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计算创造力:人工智能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高新民严国红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创造力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在西方尽管发展迅猛,成果丰硕,但不仅许多具体的研究基础、课题、内容、技术、方法等都处在初创之中,而且其学科性质、目的、任务、方向和发展战略都等着进一步探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亟待在考察计算创造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大国和文化积淀的优势完成赶上和超越的转身.要如此,当务之急是从AI和哲学上对它的有争论的界定、方向选择和基础性问题展开创造性探讨.计算创造力研究要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除了要重视硬件、软件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及内嵌创造力的实时算法开发的突破之外,还应加强对创造力本身的研究,真正弄清要建模的创造力的生成条件、内在机制和深层本质.

    人工智能创造力计算创造力哲学

    人工智能面临的复杂性挑战

    任然Francesco Di Iorio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复杂性挑战不仅延续到智能系统中,而且围绕着计算复杂性问题展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以往对复杂性问题的认知,不仅涉及智能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涉及自然系统的复杂性,探讨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解决"生成难度"问题,提出了 一些应对挑战的方法论原则,例如奥卡姆剃刀原则,深化了我们对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思考.

    人工智能计算复杂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复杂性挑战

    论价值设计的两种视角

    贾浩然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价值设计旨在技术创新实践中主动地考虑伦理价值.由于价值设计的前瞻性、积极性、可操作性,它被广泛运用于解决新兴技术的伦理问题.然而,当前价值设计研究对伦理价值概念的解释和定位不清晰.这不仅阻碍科技人员对于价值设计的认识,而且会影响它的实践落实.对伦理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价值设计的两种视角.扩展性性视角将伦理价值视为与功能相区分的独立性要素,反思性视角将伦理价值作为规范性反思的渗透性要素.两种视角在理论背景、实现目标、实现方式以及与过去技术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价值设计的实现既要自觉区分两种视角,也要将它们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价值设计不仅是一种处理价值的设计方法,也是一种积极向善的技术-伦理实践.

    价值设计伦理价值扩展性视角反思性视角

    成为"公众科学家"——学院型公众科学的实现

    和鸿鹏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院型公众科学是公众主导的研究活动,它是公众科学实践中的一类特殊形式,具有推动科学民主化、塑造创新生态方面的潜力.已有研究倾向关注科学家主导的公众科学活动,尚未回答"如何实现学院型公众科学?"在提出学院型公众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指出"DIY文化向科学领域的渗透"和"公众参与科学向上游的延伸"是其形成的重要实践源头;在此基础上,将其分类为享乐化公众科学和解题化公众科学.进而,指出学院科学和后学院科学的失灵为学院型公众科学留出发展空间,分析了公众科学家克服知识鸿沟、获取研究资源的主要策略.最后,讨论了学院型公众科学在知识生产体系中的特殊位置,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负责任创新的实践路径.

    公众科学家学院型公众科学DIY科学公众参与科学

    线上评论背景下传统科普形式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王聪丁苏雅詹琰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评论作为受众主动参与科学传播的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科普形式的科学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在原本的单向传播模式之外,线上评论使得科学传播过程还呈现出了多级传播的特点.作为新的传播节点,评论不仅可以通过补充额外科学内容,丰富科学传播过程中的科学内容总量,而且可以通过更正已有媒体内容和其他评论中可能存在的科学上的问题,对传播内容进行反馈.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受众与内容制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改变了传统科普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但受众的主动参与也可能带来威胁科学内容的准确性和传播有损健康言论等新风险.

    线上评论受众主动参与传统科普形式科学传播模式

    公众物质化参与:以参与装置为中心的社会实验

    孟天昊刘魁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民主政治理论将公众参与的范围局限于人类的理论和话语能力,而忽视了公众参与的物质层面.相比之下,STS的"实践转向"和"参与转向"关注到物质实体被赋予政治能力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但也只是停留在一种经验化的物质政治模式.鉴于此,马雷斯提出一种直接借助由物质实体、技术和环境所组成的参与装置来运作的公众物质化参与,从而在尊重公众话语参与能力的前提下,聚焦于公众日常的物质实践,最终突出参与装置作为民主政治参与者的显在作用及其内含地规范性力量.因此,公众物质化参与推动了公众参与的重新分配和参与空间的再组织,从而实现了公众参与由经验化向实验化的过渡,这为促发更多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建立了理论前提.

    公众物质化参与参与装置共同表达实验性本体论

    从贝塔朗菲的机体论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唐兴华胡翌霖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生物学将对生命问题的探索推到新的层面,旨在通过工程学原理,利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重新理解与设计生命.它冲击传统分析生命的范式,形成了"拆分+整合"的研究方法,开启制造生命的新篇章.然而,这一研究方法并非凭空而来,有其范式传统.它延续了贝塔朗菲机体论的"还原和系统"的方法,将其发展为"拆分+整合"的范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论特性及其独特的生命观,需要重新回到贝塔朗菲机体论思想,探索他的机体论思想蕴含的"还原和系统"方法对理解合成生命的启发.此外,他对生命边界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关切,也对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启发.

    贝塔朗菲机体论还原论"拆分+整合"合成生物学

    微生物的大历史:细菌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应用(1866-1919)

    姜文浩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西医东渐的浪潮下,西方细菌学作为19世纪后期现代医学的重大突破,并未隔绝于中国社会与传统医学之外.自现代细菌认识萌生以来,细菌学的相关知识便依托传教士、开明绅士等民间力量引介到中国,并在清政府、民国政府等官方势力的先后推动下得到系统引进与推广,至民国初年初步实现"在地化",进而广泛实践和应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菌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历经"译介—输入—传播—实践—推广"的链式引介路径,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卫生防疫观念的变革,加深国人对细菌学、卫生学等知识的认同和理解,还一度引发时人对现代科学、传统医学以及中西医关系的思考与讨论,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图景增添了关键一笔.

    细菌学知识近代中国卫生防疫在地化

    生存论视域中的自然与辩证法——基于马克思文献的思想理解

    王天民高涧竹刘颖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为理论根基,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实体本体论的弊端,对存在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解读,开启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域.在生存论视域中,人与自然同时在场,形成了内在的一体性关系,展现了动态的、丰富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现实的人矛盾的、创造的、超越的本性.马克思辩证法作为对人生命本性的理论表征,彰显出与传统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理论旨趣.深入阐释马克思自然观与辩证法理论的人文精神,对于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意识,高扬自由创造的生命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造福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马克思生存论自然辩证法

    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育人逻辑、路径及价值

    李宣廷贺彬陈思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作为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注重人才培养与精湛技艺传承、坚持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兼顾传统优势与现代需求的精神形态,其在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具备价值引领功能、榜样示范效应、基因传承载体的育人逻辑.因此要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营造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等育人路径,更好发挥和挖掘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对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塑造、坚韧品格形成促进、家国文化理念坚守的育人价值.

    中国特色工匠精神育人逻辑育人路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