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情事项中核心主体的代际转化及其功能性阐释

    宓淑贤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情"是"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人情"活动是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通过田野调研重点考察了两个问题,一是"人情"事项中核心主体核心地位缺失的意义何在;二是那些占据了人情事项核心主体地位的人是如何进入到这些活动中去的,意义何在.通过概括"人情"事项的类型,按照时间的主线勾勒出"人情"事项与个体生命历程的关联.研究发现,"人情"事项中核心主体的核心地位主要是由父母承担,这一过程使得父辈与子辈的生命历程有机地勾连起来,子辈的重要生命历程与父辈的日常生活重要事件重合了起来,"人情"事项的时间线展演出父辈人情圈逐渐扩大的过程."人情"事项将父辈与子辈勾连起来的重要特点有两个,即循环往复性和核心家庭中心化.父辈通过家庭将子辈推向社会,其中较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就是"人情"事项.

    人情事项核心主体代际关系文化事项社会功能

    论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与实践

    马奔腾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开创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新境界.他从文明传承的高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系统而深刻.他以科学的理念对待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具体表现在科学定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假古董",反对大拆大建和崇洋媚外,超越于物质、非物质之分的文化遗产观等方面.他注重以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治理和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他致力于以制度和法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所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从龙的艺术创造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何星亮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之一.根据各个历史时期龙的造型和工艺两个方面,分析龙的艺术中体现的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国历史上各种龙的造型,是古代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产物.有角龙是在无角龙的基础上创造的,有足龙是在无足龙的基础上发明的,有翼龙是在无翼龙的基础上创制的;五色龙是在单色龙的基础上创设的.制作龙的工艺技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最早的是摆塑之龙,其后有雕刻之龙、绘画之龙和刺绣之龙等.龙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纽带、文化认同的根基,对龙文化的精华应采取保护和传承措施,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龙形象发展阶段中华文明创新性

    民族村寨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颜安肖丽丹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型民族村寨在实现脱贫之后,如何继续通过旅游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旅游收益的研究视角,既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村寨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经济支撑、公共资源共享及伦理支持等多重促进力量,也要妥善应对民族村寨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飞地"现象、旅游"空壳化"问题及村民因能力不足而导致参与旅游的浅表性与有限性等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通过村民致富动力与内生能力的培育、利益相关者旅游收益适度共享保障制度的构建、旅游业发展不同阶段旅游收益分配措施的动态性调整及村民多渠道旅游创收路径连接等措施,共同推进旅游型民族村寨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

    民族村寨旅游共同富裕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空间情境-重塑过程——基于桂西南L县Z社区的调研分析

    苏建健李晓昀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有效治理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秩序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核心内容.基于"空间情境-重塑过程"分析框架,对桂西南L县Z社区微观调查发现,由于空间置换造成了空间情境的改变,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带来城乡空间交替、经济空间瓦解、治理空间僵化、融入空间狭小、心理空间失衡为表征的空间不适.L县Z社区通过治理空间整合来建构多元治理结构,生计空间再造以创新多元就业方式以及服务空间增量去加快个体社会融入,形成一个重塑过程,进一步回应新的空间情境所引发的一系列改变.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空间情境重塑过程社区治理

    共建共享: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会保障治理路径

    刘利吴燕豪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保障社区化是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最直接的方式.基于社会保障社区化治理的内涵和维度,探究社会保障社区化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助力社区居民实现发展型社会保障.以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风险为切入点,以提升其社会保障建设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型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分析其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现实需求,即实施生存兜底、提高收入水平和建立共有精神家园分别是其社会保障建设的首要需求、必然需求和重要需求.基于此,从党带群体、动态监测、多方增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方面探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会保障治理的共建共享路径.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化治理共建共享

    数字时代医疗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风险及其应对

    徐明韦俨芸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医疗人工智能及其运行的算法逻辑对传统医疗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嵌入逻辑推动科技与医疗的双向共融,概率逻辑造就人工诊疗向智能诊疗的机制转换,效率逻辑亦协调功利主义与自然正义的价值博弈.然而,在"物理-数字"虚实交互的二元格局中,技术内生性风险与外在性风险交织叠加,导致算法权力异化后权力与权利架构失衡,威胁患者基本权利的同时,引发医生自主地位丧失的风险,而数字要素内嵌其中的交互式人机共决机制,更是致使医疗责任认定陷入困境.为此,应摒弃传统治理思维,并基于数字法治视角,寻求以数字人权为本源维护医疗主体基本权利,以数字正义为基础引导智能医疗向善,并以数字安全为保障完善医疗算法运行机制,持续为医疗人工智能算法风险的防治增添法治力量.

    医疗人工智能算法逻辑法治风险数字法治

    股票型基金业绩影响因素探析

    王祥明占浩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2018-2021年532支股票型基金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基金持股变动、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以及外部特征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基金持股变动体现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有利提升基金业绩;基金持股比例提高,表明机构投资者对后市行情看好,从而带动中小投资者跟随而拉动股价,提高基金业绩;行业选择方面,基金对特定行业了解越深入,投资集中度越高,基金业绩越好;外部特征对业绩影响不显著.

    股票型基金业绩影响因素

    敦煌变文与中国章回小说绘画式叙事传统

    萧晓阳肖龙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赓续了敦煌变文绘画式叙事传统.变文叙事的绣像式写人艺术在平话与章回小说中体现为人物形象的绘画式书写传统,变文立象求意的寓言式画卷幻化为章回小说中的隐喻性形象;变文依画说变将经变画卷群像转换为多个传奇故事,赋予了章回小说连环画式群像书写范式;变文图像化的情境营造出讲唱的氛围,蕴含着山水风俗画的诗意与灵性,演绎为章回小说的灵境.变文的绘画式讲述方式推动了神魔小说的世俗化进程,开创了中国通俗小说绘画式叙事传统,并影响到小说人物性格的写意化与类型化倾向.经变图文中的佛经故事对于章回小说而言,具有故事原型的意义.降魔变以神奇的绘图式叙事策略为中国章回小说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模式——降魔叙事模式.

    敦煌变文绣像摹写连环画图灵境营构叙事传统

    闲居的诗思:士不遇焦虑消解与自我形象书写

    邹福清程鑫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士人不断探索对不遇焦虑的调适与消解途径.嵇康"乐道闲居",追求"逍遥"的人生境界,从呵护人性的高度肯定闲居,否定出仕;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提出"中隐"说,追求"闲适"人生境界,悬置闲居与入仕价值高下的判断,实际是将闲居与入仕等而视之;邵雍绝意科举后迁居洛阳,标举"安乐"人生境界,重建闲居的价值,赋予其道德实践的意义而与入仕相抗衡.他们都致力于建构闲居期间日常生活的价值,努力实现士不遇焦虑的消解和现世性的精神超越.他们将屈原的凤凰和凡鸟对立与错位的士不遇书写模式加以转换,用来书写士不遇焦虑的调适及人生境界和自我形象.嵇康以挣脱网罗、远翔区外的鸾凤作为自我形象的隐喻;白居易将凤凰和凡鸟的对立与错位置换成凤与鱼的飞沉异势,并以"潜鱼"作为自我形象的隐喻;邵雍表达其本体论和人格论时,采用了凤凰与凡鸟的对立错位,其自我形象的建构主要通过观物所得及物我关系体认来实现.

    闲居士不遇日常生活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