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卢文石

月刊

1002-2163

029-85308484

710062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地理教学专业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唐婉荣蔡珍树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以高中学生学情为出发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高中校本课程,并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三方面对校本课程实践状况进行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基于TBL教学模式的高中天文教学应用研究——以"观测星空"为例

    陈建升张胜前石利丽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了 TBL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在高中"天文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梳理了 TBL教学模式的主要构建流程,并呈现其在高中"天文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观测星空"为例,设计了基于TBL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和评价量表,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相关参考.

    高中天文教学TBL教学模式星空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育教学实探——以"水循环"为例

    刘峰褚慧敏
    49-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实践力是重要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尝试利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引入校园积水这一真实情境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其地理实践力.

    项目化学习地理实践力水循环

    指向深度学习的主题式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以"南京汤山为什么能发现古猿人化石"学习单元为例

    唐婉容贾铁蒋小润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主题式学习单元的教学是实施高中地理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文章以"南京汤山为什么能发现古猿人化石"学习单元为例,从设定引领性学习主题、制订素养导向学习目标、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与活动、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进行反思性教学改进五个环节,探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科育人目标,使学习真正发生、教学真正改变的学习过程.

    主题式学习单元教学设计喀斯特地貌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

    陈畇舟许瑛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最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文章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教学案例,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教学模式学习情境智能辅助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一境到底"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

    田苗黄榕青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境到底"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章探讨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一境到底"教学模式,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将"福州茉莉花茶何去何从"作为情境主题,以"回望福茶之盛—立足福茶之困—共谋福茶之振"为情境线,呈现了在"一境到底"模式下如何具体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境到底高阶思维教学设计

    草毡层下的"根系冰凌"

    白志刚史书芳
    64页

    "三种未来"理论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耿旭洁华红莲王苡锟张琴...
    65-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阶段,对于"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课程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开展进一步讨论,以寻求这两种课程观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正确引导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以麦克·扬的"三种未来"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未来一""未来二""未来三"课程观下的教学设计,寻求地理课程深化改革的新方向.

    三种未来农业区位因素高中地理教学地理课程改革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关键能力评价指标建构

    符馨怡姜海宁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明确地理关键能力的内涵及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指导.文章结合SOLO分类理论建构了地理关键能力评价体系,明确了不同地理关键能力的表现水平.评价指标经过咨询检验与修订,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能客观、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地理关键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地理关键能力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核心素养

    "西氢东送"试题设计

    陈星任幸鑫
    75-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