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腧穴运用规律研究

    张莉霞易玮蔡细敏陈中庭...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POF)的选穴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腧穴的用穴思路及其病机.方法:以"卵巢功能早衰"和"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温针灸"或"灸法"或"针药并用/并举/结合"为关键词,检索并筛选建库—2023年6月16日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维普平台中针灸治疗POF的相关文献,记录及整理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67篇,提取出91组腧穴处方.针灸治疗POF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是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及子宫;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及足太阴脾经;特定穴方面,主要以交会穴(239次)、募穴(116次)、背俞穴(110次)和五输穴(107次)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所获最紧密的穴对为关元→三阴交、三阴交→足三里和关元→足三里.通过聚类分析获得3类处方:①神庭、本神、百会、中脘、卵巢、天枢、大赫、太溪、太冲、足三里、血海、归来、中极和气海;②脾俞、肝俞、命门、肾俞和次髎;③关元、三阴交和子宫.结论:针灸治疗POF的思路以补肾益精为主,佐以调肝养心、疏肝扶脾.

    卵巢功能早衰针灸数据挖掘选穴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选穴特点

    张海宁陈牮阁王晓宇毛泽芳...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灸数据挖掘痉挛性斜颈中华医典选穴特点

    基于外泌体miRNA探讨针刺"内迎香"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丁然刘真王金夏彤...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针刺内迎香穴治疗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针刺内迎香穴治疗AR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o组)、模型组(Mu组)和针刺组(Zh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鼻黏膜刺激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造模后对针刺组大鼠予针刺内迎香穴进行干预,每周2次,连续3周.HE染色观察鼻黏膜病理形态改变;超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血浆外泌体,透射电镜(TEM)和粒径分析(NTA)检测外泌体形态和粒径浓度;高通量测序以P<0.05的标准筛选大鼠血浆外泌体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miRanda和Targetscan得出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针刺作用关键miRNA共有10个,其中5个上调,5个下调,共得出7 408个靶基因,涉及1 130个生物过程、158个细胞组分、166个分子功能,KEGG信号通路有31条(P<0.05).结论:针刺内迎香穴可明显改善AR大鼠鼻黏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 rno-miR-92a-3p、rno-let-7d-3p、rno-miR-328a-3p、rno-miR-223-3p、rno-miR-23a-3p、rno-miR-451-5p、novel_314、rno-miR-144-5p、rno-miR-23b-3p及rno-miR-144-3p的表达,进而调控MAPK信号通路有关.

    变应性鼻炎针刺内迎香外泌体miRNA

    电针对反复丙泊酚暴露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王喜军高宁范舜钦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反复丙泊酚暴露SD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40只,日龄10d,体质量26~2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脂肪乳剂(F)组,腹腔注射脂肪乳剂100 μL;电针(E)组,选取大鼠"百会穴""大椎穴"进行电针刺激,疏密波2 Hz/10 Hz,30 min/次,1次/d,连续3 d;丙泊酚(P)组,腹腔注射异丙酚100 mg/kg;电针+丙泊酚(EP)组,先给予丙泊酚(同P组),后电针干预(同E组).造模结束后,断头取大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组海马组织中TNF-α、1L-6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小胶质细胞Iba-1、HMGB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EP组海马组织中TNF-α、1L-6表达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小胶质细胞Iba-1、HMGB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能减轻反复丙泊酚暴露的大鼠神经炎症反应,其部分机制可能是抑制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坏死性凋亡,下调炎症因子 TNF-α、IL-6 水平.

    电针丙泊酚炎症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电针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秦鸿宇杨添淞巴特孙忠人...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50只C57BL/6J小鼠中随机筛选12只为空白组,予以正常饮食,剩余38只小鼠予以高脂饮食饲养16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治疗4周后,对小鼠的体质量、脂肪重量、血脂水平及病理改变等进行评价,观察电针对肥胖小鼠的治疗效果.并通过16S rDNA高通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微生物的变化,分析电针治疗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体质量、脂肪重量及TC、TG、LDL显著下降(P<0.01),TG降低(P<0.05),电针明显改善肥胖小鼠的病理损伤情况.肠道菌群检测显示,电针干预后,小鼠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回升,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丰度,提高拟杆菌门丰度下降,Muribaculaceae_norank占比明显上升(30.74%).结论:电针对肥胖小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降低肥胖小鼠体质量、脂肪重量与血脂水平,改善肥胖小鼠的病理损伤情况,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

    电针高脂饮食肥胖小鼠肠道菌群

    郭长青教授治疗扳机指学术思想浅析

    赵莉朱文婷郭长青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郭长青教授治疗扳机指的学术思想.郭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由邪结经筋、关节错缝与隐性粘连等因素所致,治疗需以针刀松解"筋"的粘连,手法纠正"骨"的错缝,穴位点刺祛除"脉"的瘀滞,功能锻炼改善"肉"的萎缩.本研究阐述了超声检查在扳机指治疗中的意义,针具的选用依据和操作方法,针刀"线型松解"的优势与不足,穴位应用的目的和方法,手法治疗的原则和方式及康复指导中的注意事项.指出了在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神经血管损伤、针刀过度切割、术后粘连或发生感染和肌腱断裂等问题的方法.本研究讲解了对软组织"隐性粘连"的处理方法,对是否需"刺至骨"进行了说明.

    扳机指治疗方法学术思想郭长青

    基于《灵枢》发蒙针法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理论探析

    赵子含周鸿飞刘峻王健...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发性耳鸣"是主观感觉的异常声响幻觉,甚至伴有睡眠障碍或情绪问题,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西医还没有明确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发蒙针法"最早记载于《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详细记载了适应证、操作时间与具体操作手法,为治疗"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对于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耳鸣"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实践,本研究拟从理论基础及操作规范进行探析.

    发蒙针法耳鸣特发性耳鸣针灸灵枢

    电针调控痛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段思雨郑洁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痛情绪指疼痛引起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电针对疼痛及其引发的痛情绪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电针镇痛机制被广泛研究,但其对痛情绪的调节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对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五羟色胺与内源性阿片肽等神经递质在痛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及电针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电针缓解痛情绪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痛情绪神经递质电针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胥鑫玉浦怡婷吕鹤群彭拥军...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头痛(Migraine)作为一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社会医疗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预防和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方面被众多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围绕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有3种较为主流的学说,分别是血管源性学说、神经源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近10年来相关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表明,针刺可能通过减轻神经炎症、降低神经元致敏与调节脑功能网络连接等方式缓解疼痛,故探讨相关可能机制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充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体系.

    针刺偏头痛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选穴原则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石宇晴孙忠人尹洪娜李全...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坐骨神经痛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研究表明针刺可明显缓解患者坐骨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从临床角度阐述了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医传统理论选穴原则及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原则;从动物实验角度总结了坐骨神经痛产生的原因及针刺镇痛的机制.同时,探讨了目前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创新性思维,并对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基础研究到临床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针刺坐骨神经痛选穴原则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