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陈洛朱稳李雯慧赵均良...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发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最古老和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突变性强、传播快和分布广等特点.发掘和鉴定新抗原,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已有49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其中42个抗性基因已被定位,包括28个显性基因和14个隐性基因,17个抗性基因已被成功克隆.这些抗性基因的表达与否、或与病原菌表达蛋白的互作是产生抗性的关键.本文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和育种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分子育种

    我国主要植物油料油脂供需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赵艳飞王继永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国内油料生产能力增长缓慢,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我国油料油脂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当前,油料油脂高度依靠进口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加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决策部署.本文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油料油脂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料油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提升油脂油料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为我国油料油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借鉴.

    "十三五"油料油脂供需问题对策

    不同谷子品种喷施咪唑啉酮除草剂后的转录组分析

    宋慧王涛邢璐刘俊芳...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咪唑啉酮类除草剂能有效防治谷子田的单、双子叶杂草,为探究谷子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于抗性品种(R)和敏感品种(S)出苗后15d均匀地喷洒甲咪唑烟酸,通过高通量RNA-Seq测序分析抗性和敏感谷子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代谢途径.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除草剂处理后,与光合作用和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均被下调,特别是在敏感品种中下调更为显著.同样,敏感品种在除草剂处理后,与脂肪酸延伸相关基因表达也显著下调.5个随机选择基因的实时定量PCR(qRT-PCR)的结果与深度测序的结果一致.上述相关基因可能在谷子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咪唑啉酮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谷子

    油茶基因组SSR位点挖掘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代涵申铁石桃雄黎瑞源...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BI数据库中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全基因组序列挖掘SSR位点,并基于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筛选多态性较高的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以油茶全基因组序列数据为基础,检测1 661 881个SSR位点,总长为2 889 508 820bp,发生频率为63.22%.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最多(61.72%),其次为二核苷酸(28.59%)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6.90%).分析重复序列位点发现,油茶SSR中包含337种类型重复基序,主要以A/C为主要重复单元,优势基序依次为A/T(60.46%)、AG/TC(13.88%)、AT/TA(12.09%)、AC/TG(2.86%)、AAT/TTA(2.54%).在每条染色体上挑选10对引物进行引物合成(共150对),并检测其多态性.结果得出129对引物能扩增出目标条带,其中25对引物能在材料间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利用油茶全基因组序列可实现SSR标记的大规模开发,并可鉴定出适用于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研究的SSR引物.

    油茶基因组SSR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转录组测序分析干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卿晨刘正学李彦杰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干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以玉米品种鄂玉16为材料,分别设置空白对照(CK)、添加解磷菌(P)、添加丛枝菌根真菌(A)和复合微生物菌肥(解磷菌+丛枝菌根真菌)(AP)4个处理,控水土培作干旱胁迫处理,取玉米叶片作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即第5、10和15天),丙二醛(MDA)最高为CK处理,最低为AP处理;AP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整个胁迫期间,AP处理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CK.与CK相比,转录组测序分析检测到AP处理的玉米苗叶片中有3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204个,下调表达116个;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占比分别为34.33%、43.12%和22.55%.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植物—病原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其他类型O-聚糖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

    玉米幼苗干旱胁迫复合微生物菌肥转录组

    不同生态环境和日温差对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孙辉赵昌平岳洁茹白秀成...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为了研究日温差(以下简称温差)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提升不育系安全制种和高效繁种,以5份不育系(BS102、BS107、BS135、BS185和BS278)和常规品种京411为材料,利用多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结合人工气候箱光温调控试验,研究不育系的安全制种繁种播期,以及在不同温差条件下,比较不育系育性及农艺性状差异,分析温差与结实率及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北京顺义不育系繁种区,不育系BS185的安全繁种播期为10月10-20日,不育系BS135为10月15-20日,不育系BS102、BS107和BS278为10月20日.在河南邓州不育系制种区,5个不育系在10月5-25日播种时高度不育,均能够安全制种,其中BS102和BS107安全制种播期可达到10月30日.不育系在12 h 12 ℃(制种区光温条件)不同温差条件下,BS102和BS135受温差影响较小,制种安全性较好;BS107和BS185在温差10和15 ℃均可以安全制种,BS278在温差5、10和15 ℃可安全制种;温差与不育系结实率呈负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正相关.不育系在14h 16 ℃(繁种区光温条件)不同温差条件下,BS102和BS278受温差影响较小,BS107、BS135和BS185受温差影响较大,在温差10和15 ℃可以有效繁种:温差与不育系结实率呈正相关,与多数不育系株高呈正相关.说明提升温差更利于不育系的安全制种和高效繁种.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温差育性转换

    马铃薯品种在冬闲稻田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李璐杨丹王素华万国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筛选出适宜冬闲稻田种植的优良品种,采用双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6个品种连续3年(2018-2021年)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参试品种各性状年份效应和基因型效应极显著,年份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但株高的基因型效应大于年份效应.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单薯重、单株薯重、大中薯率和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数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薯重、大中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鲜食型马铃薯品种在冬闲稻田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宜栽培推广的优质品种2份.

    马铃薯冬闲田主成分分析适应性评价模型

    基于苞叶表型性状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马红珍许海涛王月冯晓曦...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鉴定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探明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以42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基于8个苞叶表型性状,通过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研究了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结果表明,42份玉米自交系苞叶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3.23%~26.15%,变异系数平均17.03%,苞叶干重和最长苞叶宽变异丰富,苞叶松紧度变异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53~1.99,其中苞叶干重最高,苞叶层数最低,H'越高变异系数越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自交系苞叶表型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苞叶干重与苞叶层数、长度、宽度、厚度呈正相关,苞叶层数与苞叶长度、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21%,以前3个主成分得分值为指标进行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42份玉米骨干自交系在特定因子性状上的差异.欧式距离聚类分析发现,42份玉米自交系可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0.64.

    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苞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

    吉林省73份审定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成哲李淑芳李鹤南于维...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吉林省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水平,通过变异系数(CV)、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近年审定的73份水稻品种的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近年来审定的水稻品种植株生长习性以半直立为主,倒二叶及剑叶姿态多为直立到半直立,穗抽出良好、姿态轻度下弯,二次枝梗类型少;谷粒阔卵形、颖壳浅黄色,糙米椭圆形;大多数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为穗瘟感病、苗瘟中感、叶瘟中抗,纹枯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糙米率的CV最小,垩白度的最大;株高的H'最大,糙米长宽比的最小,不同性状的CV和H'表现并不一致.23个数量性状中74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穗长、谷粒长与多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及千粒重之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互为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73份水稻品种被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代表高秆大穗、偏长粒型的品种;类群Ⅱ代表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稳产性好的品种;类群Ⅲ代表产量高但稻米外观品质一般的品种;类群Ⅳ占比50.7%,代表产量一般、穗小但稻米外观品质好的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170%,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均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33.870%.

    水稻审定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9-2021年普通豇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分析

    胡晴园公丹潘晓威王素华...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品种的联合鉴定可以有效评估其高产、稳产及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对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9-2021年10个普通豇豆新品种(系)在14个试验点的联合鉴定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普通豇豆的表型差异明显,其中以主茎分枝数、单株英数和产量的变异较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大于20%),株高、生育天数和百粒重的变异一般(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10%~20%),单荚粒数变异不明显(平均变异系数为9.93%).最终分别筛选出4个适合北方春播区、4个适合北方夏播区及2个适合南方区种植的豇豆新品种(系).

    普通豇豆新品种(系)表型变异产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