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前额叶皮质参与电针促醒的相关作用机制

    林友益何毅琪欧阳玉洁姚冬...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代谢物的影响,探讨前额叶皮质参与电针促醒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对照组和电针组3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电针组均采用经典"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脑外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电针组针刺"百会""水沟"穴位后给予电针刺激15 min,对照组仅针刺.实验完成后取前额叶皮质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受体、水通道蛋白-4(AQP-4)及丙二醛-5(MDA-5)蛋白的表达,并用一维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 NMR)分析各组前额叶皮质的代谢物,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分析代谢轮廓,并将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前额叶皮质AQP-4和MDA-5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GABA b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MDA-5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AQP-4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 b受体蛋白表达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代谢物分析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共筛选出30种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两组间代谢物分布呈现明显离散,表明脑外伤大鼠造模成功后,脑组织内各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组织代谢物轮廓分离明显,表明电针干预对代谢物产生显著影响;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通路为氨基酸代谢.结论:前额叶皮质参与电针促醒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电针下调GABA b受体的表达及通过影响兴奋性氨基酸的代谢有关.

    颅脑损伤电针前额叶皮质代谢组学兴奋性氨基酸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选穴规律研究

    Bolatbek Akerke邱思淦张雪枫古来撒尔·艾克拜尔...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所选穴的特点和规律,为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创库至2023年3月31日收录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0、SPSS Modeler 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最终纳人文献69篇,针刺及推拿处方各69条,涉及推拿手法29种、针刺腧穴56个和推拿腧穴82个.拿法为应用频次最高推拿手法,三阴交和神门为频次最高针刺腧穴,推拿腧穴以百会应用频次最高;针刺及推拿腧穴主要集中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网络显示针刺腧穴以三阴交、神门、四神聪和百会关联性强,推拿腧穴以太阳、百会、印堂和风池关联性强,推拿手法以按揉法、拿法和一指禅推法之间关联度较强;腧穴及手法分别可聚为两类.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失眠以挤压类与摆动类手法为主,以"宁心安神、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选穴遵循近部选穴及对症选穴原则,结合远近配穴法.

    失眠针刺推拿腧穴手法数据挖掘

    针刺背俞穴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STAT3、Th17/Treg平衡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钱佳慧高希言祁尚文李玉冰...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失眠大鼠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失眠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另外3组均采取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混悬液制造失眠模型.成模后西药组大鼠灌胃艾司唑仑溶液治疗1周;针刺组采取针刺大鼠双侧五脏背俞穴治疗1周,其他两组仅抓取和固定,不治疗.成模后治疗前,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睡眠时间变化;治疗结束后,ELISA检测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下丘脑Th17及Treg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p-STAT3、STAT3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的3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睡眠潜伏期变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变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的IL-17、IL-22及TNF-α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丘脑中Th17阳性细胞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阳性细胞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中p-STAT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丘脑Th17阳性细胞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阳性细胞率增加(P<0.05,P<0.01),下丘脑中p-STAT3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阳性细胞率增加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可以下调下丘脑IL-17、IL-22及TNF-α,平衡Th17和Treg细胞含量,调节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磷酸化,降低其活性,改善下丘脑神经炎症,从而治疗失眠.

    失眠针刺背俞穴免疫系统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气血并治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海马HMGB1炎症通路的影响

    吴乐嵇波刘翼天方洋...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气血并治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根性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中枢抗炎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气血并治针法组,每组6只.采用椎管插线法制备CSR大鼠模型,各组于造模后3 d开始干预,电针组于"颈夹脊穴""足三里""膈俞"行电针刺激,强度1.5 mA,频率2/50 Hz,30 min/次,1次/d,共治疗2周.干预前1 d、干预后第3、5、7、10和14天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HE染色观察左侧神经根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Weste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HMGB1、TLR4及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干预各时间点热痛阈值(PWTL)、机械痛阅值(PWMT)显著降低,神经根组织损伤情况较严重,受损神经根中部分神经元细胞破裂变形,细胞水肿严重,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断裂,胞体数量减少;海马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TLR4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气血并治针法组从干预第5天后PWTL显著升高,干预第7天后PWMT显著升高,神经根组织受损明显减轻,海马IL-1β、TNF-α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TLR4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血并治针法可以缓解CSR大鼠根性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电针通过HMGB1信号通路抑制海马区炎症有关.

    气血并治针法根性神经痛神经炎症HMGB1通路海马神经根型颈椎病

    基于"三维五法"浅论突发性耳聋针灸证治思路

    杨禾财金永琦赵佳彤马琳...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性耳聋为神经内科较为疑难的一种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归于"暴聋""气聋"等范畴,病位在耳和少阳经,轴向发展规律为气滞血瘀,久之则成本虚标实之证."三维五法"为龙江医派循证针灸体系创新性联合疗法,从穴、经与筋出发,结合痧、罐、针、灸及药传统疗法,并基于"头、肺、耳"三维与"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扎跳法、三三三针法、开肺窍法及少阳弧刺法"五法,在西医明确"突发性耳聋"疾病前提下,通过多维度辨证,多方法协同干预,对突聋突发听力下降,持续不解,伴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抑郁及睡眠障碍等进行病证结合治疗,整体调态,靶向治病,提高中医技术治疗疑难顽疾的疗效.

    突发性耳聋三维五法针灸疗法开肺窍态靶辨证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效应机制

    范诗宇孙雨佳闫隆钱玉林...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脑肠轴已被证明与PD的发生发展相关.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一定程度上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障碍及非运动症状.本研究通过探讨近年来有关脑肠轴对PD的影响以及针灸治疗PD作用机制,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神经-免疫系统影响脑肠轴,进而起到缓解PD病情、延缓PD病程的效果.因此,针灸通过调节脑肠轴影响PD或许能够开拓防治PD的新视野.

    帕金森病针灸脑肠轴作用机制

    针刺调控小胶质细胞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范佳佳刘涛唐甸峰白凤媛...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破坏时,小胶质细胞会迅速活化,根据功能的差异分为M1型和M2型.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生一系列反应如数量增多、基因转录、产生生物活性因子与吞噬作用等.本研究从针刺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机制展开论述,阐述针刺镇痛机制,为针刺的镇痛研究提供新思路.

    神经病理性疼痛针刺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损伤

    电针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余伟韦冰心杨宇杰辛容...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血液供应时产生的继发性损伤,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包括细胞自噬、凋亡、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针可以调控这些细胞死亡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本研究就电针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来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展开探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程序性细胞死亡大鼠

    基于肌筋膜理论探讨不同类型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机制

    陈绪娟武家竹杜元灏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痛成为困扰大约2/3人群健康的一大疾病,而非特异性腰痛又大约占85%.腰背肌筋膜中存在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是患者疼痛的主要来源,甚至逐渐纤维化发展为条索、硬结,成为"结筋病灶点",这与肌筋膜中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和透明质酸(HA)密不可分.而针刺可有效作用于肌筋膜,破坏粘连纤维的同时促进组织细胞修复,从而发挥解结作用,改善患者症状.本研究主要采用非普通毫针刺法(包括浮针、针刀、干针、滞针、新九针及埋线),作用于肌筋膜来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机制,以期扩展临床治疗方法,并提供理论依据.

    非特异性腰痛肌筋膜肌筋膜触发点结筋病灶点针灸

    《针灸临床杂志》2024年总目次

    后插1-后插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