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双月刊

2096-689X

heritages@sina.cn

010-64882124/3522/3716

100083

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Journal Study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查看更多>>《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CN 10-1616/K,ISSN 2096-689X)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制的学术类期刊。刊载覆盖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性质、类型、价值、保护和管理诸方面。包括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历史现状、问题分析、理论探索、方法研讨、案例分享、批评评论、前沿动态等内容,从而传播国内外遗产保护先进理论与方法,交流推广各类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区考古学:概念与实践

    王涛
    1-2页

    公众考古实践的多角度观察

    王怡然王涛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的3个方面——教育、社区、媒介进行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发展公众考古实践对公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化社会大有益处;在地社区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涉及群体更加丰富且有向常态化开展、地域化深耕的发展态势;处于深刻变革的传播场域中的公众考古活动逐渐从学者自发向学科自觉转化;融媒体助力公众考古传播指数级增长,优秀的公众考古成果转化与再创造进一步凝聚起社会共识,提升了文化自信.

    公众考古终身教育在地社区传播媒介

    从"你们"到"咱们"——河南荥阳楚湾遗址社区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王涛王涵朱静宜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正在开展发掘和整理工作的河南荥阳楚湾遗址,公众考古团队和遗址所在地村镇干部群众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并组织实施了楚湾社区考古"五个一"计划,主要包括:一个社区专题展、一场考古进校园、一组口述史访谈、一次线上云教学、一组考古短视频.文章通过介绍楚湾遗址具体的社区考古工作,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人、社区和遗产几方面良性的互动关系,旨在为以遗址为中心的社区考古摸索经验.

    楚湾遗址社区考古实践与思考

    英国社区考古概念溯源——兼论"自上而下"的社区考古

    郭洋梦莎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考古(community archaeology)—般被认为是公众考古学科(public archaeology)的分支之一.英国作为公众考古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有深厚的社区考古传统,对于这一名词的起源和定义亦有诸多讨论.文章首先从"社区考古"这一名词最早被提出时的英国社会背景入手,简要梳理其概念发展,指出"社区"一词从原来对地缘性的强调转向了对多元性的重视,并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注重"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然而在真正的实践层面,可不拘泥于对"自下而上"的追求,因为无论通过何种执行方式,让目标受众接近考古、了解历史与自己的关系,让考古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才应是最终目的.最后重点介绍的英国"发掘曼彻斯特"项目便是一个例证,其"自上而下"开展的一系列社区考古在英国国内收获了一定的、长足的成果,但同时产生的争议也值得反思、借鉴.

    社区考古公众考古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英国发掘曼彻斯特

    大众媒介与舆论中的社区考古:以权益与话语为视角

    奚牧凉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案例,探讨了在当今中国大众媒介、大众舆论场域有关权益与话语的社区考古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社区考古语境中确实存在"公"强"私"弱的二元结构,但大众媒介、大众舆论仍足以催化社区对于与考古类文化遗产有关权益的自觉;另一方面,虽然在社区参与对考古类文化遗产的大众媒介、大众舆论语境阐释议题时,官方话语同样强势,但社区阐释中可能的误读与延异分别带来的如身份认同建构与后现代解构,仍展现出社区考古尚存的话语权力的能动性.通过上述探讨,旨在管窥与强调社区考古乃至公众考古有关权益与话语的政治学属性.

    社区考古大众媒介大众舆论权益话语公众考古

    梁思成古城整体保护思想溯源

    宋雨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梁思成的学术生涯为序,在近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国际语境中认识其古城整体保护思想,并追溯其思想渊源.梁思成的古城整体保护思想是以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研究为基础,以古城整体价值为核心,立足城市疏散的基本立场而形成的:在学院派教育的影响下,梁思成确立了造型艺术视角下的古建筑价值认知;随着建筑史研究的深化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启发,梁思成的研究视野从建筑向城市延伸;赴美考察以后,通过整合此前的学术积累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梁思成提出了古城体形秩序的历史艺术价值和规划价值;基于此,梁思成吸收田园城市、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和分区规划的思想,提出了疏散规划的古城整体保护方法.

    梁思成古城整体保护价值城市疏散

    京津冀明长城军防聚落现代演化及分类保护策略探讨

    骆文张晓俊吴奇霖张捷...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营建和使用的主体是人.明代大量军民来到沿线居住、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军防聚落体系.作为屯兵城池和主要的指挥阵地,明长城沿线军防聚落在当时肩负着重要的军事使命.而从明末尤其是清代以来,当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性作用慢慢淡化之后,原先的军防聚落逐渐演变为普通居民聚落,并不断发展为乡村、县城,甚至都市,对现代京津冀城镇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京津冀范围内所有明长城军防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现代的不同演化结果和内在规律,并以"人与遗产"关系视角,从军防聚落的不同演化结果出发,关注"遗产化"之后的长城军防聚落与人的互动关系,归纳出"城市型""乡村型""荒野型"和"景区型"4类,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分类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明长城军防聚落现代演化人与遗产保护策略

    芒康盐井古盐田文化遗产景观结构与功能解析

    陈晨徐桐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芒康盐井古盐田文化遗产是世代定居于此的纳西族、藏族先民为顺应悬壁地形而错落开垦的食盐晾晒场,属于传统生产性场所.其中,作为古盐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达盐田至今仍维系着传统的生产场景.因此,文章以加达盐田为研究样本,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维度解读盐田景观格局的形态、结构、功能,并结合盐的生产过程探析古盐田文化遗产物质空间及其内部运行机制,为芒康盐井古盐田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

    芒康盐井古盐田生产性景观景观格局生产机制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遗产活化利用:欧洲经验及启示

    高静王敏娴乔桂强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作为文化线路理念的发源地,其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居于世界前列,其中文化线路的活化利用尤为突出.通过提供旅游和教育活动,欧洲文化线路实现了经济、教育、文化和政治等多重价值,对欧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欧洲文化线路活化利用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以下6点:协调统一的多层管理体制、文化导向的活化利用理念、灵活多元的旅游开发模式、面向未来的遗产教育活动、民间力量的实质性参与、数字化平台为主的宣传展示.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线路遗产活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欧洲文化线路文化线路遗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文化生态壁龛视角下傣族象脚鼓制作工艺的传承研究

    字卿肖寒王瑛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生态壁龛"指的是与宏观生态环境不同的小环境,是文化事项最亲密、最重要的空间.国家级非遗傣族象脚鼓工艺所存续的临沧市青华村就是一个傣族汉族文化并置和混生的城市生态文化空间.在地演变形成的临沧象脚鼓工艺既要保存文化传承的根脉,又要解决生产开发中"度"的问题,"文化生态壁龛"理论可以在实践中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考:其一,以"文化生态壁龛"的整体关怀理念关照非遗事项;其二,文化群众与非遗事项共生共存,在文化生产性保护中,"他者"的介入应该处于"壁龛"中边缘的位域,且良性地参与其中.此外,"文化生态壁龛"理念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理念相契合,可为象脚鼓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现其在地的活态发展.

    傣族象脚鼓文化生态壁龛临沧市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