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峡高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

    罗朝阳赵勇温品周普...
    8-13页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轴线与地形建筑手法光与影

    城市冗余空间景观设施设计探析

    杨冬江汤畅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当代城市社区居民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休闲活动的随机性和自发性,研究以人文关怀为视角,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层面,以及多元主体的使用需求和感官体验,倡导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鼓励公众自发地、自主地参与景观设施与城市家具设计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对待"自发秩序"要采取折中路线,为设计师场地的意义发掘和辨识提供表征和脉络,营造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公共景观,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人文关怀城市冗余空间景观设施设计共治共享感官设计

    从"岩栖"到山石意象的城市家具形式思考

    郭宇萌李星熠邵健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艺术中,天然平坦磐石可坐卧,卧石醒石的岩栖成为一种高雅的美学符号.苏州虎丘"千人坐"正是选择并发掘天然山石身体性、再赋予其人文性的典例,而园林中的叠石和山石家具则被有意赋予了家具属性和文人意味.文章基于传统山石的身体性与人文性,反思国内外现有的石家具设计实践.讨论兼具自然和传统之美的山石意象建筑景观作品,提出"离形得似"的山石真趣转译思路,即超越石的材料和形态,艺术再现山石之形和意,达到城市山石家具兼具身体性与人文性的效果,以期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气象.

    岩栖山石意象城市家具千人坐叠石艺术再现

    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城市雨景家具设计研究

    秦凡凡万敏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化与绿色化有机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城市雨景家具的智慧化是生态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未来城市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文章对智慧城市和城市雨景家具等相关理念进行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城市雨景家具主要分为智能识别感应类、数字监测管理类、绿色能源转换类、新型工艺材料类、特色设计技巧类等5个大类,并总结6条相关设计原则,最后尝试提出单体雨景家具的智慧功能复合化、同类雨景家具的智慧管理体系化、同城雨景家具的智慧端口交互化3步走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雨景家具的智慧化设计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城市雨景家具智慧城市雨景设施智慧家具

    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的问题与优化指引——以武汉为例

    宁宇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与地铁站点地面空间相关的城市家具鲜有研究.通过结合《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分类》(GB/T42875-2023)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T/UPSC 0003-2021),提出5大类13中类55小类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分类体系.并以该体系为框架,对武汉40个样本站点进行现状调研,总结得出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存在空间布设不合理、功能配置欠完善、设计样式不协调、文化特色未彰显、设施维护缺监管5个方面问题.最后尝试提出系统与整体——全要素一体化、多元与复合——完善功能配套、衔接与协调——融合景观环境、辨识与特质——彰显文化特色、共商与共建——明确责权主体5个方面建设指引内容,以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未来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

    地铁站点地面空间城市家具城市公共空间分类与优化指引

    城市色彩研究现状述评

    张博远方兴杨璇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城市设计和城市美学等领域,城市色彩受到了日益关注.文章对城市色彩的概念进行了溯源和界定,着重以近5年国内外相关论文为基础,将现阶段的城市色彩研究归纳为色彩调研、色彩感知和评价、色彩规划和实施等3个板块,并分别对其基础性观点和新颖观点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当前城市色彩研究的趋势呈现出更多依赖先进技术、研究对象日益细致化、注重产出的可操作性等3个特征.未来研究可将城市色彩与城市机理、视觉质感以及市井元素的关系作为考量,以不断填补、扩充城市色彩的理论范畴,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科学、全面的指导.

    城市色彩色彩地理学概念研究现状文献述评

    汉口城堡暨中山大道城市演变研究

    王长曦房瑞伟李一君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山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街道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来总结汉口城市发展的演变机制及特色.首先,对中山大道的前身汉口城堡进行溯源,还原汉口城堡通济门及城墙,梳理该街道从汉口城堡发展至中山大道的演变历程.其次,考察汉口水塔周边的城市风貌变化,对比分析中山大道沿线道路、建筑的风貌变化.最后,对汉口城堡及中山大道的修建时间、中山大道及玉带河的位置关系进行时间、空间上的考证.中山大道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汉口城堡到中山大道不仅是名称上的转变,更是从防洪堤坝到交通观光功能的转变,其见证了汉口城市面貌的变化,为保障和促进汉口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汉口城堡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演变水塔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郑州市城市增长空间评价

    李优李冰峰田文浩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是当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增长空间规划等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章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市行政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在获得相关单因子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多因子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析以及不同时间段下的单因子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市城市增长空间数据进行研究.从城市增长空间面积和植被覆盖度退化程度来看,2016-2019年郑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约0.59倍,而同时期内相关植被覆盖度的高度敏感区域迅速减少,中度敏感区域明显增加,表明了快速增长的城市空间对郑州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挑战.通过耦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城市增长空间,深入剖析了郑州市因城市扩张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预测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导致植被覆盖度结构性变化的数学分析模型,研究成果可以为郑州市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生态敏感性城市增长空间GIS技术郑州市敏感因子

    物质循环视角下的"可持续漂浮城市"解析——以BIG事务所"Oceanix City"方案为例

    樊东奇刘长安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城市正面临着土地短缺、住房紧张、能源枯竭以及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探索陆地之外的生存空间,进而缓解多种城市问题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景.近年来,联合国人居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漂浮城市概念,并由BIG事务所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弹性化和可持续的漂浮城市原型——Oceanix City.该城市通过引入城市农业,配置能量、水分、养分等循环系统实现最大限度自给自足,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从漂浮建筑、漂浮社区到漂浮城市的发展历程,并以"Oceanix City"方案为案例分析对象,从物质循环视角入手解析方案的规划设计与建造、循环系统的运作等方面,总结得出拓展海上空间、引入城市农业并构建物质循环系统是应对上述城市问题的有效方式,以期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漂浮城市"OceanixCity"方案物质循环可持续发展城市农业

    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的校园空间研究——以四川大学华西、望江和江安校区为例

    单舒勤韩腾飞马涛李绪刚...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师生普遍存在注意力疲劳现象,对校园空间进行特征认知及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已成为校园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四川大学为例,剖析注意力恢复理论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的特征,构建大学校园空间注意力恢复性评价体系,分析了其36个校园空间节点的注意力恢复性特征并划定出5个等级.结果表明,该校华西校区注意力恢复性优于望江、江安校区,且各空间节点在空间景观和空间边界维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注意力恢复性空间具有慢行系统完善、可视度高、自然与人工要素合理配置等特征,低注意力恢复性空间具有可达性低、景观同质化及活动类型单一等特征.从空间距离、空间景观、空间边界、空间感知4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大学校园规划提供依据.

    注意力恢复理论恢复环境大学校园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