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真空电子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真空电子技术
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真空电子技术

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廖复疆

双月刊

1002-8935

VETECH@163.com

010-84352012

100015

北京749信箱7分箱

真空电子技术/Journal Vacuum Electron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真空电子专业协会会刊,电真空情报网网刊,中国真空电子技术领域唯一的综合技术类刊物。设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研究与设计、新技术、技术交流、工艺与应用、综述等栏目。主要刊登的是真空微波器件、离子器件真空开关器件等真空电子器件;CPT、CDT、PDP等显示器件和光电器件;照明光源;真空获得、测量、控制;气体分析;表面技术;电子材料及特殊工艺等方面的文章。同时报导本行业的最新信息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LC和物联网技术的微波合成分子筛控制系统设计

    蒋齐翻毕广龙王辉高腾飞...
    5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一套基于 PLC 和物联网的微波合成分子筛控制系统,该系统以西门子 S7-200 smart PLC 作为控制器,以Tlink云平台为物联网开发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现场的温度、压力等信号传递给 PLC,经 PLC 内部程序处理后发送给DTU无线物联网模块,利用 4G物联网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云服务器,并在云服务器上搭建工业物联网监控平台.通过手机 APP软件和PC端与云服务器连接,最终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测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验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能实时远程监控微波合成分子筛设备的运行.

    PLC物联网微波分子筛远程监控

    基于匝间距优化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抗偏移特性的研究与设计

    李欣岩李享李天龙杨阳...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无线充电技术场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同尺寸收发线圈一对一充电形式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无线充电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较大的发射线圈为较小的接收线圈进行能量传输时,由于接收装置所处无线充电区域位置的差异,常会导致系统的充电效率产生较大波动.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匝间距不等的"非均匀"发射线圈,该设计根据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影响系统传输效率的因素,再结合 Wheeler公式,推导得出匝间距、线圈自感、互感与系统效率之间的关系.为优化接收设备在无线充电区域不同位置的传输效率,调整发射线圈局部的匝间距使其自感分布相对均匀,进而使耦合线圈的互感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传输效率及其稳定性.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在传输距离为 10mm时,接收线圈从中心位置向边缘偏移 100 mm的过程中,传输效率的波动保持在 17.4%以内,相比于等匝间距的发射线圈,该设计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抗偏移能力.

    无线充电匝间距磁场均匀抗偏移传输效率

    用于材料毫米波介电特性测试的光子晶体谐振器研究

    曾玲傅文杰鲁钝鄢扬...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微波能应用研究中,材料的介电特性是其重要特性,决定了材料被微波的处理能力.为开展毫米波频域的微波能应用研究,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材料毫米波介电特性测试的光子晶体谐振器.该谐振器基于三角晶格分布的光子晶体结构,所设计介质光子晶体的带隙为 87~107 GHz.在其基础上,通过增加线缺陷和两个锥形结构形成直接与 WR-10 波导相连接的介质光子晶体波导,通带范围为 88~99 GHz.在此介质光子晶体波导的中心增加直径为d=0.51 mm的通孔,构成光子晶体谐振器.向谐振器中心通孔放入待测量的介质材料,待测材料的介电常数将对谐振腔的谐振频率产生影响,通过测量谐振频率的变化,则可得到待测材料在 88~99 GHz频段的介电常数.通过CST仿真研究,所设计的结构可以对高介电常数材料的介电特性进行测试,可测量材料的介电常数测量范围在 67~94.5 GHz之间.

    光子晶体介电常数谐振频率

    基于大功率辐射阵列的指向性加热研究

    杨蕾王海龙杨阳
    74-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工程应用中传统开采岩石技术存在的效率低、耗能大、器具磨损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微波近场聚焦理论实现对岩石内指定区域进行加热,利用微波能转化的热能使岩石内部产生应力、形成裂缝,以便进一步挖掘开采.本文基于喇叭天线基本结构与匹配层设计原理,设计了一种通过调整各辐射单元的输入相位值来实现指向性加热的 4×4 大功率辐射器阵列.以加热介质深度 400 mm、500 mm以及 500 mm向左右分别偏移 100 mm四种情况为例,使用COMSOL进行多物理场耦合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在 2.45 GHz工作频率下,各单元输入对应相位值能够使波束在指定位置实现聚焦,焦斑面积可控制在约 210~235 cm2,且焦斑中心位置温升分别为 106.85、99.2、98.6 和 100.56 K,验证了通过多元辐射阵列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指向性加热.

    微波加热指向性加热相控阵辐射器

    Q波段宽带螺旋线行波管输能系统研究

    李紫琳李伟孟晓君郑玲丽...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 Q波段宽带螺旋线行波管所需要的低损耗、低反射输能系统,采用后馈式单脊过渡波导和盒型窗方案,优化设计了过渡波导阻抗变换结构、内导体尺寸和螺旋线大螺距过渡结构,得到 33~50 GHz频带内驻波系数小于 2 的输能系统,并成功应用在 Q波段宽带多用途螺旋线行波管中.

    Q波段螺旋线行波管输能系统驻波系数

    4~18 GHz超宽带行波管输能系统设计

    曹绅崔建玲孟晓君张依雨...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新一代电子对抗装备对跨频带超宽带行波管的需求,本文针对 4~18 GHz超宽带大功率行波管输能系统开展了匹配优化设计和功率容量分析研究.从同轴窗、同轴输能结构及输能结构与高频结构匹配等几方面综合优化,设计出输入驻波比优于 1.53、输出驻波比优于 1.55 的输能系统,与测试结果对比表明设计方法合理,输能系统和器件匹配成功;针对输出系统的功率容限问题,从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两方面分析了输能窗的电可靠性和热可靠性,制管实测结果表明,该输能系统能够满足行波管应用要求.

    行波管超宽带输能系统匹配设计功率容量

    航空变频交流真空灭弧室的设计研究

    夏尚文武建文佟子昂茶岩...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航空电气负载的增长,传统恒压恒频电源已难以满足需求,变频电源正成为现代飞机电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变频条件下真空灭弧技术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开断难度的增加,二是通流能力下降,三是小体积、轻量化的设计限制.通过两个关键技术:小体积下的开断能力提升技术,轻量化结构下的通流能力设计方法,提出适应航空变频条件的变频灭弧室设计方案.分析变频条件下影响电流开断能力的触头因素,设计灭弧室小体积触头结构.提出一体式外置主屏蔽罩结构方案,为增加触头直径提升开断能力提供保障.提出趋肤效应下的导体结构轻量化方法,采用外置屏蔽罩增加散热能力,研制出了航空变频交流真空灭弧室.基于设计的三相接触器样机搭建了符合航空变频条件的实验环境,对灭弧室的开断能力、绝缘性能与温升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灭弧室能够在 360~800 Hz 频率范围内有效开断过载电流 1.68 kA,样机成功开断 50 次三相过载电流 1.1 kA.开断前后三相主回路接触压降稳定,最高仅为 83.49 mV,所有接触压降均低于设计值 100 mV.整机重量仅为 975 g,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具备更高开断能力.研究为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对推进航空电器领域真空开断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变频电源真空灭弧室航空交流接触器中频开断特性

    电真空器件隙缝腔零件微细加工技术工艺研究

    陈兵张德水于森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 G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中关键零件隙缝腔零件的高精度设计要求开展微细加工技术研究.基于现有加工经验及加工设备条件,通过创新性的工艺设计、结合大量工艺试验探索,突破了微小尺寸、超高精度零件的精密加工技术,满足了毫米波及太赫兹电真空器件中关键零部件的制造需求,提升了高频段电真空器件制造技术水平.

    微细加工加工工艺隙缝腔精密零件

    基于LabVIEW的多路高压电源自动化测试系统

    吴文君于汇琳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高压电源测试校准过程的效率,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设计了一款集万用表 34461A仪器控制和高压电源远程控制为一体的自动化测试软件.该软件以 LabvVIEW仪器驱动作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软件编程将传统的人工逐点记录数据转变为计算机自动设置保存数据,大大节约了测试校准的时间,提高了高压电源的研发效率.

    LabVIEW仪器控制自动化测试高压电源

    前言

    曾葆青傅文杰
    前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