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何祖华

月刊

2095-1108

zstx@sibs.ac.cn

021-54922836

200031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

植物生理学报/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特色是栏目众多,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1998和1999年该刊的总被引次数为891和1132,分别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第10名和第16名证书;被列为生物科学类、植物学类、农作物类和园艺学类的核心期刊。1998、1999两年发表的论文被SCI CDE引用36次,收录我刊的国内外检索系统达19个之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SWEET家族糖转运蛋白及其上游调控因子

    王洁吴叶蝶杨亚军王新超...
    597-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糖转运蛋白,通过调控蔗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糖类物质的跨膜运输,介导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中糖类物质的转运、积累和贮存,以参与植物各组织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响应等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植物中SWEET蛋白功能的明晰,其上游调控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参与的调控网络也被逐步解析.本文总结了植物中SWEET蛋白的主要功能和近几年来其上游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并对SWEET基因家族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揭示SWEET糖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其参与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参考.

    糖转运蛋白转录因子上游调控机制SWEET基因

    高等植物转化酶及其抑制蛋白研究进展

    邓雯婷曹金昱秦巧平范敏...
    606-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化酶在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植物蔗糖代谢平衡、信号转导、气孔运动、干旱抗性和防御反应等.由于转化酶抑制蛋白能在翻译后水平调控转化酶的活性,因此转化酶及其抑制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两者互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转化酶及其抑制蛋白的分类与结构、生物学功能进行总结分析.

    转化酶转化酶抑制蛋白高等植物

    种子耐低温萌发生理特性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雷蕾周熙荣王伟荣朱吉风...
    617-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显著抑制种子萌发,降低幼苗质量,最终造成产量严重损失.种子在低温胁迫下发生一系列生理及代谢的变化,包括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类黄酮)、渗透调节物质、植物内源激素等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种子低温萌发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研究者已在多个作物中鉴定到种子低温萌发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但种子低温萌发关键响应基因及表达调控机理解析方面的研究仍相当匮乏.本文综述了 目前在种子耐低温萌发生理特性、QTL/基因定位及基因克隆、分子响应机制等方面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种子耐低温萌发抗性机制及耐低温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低温萌发生理抗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子机制

    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铜陵白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马绍鋆俞飞飞葛治欢贾利...
    635-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铜陵白姜'(Zingiber officinale'Tongling White Ginger')为试验材料,采用稀释5 000倍液的0.02%二氢卟吩铁(iron chlorine e6,ICe6)可溶粉剂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铜陵白姜'叶面进行喷施,探讨其对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二氢卟吩铁在生姜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T2处理(三股杈期和第2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有利于姜辣素含量增加,比对照(喷施清水,CK)增加74.33%;T1处理(三股杈期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和T3处理(三股杈期、第2次小培土和第3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的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CK,T2处理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T1处理和T3处理;3个处理与CK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T2处理和T3处理对'铜陵白姜'增产作用显著,比CK分别增产22.99%和23.38%.综合考量,T2处理对提高'铜陵白姜'产量、提升品质效果较好,对种植户的增产增效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二氢卟吩铁'铜陵白姜'姜辣素品质

    油桐CAMTA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王占军李敏慧何咏欣张萌...
    64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油桐CAMT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析其在冷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油桐CAMTA基因家族有5个不均匀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的成员,进一步分析它们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保守结构域以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VfCAMTA1~VfCAMTA5在结构上呈现相对保守的特征.VfCAMT4s在根部的表达水平高于茎和叶,在根部VfCAMTA5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在雌雄花以及两性花中VfCAMTA2均有表达;在种子发育的早期阶段VfCAMTAs呈现出表达调控的特征,推测该基因家族可能与花芽分化过程相关.蛋白质互作分析结果推断油桐CAMTA3参与调控低温胁迫的过程.该研究揭示了油桐C4MTA基因家族理化特征及表达模式,是阐明基因功能的重要依据.

    油桐CAMTA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

    不同光质对皂荚幼苗生长及皂荚刺相关生理指标影响

    李凤孙娅楠刘富华赵杨...
    653-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培育皂荚壮苗和皂荚刺发育的适宜光源,本研究对实生皂荚幼苗进行不同光质,即红光、蓝光、混合光(7红∶3蓝)和白光(对照)处理,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皂荚幼苗和皂荚刺的生长和生理指标,选择出利于皂荚刺生长的光环境.结果表明,红光和混合光促进皂荚幼苗地径和皂荚刺形态生长,以及皂荚刺干物质产量、可溶性糖和叶片淀粉含量的积累;而蓝光和混合光则促进皂荚幼苗的高生长,且蓝光有利于皂荚幼苗可溶性糖、淀粉以及皂荚刺黄酮和总酚含量的累积;皂荚幼苗的长刺茎段和无刺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蓝光处理下均显著高于白光处理,分别增高了 19.53%和20.86%,皂荚幼苗长刺茎段和无刺茎段的淀粉含量在蓝光和混合光处理下均显著高于白光处理,分别增高51.17%和37.56%、54.84%和34.29%,说明光质处理下皂荚幼苗长刺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无刺茎段,而淀粉含量则相反.综上所述,红光和混合光促进皂荚刺形态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蓝光则提高了黄酮和总酚的含量,红光、蓝光和混合光均促进皂荚刺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混合光处理的皂荚刺综合评分最好.该研究结果为今后皂荚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皂荚刺光质生长糖类物质次生代谢物

    白粉病菌侵染南瓜苗期叶片过程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郭卫丽卞世杰叶佳净赵锦鹏...
    663-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与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互作的结构响应机制,对高抗白粉病南瓜自交系03112-2幼苗期叶片接种白粉病菌,观察南瓜叶片与白粉菌互作引起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白粉病菌孢子出芽形成菌丝时,胞质外流,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吸器,获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吸器存在于寄主细胞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由白粉病菌附着胞产生的侵入钉穿透细胞壁形成.寄主通过细胞壁加厚、T型与半球型乳突形成、内含物与液泡增加等结构反应抵御病原菌入侵.白粉病菌侵染造成栅栏组织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肿胀变形,淀粉粒积累严重,基本结构遭受破坏,部分表皮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综上所述,在接种白粉病菌后,病菌通过吸器获取营养物质,寄主通过形成乳突、加厚细胞壁等反应抵御病原菌入侵,叶肉细胞出现叶绿体肿胀,质壁分离等变化.

    南瓜白粉菌吸器形成乳突超微结构

    产毒和非产毒拟柱孢藻的磷吸收转运通路基因比较及对低磷的响应表达特征分析

    赖淑燕陈志江刘威陈子寒...
    673-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完整的磷吸收转运通路基因(Pho调节子)是蓝藻适应环境磷波动的分子基础,目前对这些基因在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中的响应表达特征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在拟柱孢藻非产毒株N8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产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藻株QDH7中Pho调节子基因的组成,并比较两藻株在高磷和低磷下的生长、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8个Pho调节子基因的时序表达.结果表明,QDH7和N8的Pho调节子基因均很完整,主要在排列和少数基因的拷贝数上存在差异.低磷下两藻株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ALP活性在第14~18天显著升高,而产毒和非产毒藻株在相同磷浓度下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基因的时序表达分析表明,低磷下两藻株的双组份系统基因phoB和phoR在第4~6天和第14~16天有显著的表达升高,而2个高亲和力无机磷结合蛋白基因中仅pstS1的表达显著升高,2个ALP基因中phoA1的表达与酶活性的增加基本同步,表明pstS1和phoA1基因在对低磷的响应中起主要作用;低亲和力无机磷转运系统pit在低磷处理第16~18天的表达上调可能是QDH7和N8极度缺磷状态的指示.我们发现低磷下产毒株QDH7有6个基因的最高相对表达量高于非产毒株N8,这种差异在磷不足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共存于自然水体中的2种基因型藻株对磷的竞争和相对优势的形成.

    拟柱孢藻产毒和非产毒株磷吸收转运通路基因碱性磷酸酶基因表达

    乌头母根生物碱含量差异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胡漪文书剑琴高静罗敏...
    685-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转录组水平上不同种源乌头中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选用来自四川北川(BM)、四川青川(QM)及陕西南郑(NM)的乌头母根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128 015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726 bp,GC%大于44.61%.分别有52 496(41.01%)、41 296(32.26%)、43 561(34.03%)、34 145(26.67%)个unigene在Nr、Swiss-Prot、KEGG和KOG数据库中得到注释.BM-vs-NM、BM-vs-QM、NM-vs-QM三个比较组中分别筛选得到1 540、1 289、1 828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通路中.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不同种源乌头母根中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植物MAPK信号通路、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中.本研究初步筛选了编码13个关键酶的候选基因和17个转录因子,推测其与乌头二萜类生物碱含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乌头的良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乌头生物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大麦干旱胁迫多转录组整合分析及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黄涛熊辉岩段瑞君
    697-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会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死亡.作为一种重要的麦类作物,大麦具有比水稻和小麦等谷物更好的抗旱性,被认为是分析作物抗旱性的重要模型系统,本研究整合SRA数据库的6个干旱胁迫RNA-Seq数据集包含的138份各大麦品种样品作为分析数据,对各大麦品种的旱胁迫样本(主要为叶片和根系组织)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差异基因14 709个,利用DESeq2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富集分析,获得大麦响应旱胁迫的大样本转录表达谱.利用WGCNA整合基因表达数据构建大麦响应旱胁迫的基因共表达网络,从21个模块中筛选出与大麦旱胁迫响应显著相关的tan、greenyellow模块和midnightblue模块,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分别筛选出响应旱胁迫的核心基因为36、59和23个.对各模块排名前十的核心基因进行拟南芥同源基因查找,发现如HORVU.MOREX.r3.6HG0631820(NAC)、HORVUMOREXr3.7HG0695480(WRKY)等在其他物种旱胁迫研究中被证明起重要作用的核心基因,表明这些核心基因可能是大麦响应旱胁迫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大麦旱胁迫共表达网络可为大麦耐旱性改良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候选基因资源.

    大麦RNA-seq旱胁迫WGCNA基因共表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