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重建的多模态MRI研究

    杨思宇王东岩韩沂晓朱星燕...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重建是康复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现有研究证明,针刺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随着脑科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多模态MRI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针刺的中枢效应机制研究,无创观察针刺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了可能.本研究从结构、功能与网络3个方面总结了脑梗死患者MRI成像下的针刺效应研究,以阐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重建与大脑可塑性的关系,并总结分析对现有的研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解决的方向,助力针刺神经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脑梗死针刺运动功能重建多模态MRI

    脑神经环路常用技术及其在针灸领域应用研究

    梁越张宁赵耀吕沛然...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环路对大脑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内神经环路异常是很多脑疾病临床表型的核心基础,探索神经环路对于预防与治愈脑疾病意义重大.如何能高效观测(即具有高时间、空间和细胞类型分辨率)神经环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一直探寻的方向.本研究就现阶段广泛应用的神经示踪技术、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钙成像-光纤记录及电生理技术等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对以上技术在针灸领域(吞咽障碍、消化和疼痛等)的应用进行述评,以期为神经环路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神经环路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钙成像-光纤记录技术

    基于"气机升降"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何波琳王佳楣石玥刘芳...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例.两组均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共10次.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脐环水平、脐上2 cm及脐下2 cm水平的腹直肌间距(IRD)、腰围、腹围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各水平的IRD、腰围、腹围及乏力和腰痛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促进产妇腰围、腹围的恢复,同时改善其乏力、腰痛等症状.

    腹直肌分离腹直肌间距针刺盆底肌电刺激

    基于肠道菌群针灸干预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孙一鸣张杰刘佳琳王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研究针刺与艾灸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探索针刺与艾灸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观察80名卒中后便秘患者针灸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便秘症状量表、自然排便性状、自然排便频率、排便耗时和肠鸣音次数等临床指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卒中后便秘患者针灸治疗前后粪便样本,分析针灸对卒中后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艾灸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和变形菌无显著改变;针刺组与治疗组患者梭菌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趋近于卒中后无便秘患者组;两组治疗后乳杆菌丰度均提高,艾灸组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高于针刺组,但仍低于卒中后无便秘患者乳酸杆菌丰度;艾灸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总产SCFAs菌相对丰度升高优于针刺组,其中乳酸杆菌、总产SCFAs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艾灸均能够改善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在改善患者粪便性状及增强肠道蠕动方面,艾灸优于针刺疗法;针刺和艾灸均能调节卒中后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其中针刺可降低产甲烷菌丰度;艾灸在增加卒中后便秘患者产SCFAs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丰度方面作用更加明显.

    卒中便秘针刺艾灸肠道菌群

    电针"骶四穴"结合温针灸对直肠癌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影响

    柯婵张成许明军郑苏...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电针"骶四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直肠癌术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膀胱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3年7月本院直肠癌术后SUI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电针"骶四穴",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最大尿意膀胱容量(MVS)、最大尿流率(MFR)、残余尿量(PVR)、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正常数、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24 h尿失禁次数与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I-QOL).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71.43%(45/63),高于对照组的53.97%(3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VS、PVR、MFR、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正常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VS、MFR、逼尿肌与括约肌收缩正常例数升高,PVR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CI-Q-SF评分、24 h尿失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CI-Q-SF评分、24h尿失禁次数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I-QOL评分升高(P>0.05),治疗60 d、90 d后,两组I-QO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骶四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直肠癌术后SUI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直肠癌电针温针灸尿失禁

    浮针疗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促进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后早期功能康复:随机对照研究

    胡艳春季亮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浮针疗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康复早期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对联合治疗与患者自主康复功能训练、医师辅助下康复功能训练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有明确疗效的康复方案.方法:将9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患者自主康复功能训练组、医师辅助下康复功能训练组和浮针联合康复功能训练组(各30例).3组患者均在石膏外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第1天予以干预,浮针联合康复功能训练组患者行康复功能训练后再行浮针治疗,康复功能训练5次/周,浮针治疗3次/周,1次/2d,共治疗30 d;自主康复功能训练组及医师辅助下康复功能训练组,均为5次/周,共治疗30 d.采用VAS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和Mtrp数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30天和90天评价患侧疼痛及功能状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在治疗第15天、30天,VAS评分均降低、Cooney腕关节评分均升高与MTrP数量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自主及医师辅助康复功能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天随访与第30天比较,联合组VAS评分降低、Cooney腕关节评分升高与MTrP数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辅助康复功能训练组仅Cooney腕关节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TrP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医师辅助康复功能训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主康复功能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在缓解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短期及中期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后期随访时显示联合疗法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作用不如短期和中期效果明显,可见联合疗法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康复.

    浮针疗法康复功能训练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随机对照研究

    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

    张琳刘剑伟王佳彭倩...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C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头痛频率、颈部的活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82.22%(37/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每周头痛发作频率、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NDI)、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ROM)、HCT和FIB水平均大幅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CEH,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部功能,调节颈部血流,且安全性良好.

    颈源性头痛温针灸项四穴郑氏手法颈椎功能疼痛程度

    电针八髎穴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氧化应激、神经传导速度和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姚南珍蔡宏桂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辅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对氧化应激、神经传导速度和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针八髎穴治疗.对比分析两组间氧化应激指标[治疗前后血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水平、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时(LP of SC)、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时(LPof MC)和尿流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及残余尿量)等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ROS、SOD及GSH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V、MCV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P of SC、LP of M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和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辅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尿流动力学,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电针八髎穴氧化应激神经传导速度

    多点注射联合紧张位针刀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临床研究

    马幸福朱俊琛贺业霖聂勇...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多点注射联合紧张位针刀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粘连期肩周炎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多点注射联合紧张位针刀松解治疗、常规注射联合针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在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及内旋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在前屈、外展及外旋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肩关节内旋活动度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注射联合紧张位针刀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在近远期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肩周炎多点注射紧张位针刀松解

    齐刺法深刺下关穴联合太乙神针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齐超刘潇邱田田白雪...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齐刺法深刺下关穴联合太乙神针与传统针刺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型T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齐刺法深刺下关穴联合太乙神针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治疗,所有患者针刺1次/d,6次/周,共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VAS评分、PRI评分和PP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总体印象评分(CGIS)和综合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及血清β-内啡肽(β-EP)的含量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PPI、PRI、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SP含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和β-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齐刺法深刺下关穴配合太乙神针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可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其机制可能与血清P物质(SP)、血清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有关.

    三叉神经痛齐刺法深刺下关穴太乙神针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