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民族定义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龚志祥刘一橦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世纪现代意义"民族"一词的引进与争论为脉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讨百年来不同时代背景的民族定义成因.梳理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一词的舶来与争论,探讨了国民政府的民族定义表达、学术界争论的解决路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点及实践逻辑.对于1949年后的民族定义争论及政策实践影响,则着重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定义讨论及政策响应和改革开放后中西学术对话语境下民族定义的策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把握民族定义的重点和方向.

    民族定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跨境社会工作与边境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为例

    马威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行动是我国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区域性关键举措,构建多主体协同合作、实现共同体治理,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战略.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基层社会问题化解,参与推动社会良性运转,在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我国"澜湄合作"所涉边境乡镇已经培育了组织完备的社会工作机构,搭建成熟的乡镇社会工作站点体系,在边境村寨社区成长起一批社会工作者,在精准扶贫、犯罪矫治、移民安置、控辍保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其成果可以拓展到边境治理现代化领域.通过搭建多国社会工作联盟平台,形成社会工作者人才网络,在犯罪预防、健康管理、职业教育推广、精准扶贫等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发挥民间层面互惠互助优势,建立基层社会的互利互信机制,将我国担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渗透到具体社会工作服务案例,为建立开放包容、协同共治的边境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共同体治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跨境社会工作非传统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知识演进

    高丙中谭萌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可以参与并将区域国别研究做实,区域国别研究可以为人类学提供发展空间,其中的关键点是海外民族志的转化.一方面,人类学可以为区域国别学提供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经验;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建设为人类学发展提供需求和资源,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有关海外社会的经验研究通过"他者"与"自我"的交互、田野与书写的转化,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嵌推进的跨文化和跨领域的知识生产.受益于人类学的区域国别学,可以从对世界社会的观照中满足多主体的知识诉求,从而增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在世界的中国性",为建立具有反思的自主性和有效的对话性的知识体系赋能赋权.

    海外民族志中国人类学区域国别学新文科建设

    构建海南民族研究的新框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张继焦张爽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海南民族研究的相关议题主要是从单一民族的内部视角出发,注重对民族来源和特质、民族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等方面的挖掘,呈现出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适应模式.这些研究很少涉及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的海南模式与经验的探讨.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现实路径与实践模式三个理论研究路径,海南民族研究可以围绕以下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即:中央与作为边疆的海南之间的关系,海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经验,中华民族与海南各民族的关系及中华文化与海南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新时代中华民族与海南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与海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以及海南各民族文化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应用转化实践.

    海南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经验现实发展分析框架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以管窑手工制陶为例

    杨生勇吴华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的新时代,促进传统手工艺保护各要素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议题.从共生理论视角剖析湖北民间管窑手工制陶多要素的互动过程和行动策略,发现其面临传统加工工艺转型艰难、陶工人才后继乏人、市场需求拓展不足等困境,但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加强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构建陶文化生态系统等保护策略,促进了"土""窑"共生单元的物质重连,加强了传承人为核心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联结,构建了陶文化融合的共生环境,生动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互动共生机制.基于此,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要坚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完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体系,提高公众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积极性.

    传统手工艺保护良性互动共生理论互动共生

    乡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传统节庆的创造性转化

    陈立萍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陆型文明,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它通过各类节日及其仪式向外表达,通过节庆仪式唤起集体认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节庆带有浓郁的草根情节和农耕文化源脉,是最具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的时间和空间节点,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节庆文化已然衰微.文章先从传承、整合、出新的角度提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而提出基于"融"逻辑的乡土文化创新视角下节庆文创开发策略.以"产品-空间-时间-人物"四维一体的逻辑思维和方法,立体系统地规划乡村,生动有趣地展现乡愁,以多元开放的参与方式及在地、在线的体验方式,促使乡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魅力,从而更聚原力地推动节庆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节庆文创"融"逻辑

    近年美国"白人至上"话语的回潮——对美国平权运动最高法院判例的批判话语分析

    刘风丽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平权运动正当性的话语表达从"补偿歧视"转向"获得多样性效益",即从"补偿"逻辑转向了"多样性价值"逻辑,使得美国种族进步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在学界衍生出了"色盲白人主导"的忧虑.基于该理论与背景,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意见为分析文本,将"多样性"置于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审视,提出"多样性"话语建构以"白人种族框架"为基础,通过拒绝对历史上受歧视、排斥群体的补救、并将其"商品化"为"白人的财产",来继续维护和强化"白人至上".从促进种族平等的角度,需推动话语祛序与重构,重构的逻辑为将"白"(whiteness)及其背后的特权予以揭示,突出强调历史上用于歧视性、排斥性目的的显著性差异——种族/族裔,并将当前基于色盲、功利逻辑的"多样性"话语向基于平等逻辑的"多样性"话语建构转向.

    平权运动"多样性"话语批判话语分析色盲逻辑功利逻辑

    法秩序统一性原理下违法的相对独立判断——以刑民交叉案件展开

    成功徐立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与司法实践的深度发展,刑民交叉案件日趋增多.民法如何影响刑法以及在何种范围上影响刑事违法性的判断成为关键问题."法秩序统一性"是指立法者通过统一的行为规范向公民传递一致的规范指引,形成规则之治,但从中不能推导出一般违法性.在刑法违法性的判断上,违法的"相对独立说"更具有理论、立法与司法的合理性.单纯的法益标准说很难为相对独立说提供判断标准,需考察法益背后的规范目的.在"相对冲突型"的场合,刑民规范具有相同的规范目的,刑事违法性的判断"相对"独立于民法.在"绝对冲突型"的场合,刑民交叉规范目的截然不同,刑事违法性的判断"绝对"独立于民法.实务中,对于符合民法保护性规定的行为,原则上不存在犯罪;符合民法惩戒性规定的行为,民事不法结论仅能为刑事违法性的判断提供参考;民法没有具体规定的行为,刑事违法性应独立判断.

    刑民交叉法秩序统一性违法的相对论规范目的违法性

    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机理与实证

    李俊杰张引杰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碳减排.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它的农业碳排放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存在规模中介效应和金融中介效应.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农业规模化与农业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碳减排.(3)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区域第一产业占比越高,数字经济对农业碳减排的作用也越强.鉴于此,建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增强农业数字要素流通;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

    数字经济农业碳排放"双碳"目标

    文旅深度融合中的创意与科技双轨协同机制

    舒伯阳郭海荣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方针,但在实践中,部分文旅融合项目因文化创新与创意的匮乏,以及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而流于表面化.在对文旅融合的过程及产业演化进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内容创新,而内容创新的引擎来自创意驱动和科技赋能.通过探索并构建创意驱动及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双轨协同机制,并结合国家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践,对多元化工具匹配、功能适配的文旅融合路径进行了初步梳理.

    文旅融合内容创新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