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逻辑与路径

    金晓斌沈镭黄贤金邓祥征...
    2011-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逻辑与路径,邀请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与要求、促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与践行"双碳"目标、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塑城乡协调发展新形态、保障粮食安全与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路径等前沿议题发表观点.旨在深入解析这一议题及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2)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3)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

    新质生产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数智化"转型

    "权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逻辑机理与政策启示

    朱新华贾心蕊
    2029-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与逻辑机理,基于产权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并采取单案例纵向研究法,以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浙江省丽水市进行案例检验.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资源价值难以显化、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和治理结构遭受冲击三重困境.通过所有权明晰和横向权利束划分可优化生态产权体系,促进资源价值显化;剩余索取权和监督权与农民主体的匹配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路径;以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资本积累并加强政府的参与性引导和强制性规则可导向稳态治理结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基于此,应沿生态产权制度优化和治理机制重塑两大方向开展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权农民权益治理机制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途径与方法

    刘芦萌邬建国
    2044-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研究框架分析方法

    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基于土地退化平衡视角

    于昊辰尹登玉宫攀杨永均...
    2066-2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标明晰、统筹兼顾、干预适度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客观要求.基于土地退化平衡(LDN)视角,构建涵盖双重对象、双重法则、双重原则、指标体系、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揭示土地退化与改善的类型及程度,评判LDN实现与否.结论如下:(1)像元尺度改善区面积略多于退化区,并以轻微改善或轻度退化为主;重度退化同未利用地、城镇用地、矿业用地转入及水域、冰川、林地转出密切相关,而耕地、草地发生退化或改善与自身质量变化关系更为紧密.(2)区域尺度由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空间未达标,整体上未实现LDN;大多数行政单元或格网都遭遇双重对象的同时否定.(3)从规范价值取向、偏向功能主义、促进人地协调视角出发,践行LDN要全局底线性思维和局部适度性治理相协调、要素差别化治理和系统一体化保护相统一,继而协同多元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可为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土地退化平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天山北坡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演化及其提升策略——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刘春芳倪博文连虎刚贺扬希...
    2087-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影响着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分析与评价外部扰动下的生态网络韧性水平,对于针对性提出该区域生态网络优化方案、增强流域生态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包括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的生态网络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对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具有非均衡性,生态"源地—廊道—节点"呈不均匀地集聚分布,但南密北疏的格局基本稳定.(2)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网络韧性水平整体提高,年均增长1.55%,荒漠和山地地区生态网络韧性提升快于绿洲地区,结构韧性提升快于功能韧性和要素韧性.(3)2000-2020年间,山地、绿洲、荒漠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生态网络韧性水平差异逐渐减小,"低—低"集聚(LL)和"高—高"集聚(HH)占比高.LL集聚主要分布在北部荒漠区域,HH集聚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两者在空间上均有扩散的趋势.最后对山地、绿洲和荒漠三类地区,从要素、结构、功能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背景下流域韧性提升策略.

    生态网络韧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山地—绿洲—荒漠石羊河流域

    绿色财政示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多重压力约束视角

    刘炳荣孙志红付奎刘锦华...
    2102-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项目示范撬动地方配套和企业资金投入,汇聚形成地方环境治理合力,是中国财政环境治理的特色创新.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绿色财政示范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及多重压力约束机制.研究发现:(1)示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呈现出绿色财政示范政策的"撬动"作用;(2)绿色财政示范政策能够优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行为,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重视程度、增加地方配套环保财政资金和强化环境规制力度等机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3)从地方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约束来看,财政压力、官员晋升考核压力弱化了绿色财政示范政策的激励效果,公众诉求压力则有助于强化政策效果;(4)示范政策对财政透明度较高地区及非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更强.研究结果对新时期优化绿色财政示范政策,推动构建与地方财政兼容的绿色财政协调机制,助推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绿色财政示范政策节能减排综合财政示范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多重压力约束

    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

    吴康耿一睿郭涛
    2121-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在权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降碳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21年中国19个城市群地区的20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刻画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基础上,实证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并讨论了人力资本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2006-2021年中国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增速先增后降,且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碳排放增速明显低于创新水平较低的城市群;(2)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且受城市群等级、地理区位、低碳政策、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模的影响;(3)人力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存在显著调节作用,人力资本的增加一方面强化了倒"U"型曲线拐点前的正向作用和拐点后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使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降碳阈值右移.研究结论为"双碳"目标下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降碳效应,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碳排放城市群

    长江中游经济区"水—能源—粮食"系统与城市绿色转型适配性研究

    穆雅晴吴宜进田培王永强...
    2140-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资源系统与城市绿色发展适配程度是判断城市健康程度的关键.通过构建"系统压力指数—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脱钩弹性模型(Tapio)"评价体系,对2012-2021年长江中游经济区"水—能源—粮食"(WEF)系统压力与城市绿色转型质量的脱钩度(S)进行定量计算与驱动力分析,判断其资源系统与绿色转型适配性.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经济区WEF系统压力变化波动较大.(2)长江中游经济区2012-2021年绿色转型质量呈现显著线性上升趋势.(3)长江中游经济区WEF系统压力与绿色转型质量暂未形成适配关系,湖北达到初步脱钩状态,三省绿色转型健康程度为:湖北>湖南>江西.应发挥湖北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产业、能源链,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发挥各省比较优势.

    "水—能源—粮食"系统绿色转型系统压力指数弹性脱钩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网络构建与协同治理研究

    杨欣肖豪立黄宸王艺霏...
    2155-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生态网络、基于政府间政策文件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通过隶属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网络并探究其协同治理机制.结果表明:(1)生态网络形态上大体呈现"三横两纵"的形态分布,核心集中在湘赣边界山区,宜春、岳阳、九江、吉安和抚州市是网络中核心城市.生态网络结构较复杂,抗干扰能力较强;社会网络中,环境保护是区域合作的主要主题,武汉、长沙、南昌市是网络核心城市.(2)城市群"社会—生态"网络结构较紧密,但整体凝聚性较弱.网络核心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地理格局依然是影响区域间合作的重要因素.(3)通过社会、生态网络中的核心城市匹配关系发现城市群社会治理与生态联系存在空间上"错配"关系,吉安、抚州等市存在"政府管理缺位"现象.(4)"司法+机制"网络矩阵和地理距离生态联系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群内部整体处于机制不完善、司法保障不健全的协同模式,单一主题的政策网络难以发挥成效.打破地域上的行政边界,强化合作机制和司法联系能够为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有效机制保障.

    土地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网络网络治理QAP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耕地细碎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唐宏梁玲婕何慧芳刘云强...
    2171-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弃耕抛荒行为对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农产品供给产生严重影响.通过构建"人—地—技"理论框架,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有效缓解耕地撂荒隐患,降低耕地撂荒程度,资本密集型的产中服务抑制效用最大.耕地细碎特征不利于农户耕地资源有效利用,抑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治理效用.因此,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宣传力度,尝试推行"荒地入股"模式盘活撂荒地,因地制宜转变细碎耕地治理措施,提升细碎耕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行性,积极发挥各服务环节比较优势,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联动机制,实现新农人与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有效对接,以期遏制耕地撂荒增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耕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耕地细碎化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