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负面在线交互信息对异质性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王雪娇王晓峰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调节定向理论,应用情境实验法,从人格特质角度探讨负面在线评论与商家回复之间的交互信息对异质性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经济性负评会显著降低预防定向型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功能服务性负评会显著降低促进定向型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感知风险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针对经济性负评,商家采取承认服务失败策略时,预防定向型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更高,针对功能服务性负评,商家采取消除服务失败策略时,促进定向型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更高.

    负面在线交互信息商家回复调节定向旅游消费者购买意愿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闭环管理

    高明施邓玮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闭环形成,建立"城市矿产"产业链闭环多主体利益协同超网络模型,设定经济参数,分析参与主体行为及均衡条件,探究系统均衡实现条件,运用算例仿真,研究关键因素变化对闭环系统影响.研究发现:①回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增加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收益,通过资源增加比例的对比,进一步发现其还能提升生产企业购买"城市矿产"资源的意愿;②消费端产品回收率的提升不一定能促进收益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技术能力等制约因素的阻碍;③政府采取补贴政策时应优先考虑回收企业主体;④要慎重考虑"城市矿产"资源数量规制措施的选择,把握好规制的度.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闭环超网络模型

    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张德玉刘兆德于兰军余静...
    18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②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③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④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空间演变特征空间格局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学峰丁翔宇董会忠盛科荣...
    194-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②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③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④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绿色发展效率Super-SBM模型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黄河流域

    中部地区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与协调性研究

    孔祥梅陆林任以胜蒋伟峰...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与协调性对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立足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通过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探究中部地区2000-2020年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与协调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由34 248.72增至36 469.43万人,人口密度逐渐上升,逐渐形成覆盖河南大部及安徽中北部的主核心,以及以太原、长沙、武汉、南昌四个省会城市为次级核心的"一主四次"的五核心分布格局;②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6 050.00增至26 371.48亿元,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降低,其空间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南高北低;③中部地区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协调程度有待提高,其南、北部主要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平超前于人口需求型不协调,中部则主要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平滞后于人口需求型不协调,协调型城市数量较少,但空间协调范围逐渐增大.

    高质量发展人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协调性中部地区

    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综合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代兰海宋娟刘焕波宋永永...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屏障建设是推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屏障建设成效与问题及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在构建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5-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提升策略.结果表明:①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呈小幅上升态势,生态屏障建设处于发展提升阶段,流域生态安全多处于一般和较差状态;②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自西往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升.基于上述研究,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生态屏障建设融人流域建设全过程,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统筹推进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转型提升.

    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安全社会—生态耦合视角河西内陆河流域

    中国枢纽城市航空通达性与经济带动效应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李国栋吕雪莹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空通达性是影响城市经济带动效应的关键因素,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测度中国39个枢纽城市2010-2019年航空通达性及经济带动效应基础上,就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枢纽城市航空通达性呈现"纵向整体改善,横向两极分化"格局,且国际枢纽城市通达性水平明显高于区域枢纽城市;②枢纽城市经济带动效应同样呈现"纵向稳步提升,横向两极分化"态势,国际枢纽城市经济带动效应显著优于区域枢纽城市;③枢纽城市航空通达性与经济带动效应耦合协调度呈现"纵向波动上升,横向梯次分布"格局;④"经济带动效应领先"型和"航空通达性领先"型是两者耦合失调的主要类型.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枢纽城市间航空运输市场联系强度、扩大腹地市场规模,协同推进航空通达性与经济带动效应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枢纽经济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枢纽城市航空通达性经济带动效应耦合协调度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研究——基于改进的PSR框架

    周霞王佳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②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③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城市群韧性评估指标体系

    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梁静波李倩倩
    240-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城市面板数据,从3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度量,在测算结果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以明晰其时空分异性,并探究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时间演变趋势上,黄河流域多数城市经济韧性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韧性最强且增速最快;②空间演变趋势上,高经济韧性和较高经济韧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省会及其周边地区,流域内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集聚趋势,且其集聚趋势有所增强;③在时空分异驱动因素上,居民风险抵抗能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市场规模等差异对黄河流域整体城市经济韧性时空分异驱动作用较大,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韧性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任意两个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单一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时空分异的解释力.

    城市经济韧性时空分异驱动因素黄河流域

    帽子效益: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目的地 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佳琳游茂林
    254-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中央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2010-2021年27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未能明显推动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该结果具有稳健性;②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滞后性,约在政策实施5年后表现出正向趋势;③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才能有效发挥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推动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因此,地方政府需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构建相应的治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效益,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共享以及要素与信息的自由流通.

    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经济发展双重差分法城镇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