩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全产程分娩镇痛分娩,n=180)与对照组(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分娩,n=180)。比较两组最终分娩方式、不同产程阶段疼痛程度情况以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 两组自然阴道分娩率、中转剖宫产率、人工破膜率、会阴裂伤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产程标准下采用全产程分娩镇痛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且有效缓解产妇全产程疼痛及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在临床上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单胎足月初产妇。

    新产程标准初产妇分娩镇痛

    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陆丹丹张琴华顾娟仙
    1664-1665,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本院ICU接受治疗的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通气时长8 h)和对照组30例(通气时长4 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氧合指数、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压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气管插管滑脱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氧合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拔除气管插管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可以提高患者氧合指数,缩短拔管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俯卧位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通气时长氧合指数气管插管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睡眠障碍列线图的构建与应用

    卢素娟陈秀芳宋利林敏...
    1666-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睡眠障碍构建列线图,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比较使用该模型的观察组与不使用该模型的常规诊疗对照组患者PSQI评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尿失禁(尿频)、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是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模型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5%CI:0。755~0。85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观察组采用该模型进行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针对性干预后,患者PSQI评分降低至(6。30±3。33)分,与对照组的(7。60±3。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障碍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准确度,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准确评估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并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改善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老年综合评估睡眠障碍老年人列线图

    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鲁伟杨勇陈兵董礼文...
    1670-1671,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79例肺结节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肺病史、结节基本信息、穿刺定位情况等,分析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并发症相关因素。结果 79例接受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患者,术后并发症:气胸23例,肺内出血2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气胸不同穿刺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肺内出血在病灶深度、穿刺深度、肺内穿刺深度、胶体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肺内穿刺深度(OR=2。235)、胶体直径(OR=0。11)是发生肺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医用胶注射定位安全可靠,操作时避免反复穿刺、选取较短的穿刺路径、适当增加胶体直径可有效减少穿刺定位术后并发症。

    肺结节医用胶注射定位并发症

    腹式呼吸联合生物反馈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史高蓉朱铮董慧萍龚椤伊...
    1672-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式呼吸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诊断为产后尿失禁的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腹式呼吸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本次治疗耗时、盆底肌力、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后紧张收缩平均值以及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式呼吸联合生物反馈可以缩短SUI患者尿失禁康复时间,提高盆底肌力及治疗依从性,使患者得到更为准确的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生物反馈尿失禁腹式呼吸Kegel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