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建筑风水学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中应用研究

    谢昱成吴越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传统建筑风水,旨在古为今用,将风水的精髓融入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中.通过走访、调研、调查、文献检索等方式,探索传统建筑选址布局的风水特征,研究传统风水与生态建筑理论,坚持人文与自然的平衡,为乡村规划设计寻找新思路.对创新乡村规划设计,打造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水乡村振兴天人合一规划设计因地制宜

    城市更新背景下站域空间的重构及增效研究——以东京涩谷站为例

    刘文孙如雪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轨道交通的白热化建设,站域空间逐步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类似的日本在城市轨道站域空间建设更新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理论经验.以东京涩谷为例,在对其更新背景及制度政策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以站域为核心的空间重构和承载多样活力的空间增效体系.该体系包含网络更新、节点更新和小微更新三个层面,通过对大骨骼空间的重构、街道空间的提质以及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来对整个站域空间进行重构和增效,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得出对我国特大城市站域空间的建设优化启示,以期为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的建设优化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城市更新空间优化提质增效涩谷站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马克西穆斯竞技场遗址的公共空间属性的演变

    徐钰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马克西穆斯竞技场遗址的公共空间属性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演变.这种历史连续性在其公共空间属性的演变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古罗马文明最大且最重要的竞技场,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然而,通过一系列的挖掘和修复,它得以重焕生机,成为罗马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马克西穆斯竞技场在各个时期,包括罗马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的公共空间属性.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现场观察,以阐明该遗址的演变过程.这种转变展示了历史与现代元素的交融如何塑造了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的公共空间属性,强调了公共空间在城市社区建设、形塑集体记忆和历史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的独特性研究,为理解和欣赏历史遗址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西穆斯竞技场遗址历史遗址公共空间属性城市空间

    基于气象数据对建筑遗产的微气候模拟及风险评估——以碧云寺为例

    陈家宏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气候的波动变化会对建筑遗产产生影响.使用实测、ERA5和MSN天气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气象数据,以碧云寺为例,对建筑遗产的微气候进行模拟分析并做出初步的风险评估.通过实测数据发现温度和湿度波动较大的地方会有建筑材料的损坏.采用气象数据模拟时,发现在温度和湿度方面ERA5的气象参数适合用于观察历史情形,而MSN天气的数据适合用于对未来情形的预测和预防.在风环境方面,MSN天气的风速模拟结果贴合实测的风速,但风向数据存在滞后性;太阳辐射方面,辐射的模拟结果适用于一般情形.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微气候模拟时,不同气象数据具有不同方面的适用性,这为后续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微气候风险评估方面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遗产保护微气候碧云寺气候模拟预防性保护

    四地域传统石头民居石材建构方式对比研究

    顾洁隋杰礼吕如茹侯荣婧...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头是传统民居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因主要建材是石材而得名石头房.选取四地域代表性的石头民居,从石材类型、石材特性,以及由石材建造的地基、墙体、屋顶和门窗洞口处的建构方式入手,并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环境、气候条件、人文习俗方面揭示这四类石头民居在建构方式方面的异同点,从而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参考资料.

    石材传统民居建构对比研究

    以石为媒 向阳而生——贵州平塘天文康体养身中心

    周敏陈玲玲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建筑作为文化自信传承背景下的创作分支,是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融合的成果.以贵州平塘天文康体养身中心为例,通过解构场地关系,挖掘场地生态资源及历史文脉,来创造一种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状态.项目重点通过对场地原始元素的保留与提炼,室内与室外空间关系的相互呼应,来打造一个高度契合场所精神的动态的、有机的与环境共同生长的地域建筑.

    自然生长相融共生模拟耦合地域感

    "双碳"视角下抽水蓄能电站业主营地设计分析

    周帅王雅玮朱志华付倩恺...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业主营地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办公和生活基地,随着"双碳"工作的开展,其建设模式在设计和策划上呈现出生态可持续和人文关怀化趋势.文章结合具体营地工程,通过适应性设计、地域性设计及绿色建筑设计,论述其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策划阶段,通过打造"抽蓄+"模式,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全域旅游、生态复绿、民生工程等,从供能、节能、管能角度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系统;设计阶段,着眼选址、地形、竖向及景观现状,因地制宜修复场地生态,打造可持续性的营地建筑,建设绿色生态型营地,以此推进"双碳"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业主营地双碳因地制宜生态可持续人文关怀化乡村振兴

    活态流变:废墟与建筑遗产评估及再现

    陆之宇詹旭军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原以废墟形式存在的建筑遗产逐渐复现在大众视野下.基于对废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价值论,对其进行内在价值与可用性评估,选取武汉翟雅阁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利用性评估权重问卷,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再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F-AHP)与Critic赋权法对翟雅阁进行判断矩阵组合赋权,最后以云理论为基础构建建筑遗产评估模型,从中探求最小化遗产价值流失的方法策略与流程,活化利用、以古为新,冀借他山之石为启发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的同类研究提供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建筑遗产评估废墟模糊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组合赋权

    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玫臻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ArcGIS 等软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解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差异性集聚特征,地区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层,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性明显,形成一个高度聚集区和三个次密集聚集区.(2)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双因子增强现象.(3)甘肃省传统村落随着海拔增高、坡度变陡和与河流的距离增大其空间分布数量逐渐下降;而与气温和到邻近行政区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呈正态分布,拥有一个适宜值;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要素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移民视角下湘鄂赣地区传统民居知识图谱分析

    严钧涂若川李维灏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鄂赣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受明清时期移民活动影响较大.为了探究当地传统民居研究的发展脉络,通过CiteSpace数据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成果进行处理,分析其关键词的群聚性特征、发展路径以及突现特征.结果表明,湘、鄂、赣三大地区的民居研究主要沿着四个方向发展;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逐渐成熟;移民视角下的传统民居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具体化和深入化,但区域研究发展水平不一.在国内外新形势和新技术的背景下,拓展研究对象的范围,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继续回应时事政策的思路可以作为当下研究的主要目标.

    知识图谱传统民居移民湘鄂赣地区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