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dayuwenluntan@163.com

027-85666211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典范之美:《纪念白求恩》的写作特点

    仇凤芹刘培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白求恩》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全文结构严谨、语言鲜明、技法高超、影响深远,解读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典范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和思想之美.

    《纪念白求恩》写作特点典范之美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也谈孔子"与点"的原因

    王军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赞许曾皙的"春风沂水"之志,个中原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课堂教学时,以本为本,缘本溯因,解读孔子"与点"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曾皙"春风沂水"的洒脱的人生理想,诗意的描述,甚合孔子的心意;二是曾皙注重个人修养,其君子之风,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三是曾皙所描绘的"理想王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对太平盛世景象的真实呈现.

    以本为本侍坐"与点"

    缠绵而理性的爱——《与妻书》文本解读

    郑帆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妻书》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信中描写儿女情长,婉转缠绵;写家国大义,正气凛然.我们大多比较熟悉作为丈夫和英雄的林觉民,却忽略了他的才子身份.事实上,林觉民在信中叙爱有序、传情有法、大爱有格,在结构和章法上于无意中颇见匠心,于缠绵情意之外更见理性.本文对该文的艺术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林觉民《与妻书》文本解读结构艺术

    "一字千金"与"一字千里"相去甚远——《说"木叶"》文末一字的更改及文本思辨性阅读

    蔡开盛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教材编者把旧教材中林庚先生《说"木叶"》文末的"一字千里"改为了"一字千金",从成语典故的角度来看,这是犯了不看对象、张冠李戴的错误.从文本的语境和写作手法来看,用"一字千金"既不适合搭配对象,也不能使之与上一句的"相去无几"构成对比手法.相反,旧教材中原文的"一字千里"虽说不是成语,却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旨在区分"木"与"树"等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很大的意思.辨析"一字千金"与"一字千里"的用法也是完成一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

    《说"木叶"》"一字千金""一字千里"思辨性阅读

    指向深度学习的文学经典解读与文学写作互动

    欧阳荣华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教材文本的深度学习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学经典文本的深度学习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从单篇精读、两篇联读、多篇群读的文学经典文本阅读课型及鉴赏札记、文学短评、文学随笔等课程规定的文学性文体写作,即文学经典文本读写互动两个维度,对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讨.

    深度学习文学经典文本解读文学写作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胡丹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虽然已经成为教学热点,但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只是浅尝辄止.本文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从课程规划、方法培养、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概括,试图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课程规划方法策略课程评价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名著导读教学实践

    游贺
    63-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版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该做出合理的改变.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接受了岁月的打磨,传播着优秀的精神品质,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名著导读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名著导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以此来落实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名著导读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正本清源教文言——以《吉州学记》初、定稿比较阅读为例

    朱彦彬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前后"两张皮"的问题,以《吉州学记》的初稿、定稿为范本,分别从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文本逻辑、历史语境逻辑等三个方面入手,依托"学源性问题",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从而引领学生基于文本的情理、思维逻辑辩证地看待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思想及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源性问题"教学逻辑《吉州学记》

    古典诗词情感逻辑的赏析策略

    李文英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衍生出许多创新方法.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以情感逻辑赏析策略为研究载体,从生活、语言、表达、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提供了一些探究策略,意在让基础学段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能够真正承载起人文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的使命.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情感逻辑

    群文阅读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建构策略

    孟庆喜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群文阅读是所有教学形式中,最能涵纳民俗文化的一种.本文基于课题研究,对群文阅读和民俗文化这两个主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融合与建构进行探讨,试图从民俗文化本体蕴含的价值入手,从课外、课内等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使高中语文课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民俗文化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