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谷涛张自常曹晶晶李贵...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始阶段即涉及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近些年,由P450介导的抗药性杂草呈多发态势,其复杂的抗性谱,给杂草化学防除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P450分类命名、P450与除草剂代谢的关系、P450抗性鉴定手段、P450介导抗性杂草发生情况、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植物细胞色素P450基因克隆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细胞色素P450除草剂鉴定手段抗性杂草P450基因

    葡萄VvERF655基因响应可可毛色二孢的表达模式及VvERF655与VvWRKY75的互作

    董梦迪邢启凯周悦妍郜雨晴...
    16-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葡萄溃疡病是葡萄上的主要枝干病害之一,对葡萄生产造成巨大影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葡萄VvWRKY75负调控葡萄溃疡病的发生,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VvERF655 基因与VvWRKY75共表达.为明确VvERF655是否参与葡萄对葡萄溃疡病的调控过程,本研究克隆了 VvERF655,运用生物信息学对VvERF655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通过RT-qPCR对VvERF655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vERF655响应L.theobromae侵染并明显受脱落酸、水杨酸激素诱导.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发现,VvWRKY75与VvERF655在酵母中存在互作关系.以上结果表明,VvERF655可能参与寄主对可可毛色二孢的侵染以及激素调控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葡萄VvERF65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葡萄葡萄溃疡病可可毛色二孢酵母双杂交表达模式

    来自林下凋落物的麦角菌科真菌的生物活性

    丁萌萌白杨李宇朋盖屏卓...
    24-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真菌的生防潜力,在林下凋落物中分离、培养、鉴定了 4株麦角菌科真菌,分别为球芽异普克尼亚霉Metapochonia bulbillosa SGSF002、球芽异普克尼亚霉M.bulbillosa SGSF501、萨克拉异普克尼亚霉M.suchlasporia SGSF515,马氏马昆德霉Marquandomyces marquandii SGSF931.利用打孔药剂扩散法、溶磷圈法和孢子悬浮液浸虫法对其进行活性测试,发现SGSF501和SGSF515,SGSF931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水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互隔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有活性,并具有溶磷活性.本研究还首次发现球芽异普克尼亚霉和萨克拉异普克尼亚霉对绿豆象Caliosobruchus chinensis的杀虫活性.

    抗菌活性麦角菌科溶磷活性林下凋落物抗虫活性

    大豆田反枝苋对除草剂多抗性及靶标抗性机理研究

    杜龙李宁尚素琴李丹...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ALS、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严重抗性,为明确化学防除失败的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反枝苋抗性及敏感种群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克隆了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PPO基因(质体型PPX1及线粒体型PPX2),查找突变位点,将突变基因转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验证其功能,明确抗性机理.结果显示:反枝苋抗性种群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抗性倍数分别为55.29倍和17.51倍,抗性植株ALS存在Ala205Val或Ser653Asn突变,PPX2存在Arg128Gly突变.将抗性种群的PPX2转入拟南芥,可导致拟南芥对氟磺胺草醚产生高水平抗性(10.3倍).综上,东北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产生了高水平多抗性,ALS、PPO基因突变是导致此类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枝苋氟磺胺草醚咪唑乙烟酸多抗性机理

    侵染中国河北大豆的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杨菲张明振周雪平李方方...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河北卢龙大豆叶片上检测到6株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命名为SMV-Gm1~SMV-Gm6.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 SMV河北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了 6个SMV基因组全长序列,大小分别为9 588 nt(SMV-Gm1、SMV-Gm3 和 SMV-Gm5)和 9 584 nt(SMV-Gm2、SMV-Gm4 和 SMV-Gm6).开放阅读框位于基因组第 132 位至第9 332位核苷酸,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分子量约为350 kD).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SMV-Gm1、SMV-Gm3和SMV-Gm5与江苏SMV分离物(登录号:MH919386)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06%~98.07%,且遗传距离较近,并与江苏、浙江和山西SMV分离物聚为一小簇;SMV-Gm2、SMV-Gm4和SMV-Gm6与韩国SMV分离物(登录号:FJ640954)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48%~98.51%,且遗传距离较近.

    大豆花叶病毒小RNA深度测序基因组序列

    基于CP基因的中国云南省烟草TMV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正婷盖晓彤张俊蕾夏振远...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云南烟草上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使用T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云南各烟区的疑似烟草花叶病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克隆测序获得138个TMV CP基因序列,对其进行了一致性比对,及系统发育、错配分布、遗传变异、群体多样性等分析.变异分析显示,138条CP基因序列共有变异位点数122个,占总位点数的25.42%,变异类型只有核苷酸替换,核酸多样性为0.018,单倍型多样性为0.970;-致性比对结果显示,138条序列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为96%~100%;重组分析未检测到重组信号;对来自云南烟草,NCBI上其他地区烟草及云南地区其他寄主的TMV分离物的CP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MV分离物在进化上可分为4个组,本试验获得的分离物分布在1、2、3组,其中只有来源昭通地区的分离物倾向于聚成簇,表明云南烟草TMV分离物的适应性进化受地理适应性所驱动,与寄主适应性基本无关;错配分布分析显示,云南烟草TMV群体呈多峰分布,表明该群体近期未经历群体扩张事件;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昭通和曲靖烟草TMV群体与其他TMV群体之间很容易发生遗传漂变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分化外,其余大部分TMV群体之间的基因流都可以抵制遗传漂变.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云南各烟区TMV分离物群体遗传变异情况,研究结果可为TMV的抗病育种和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烟草云南烟草花叶病毒CP基因遗传多样性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下顶羽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张婷胡诗遥杜伟陆占军...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羽菊Rhaponticum repens(L.)Hidalgo又称匍匐矢车菊,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一种繁殖力、抗逆性强且难以防除的杂草,可对农作物及牧草等造成危害.本研究基于顶羽菊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当前条件下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顶羽菊在我国农田和草地区域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影响顶羽菊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干月份降水量、年平均温度、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湿月份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热月最高温度以及最干季度降水量.预测结果表明,顶羽菊在我国36°N-48°N,75°E-108°E范围高度适生,包括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及周边地区;新疆东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和山西大部分地区、云南、西藏、四川、辽宁、黑龙江少许地区为中适生区.此外,顶羽菊对我国农田潜在危害面积达4.536万km2,占我国农田总面积的25.34%,对我国草地潜在危害面积达8.875万km2,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29.05%.综上所述,建议将我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列为顶羽菊高风险重点监测区,尽早采取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顶羽菊MaxEnt模型潜在适生区农田草地

    气候变化情景下桑螟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杨淞杰刘刚封传红尹勇...
    69-7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造成桑叶严重减产,同时也有传播蚕病风险,对蚕桑产业危害大.本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代表性浓度路径4.5(RCP4.5)情景,预测了桑螟在当前、2050年、2070年气候条件下适生分布区,分析了影响D.pyloalis分布的环境因子及质心迁移轨迹,为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刀切法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bio1)、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3)、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年平均降水量(bio1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等6个环境因子是影响桑螟适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值评估结果显示,桑螟的AUC值为0.97,模拟预测结果为极好,满足精度要求.RCP 4.5情景下,桑螟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未来气候因子将非常利于桑螟生存,自然条件下桑螟种群将呈增长趋势.桑螟质心变化不大,总体上北移,处于湖南长沙、常德和岳阳三地.

    气候变化桑螟MaxEnt中国适生区分布

    基于CARAH模型的重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特征模拟分析

    罗孳孳武强朱玉涵刘晓菱...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关键侵染周期等时空特征,并采用巫溪县2022年马铃薯田间小气候监测数据对模拟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时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模拟的晚疫病侵染空报率、漏报率均在20%以内,整体精度较佳.5年气象数据模拟结果显示,重庆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早、晚熟品种栽培期普遍发生4~8代(11~20次)、8~12代(21~40次)侵染;严重程度呈现"两极化"特点,轻度和极重度侵染次数具有明显优势.第3代第1次和第5代第1次2个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期分别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5月中旬,高峰期分别为3月下旬和4月中旬.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北部主产区侵染代数、次数、极重度侵染次数均少于其他产区,是晚疫病发生最轻的地区.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中西部丘陵低山地区早,东部武陵山与大巴山区晚.

    晚疫病马铃薯CARAH模型侵染重庆

    两种林木植原体病害的分子鉴定

    辛霁航崔亚琴刘红霞游崇娟...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林木植原体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对我国林业经济和生态造成了很大损失.2021年-2022年,在山西沙棘主产区的沙棘上和北京冬奥园区的油松上分别出现了典型的植原体病害症状;沙棘叶片皱缩,呈小叶状;油松过度分枝生长且出现球状结构等.本研究通过荧光显微观察,16S rRNA和tuf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虚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证实了这两种病害均由植原体引起.基于16S rRNA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引起沙棘叶片皱缩的植原体与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OP107515.1)的相似性最高(99.92%),引起油松丛枝的植原体与狗尾草丛枝植原体株系(Setaria viridis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FJ263625.1)的相似性最高(99.52%);基于tuf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二者同属于16Sr Ⅰ组D亚组(16Sr Ⅰ-D).本研究首次明确了沙棘叶片皱缩病和油松丛枝病相关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这两种植原体病害的准确诊断、快速检测及其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植原体沙棘油松16SrRNAtuf基因RFLP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