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大概念的文本深度阅读教学探索——以《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为例

    张春艳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概念的文本深度阅读教学,要明确大概念,设置小课题,将抽象性概念转化为事实性知识;搭建层级任务,深入文本底层,以大概念、主问题提挈散乱的文句,聚合零碎的问题;创设深度对话,强调学生自我主体性的确认,以及意义的建构与生成.在此过程中重视多样性的评价,重视阅读能力的迁移.

    大概念深度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深度对话意义建构

    过程性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李忆冰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写作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讲授而轻体验、轻过程性指导等问题,过程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有效纠偏,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任务"学写游记"为例,运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单跟进指导的方式,探讨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法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避免写作指导的随意无序,促进学生内化写作知识,构建思维图式,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写作教学过程指导任务情境

    从新编历史剧《李清照》看戏曲艺术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陈佳宁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编历史剧《李清照》共采用李清照的14首诗词,这些诗词均衡分布在每一幕中,在推进叙事、抒发情感、塑造人物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戏曲艺术的演绎为学习诗词提供了 一种新的途径,学生通过观剧,不仅能够直观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深入体察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剧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除此之外,将戏曲引入课堂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同样意义深远.

    《李清照》古诗词戏曲艺术融合教学

    梳理与整合——《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之共性分析

    崔玉东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和整合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促进其个体语言经验形成的有效途径.《故乡》与《我的叔叔于勒》两篇小说都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叙事时采用了插叙、延宕、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技巧,且都借助次要人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教师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点,对具有共同特点的两篇小说进行梳理整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异化对比叙事技巧次要人物

    情到浓时反惆怅——鲁迅小说中"哭"的运用技巧例析

    张元涛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小说中有许多关于人物"哭"的描写,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生动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聚焦小说中的"哭",挖掘其隐含的社会环境,捕捉人与社会的关系;抓住人物的心理,揭示小说背后的情感内涵;结合人物性格刻画,分析其性格特征;关注人物经历,感受其悲惨遭遇.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理解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鲁迅小说"哭"的描写运用技巧

    古诗词炼字艺术及教学探究——以统编教材中的唐诗选篇为例

    张钰杰雷炜璇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唐诗选篇涉及的用字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出选篇中侧重自然景物的用字特点,蕴藏着人与自然的诗歌主题;并与《全唐诗》字频表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似的用字倾向.基于选篇中的字种、字频分析,教师可以从字本位的角度切入,以"义—象—意—境"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意蕴.

    唐诗字频字种字本位

    双翼之下的三重人生——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解读

    刘璐婷王超
    54-5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歌中,频频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主要分为三类:《归园田居(其一)》中困守樊笼的"羁鸟",《归去来兮辞》中仕途失意的"倦鸟",以及《饮酒(其五)》中渴望自由的"飞鸟".陶诗中意味深长的三种"鸟"意象,可以展现陶渊明由"仕"到"隐"的三重情感变化,体现诗人的思想情趣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诗歌"鸟"意象人生追求

    《登高》中的"风急"之妙

    张译心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其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人评《登高》神采全在"风"字,教师教学可聚焦"风急"之妙,从"风急"的缘由及内涵两大方面入手,结合自然地理与杜甫生平经历进行多方位解读,品析诗人复杂的情感,挖掘《登高》一诗的深刻内涵.

    杜甫《登高》意象"风急"

    让作业成为"作品"——谈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作品"意识

    张如意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创意表达及思维发展,教师可设置鉴赏类作业,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多角度鉴赏,促使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思考;设计写作类作业,激发学生多维想象,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完成独创作品;鼓励学生完成微课题研究类作业,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打通课内知识与课外研究间的壁垒,整合学习资源,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作品化微课题

    选准比较点 营造真情境——比较阅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王志坤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古诗词文体特点,可选取古诗词主题、表现形式、意象、作品风格、读者接受等五个比较点,结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分析中,探究比较阅读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诗歌教学比较阅读比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