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赵永强教授运用参芪真武汤治疗癌性腹水的临证体会

    王贝贝赵永强秦小慧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性腹腔积液为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亦是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赵永强教授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本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两方面,"癌毒内侵"为外因,"五脏阳虚"为内因,两者相互作用致脾肾阳虚,阳无以化水饮,最终导致阳虚水泛,与癌毒胶结积聚于腹腔,发为癌性腹水.该病病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难愈,病势日益深重.依据病情演变规律,赵永强教授指出"阳虚乃积之因,积乃阳虚之果",总结其病机为阳虚积聚,病位主要在脾、肾,涉及肺脏.脾肾阳虚是本,水湿内停、气血瘀滞是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在病机的基础上,赵永强教授提出该病的治则为"温阳消积","温阳扶正"以治其因;"消积祛邪"以治其果.治法为温阳化饮、行气活血.温运脾肾以治其本,利水、行气、活血以治其标.方药以参芪真武汤为主方加减用之,佐以行气活血消积之药,取扶正祛邪之功,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赵永强教授主张"调和"的治则,注意顾护正气,强调祛邪不可过急过度,需屡功屡补,以平为期,达到扶正与祛邪的平衡,体现了其治疗肿瘤"扶正、调和"的诊治思路.

    癌性腹水脾肾阳虚参芪真武汤名医经验

    清金化痰汤对痰热壅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朱烨芳陈雨燕罗斌张建生...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清金化痰汤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采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 例(男 47 例,女 3 例),平均年龄(72.78±8.98)岁.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清金化痰汤,疗程7 d,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情况.结果:①本研究100例患者粪便样本共检测出1 414个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据,其中两组共同含有921个OTU数据,治疗前后每组各自独有 264、229 个OTU数据;②在门水平上,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以巴氏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属等为主;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以放线菌门、蓝藻细菌属、埃普西隆杆菌等为主;③以属水平分类为例,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中阿克曼氏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瘤胃球菌属 2、梭状芽胞杆菌_vadinBB60_群组、毛螺菌科丰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厌氧孢子杆菌、巨球型菌属、副杆菌属、普雷沃菌属 7、锥体菌属丰度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金化痰汤可能通过提高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肠道的有益菌群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病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清金化痰汤16S测序肠道菌群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资生丸治疗脾虚型衰弱综合征的配伍思路及疗效观察

    胥青梅李金凤欧雪梅王小强...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玄府理论探讨资生丸治疗脾虚型衰弱综合征的配伍思路及临床疗效观察,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总共 72 例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 例.试验组接受口服资生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8 周并定期随访.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衰弱指数量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简明运动测试量表等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7.2%(35/36),对照组为 66.7%(24/36).与组内治疗前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衰弱指数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营养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简明运动测试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衰弱指数量表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型营养评估量表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方案具有更好的疗效.结论:资生丸可作为脾虚型衰弱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验方推荐.资生丸具有开通"脾玄府",闭阖"肾玄府",防止精气流失的特色配伍,加上辨证和病机用药,从而达到调和先、后天之本来治疗脾虚型衰弱综合征的目的.

    玄府理论脾虚证衰弱综合征资生丸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用药规律

    王晓琪张坤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已发表文献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研究现状并探讨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特点.方法:收集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医学生物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平台,维普数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 年 12 月 1 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EXCEL、IBM SPSS Statistics 22.0 及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进行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功效、频数、关联规则及网络可视化、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并总结.结果:共纳入 166 篇文献,收录 83 个有效处方,药物使用总频次 945 次,涉及中药 145 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 30 味(频次>10),使用频次前 5 位的分别是茯苓、黄芪、白术、泽泻、丹参;功效分析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辛温解表药、补阴药;对所有药物进行四气五味的分析,其中四气以寒、温、平、凉性药物居多,以寒性药物位居首位;五味多见甘、苦、辛、淡、酸,以甘味为首;归经按频次排列为肺经、肝经、肾经、脾经、胃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药物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显示,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黄芪-白术-茯苓-泽泻-丹参".聚类分析得到新组合包含 1 对药对及 7 组药物组合.结论: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临床上中医治疗肾性水肿时以利水除湿、温阳行气、活血散瘀为原则,研究所得出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能对肾性水肿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基础,辨证统一选用合适的中药处方才能有效提高肾性水肿的治疗效果.

    肾性水肿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智杰教授治疗失眠的组方规律

    黄丰成周芳李智杰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智杰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 2022 年 1 月-6 月就诊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医院名医堂门诊失眠病例 121 例,使用EXCEL软件建立门诊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 25.0 对 25 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21 首处方,使用药物 167味,使用频次>30 的中药(高频中药)有 25 味,高频中药用药频次排名前 10 的中药分别为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肉桂、黄连、法半夏、珍珠母、首乌藤、龙骨,药物四气分布以平(727次)、温(809次)、寒(751次)为主;五味分布以苦味药(1 251 次)为主;归经分布以心经(1 269 次)和肝经(1 263 次)为主;高频中药功效分布:以平肝潜阳最多,其次为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交通心肾.石菖蒲、黄连、郁金、肉桂为李师治疗失眠的核心用药,运动聚类分析得到四组关系密切的聚类方.结论:李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心肾不交为本,痰湿内盛、肝郁气滞为标,故临床上治疗多以交通心肾、疏肝解郁、化湿和中为治疗大法.

    数据挖掘失眠用药规律

    基于复杂网络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选穴规律

    马永庆李巧凤吴承玉徐征...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探析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核心穴位及相关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收集 2022 年 3 月前收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 PubMed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建立数据库,利用Gephi 0.9.2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并对示意图进行展示.结果:最终纳入117 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出228条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腧穴处方,共涉及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 1 733 次,其中,神门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百会穴、四神聪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腧穴归经主要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以五输穴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原穴、八脉交会穴.复杂网络k-core分析发现神门穴、百会穴、四神聪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神庭穴、印堂穴、太溪穴、申脉穴、水沟穴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核心腧穴.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所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颈部、下肢与上肢部,配穴以远近配穴、上下配穴为主,临证重视调气与调神,注重标本同治.

    中风后失眠针刺复杂网络分析腧穴配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穴规律

    龙微李莹梁芳园万碧江...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近 10 年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选穴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 2012 年 10 月-2022 年 10 月近 10 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五大数据库中以针刺为主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筛选出文献 197 篇.利用Excel 2018软件建立以腧穴为主的数据库,分别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高频腧穴聚类分析,探究腧穴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 197 篇文献,涉及腧穴 73 个,腧穴总频次为 994 次.其中,中极穴、关元穴、三阴交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为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使用频次前 5位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特定穴以募穴应用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 21 组常用腧穴配伍,其中"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组合支持度最高,将使用频次≥9的前 20 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 4 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多采用局部取穴方法,临床选穴可将关联分析核心处方与聚类分析处方有效结合、随症加减,本研究为临床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腧穴配伍提供参考依据.

    压力性尿失禁数据挖掘针刺选穴规律

    不同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杨晨晨邹伟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 2010 年-2022 年所发表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Stata 16.0 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 39 篇文献,包括患者 2 551 例,共涉及 9 种针刺方式,分别为常规针刺、耳针、头部督脉排刺、穴位埋线、头针、腕踝针、眼针、针刺联合穴位埋线、针刺联合耳针.网状Meta 分析疗效排序结果显示:①睡眠改善有效率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累计概率排序为针刺联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头部督脉排刺>腕踝针>头针>耳针>穴位埋线>针刺>针刺联合耳针;②在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方面,SUCRA累计概率排序为针刺+穴位埋线>头部督脉排刺>眼针>针刺>头针.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整体少于对照组.结论:9 种针刺方式治疗中风后失眠方面,针刺联合穴位埋线能明显提高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但鉴于不同治疗措施间研究数量与方法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针刺SUCRA累计概率排序结果还有待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针刺网状Meta中风失眠

    基于心肺相关理论探讨嗅觉障碍

    刘逸萍王仁忠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嗅觉障碍是指部分或全部嗅觉功能下降、丧失或异常.临床表现为嗅觉减退、嗅觉丧失、幻嗅等.心肺相关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难经》时代,经过历代医家整理、研究,由邓铁涛教授总结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的子系统.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源,以气血为核心,以宗气为基础,阐释了心、肺两脏在位置、阴阳、五行、经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素问·五脏别论篇》中的"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最早指出了心、肺对鼻系疾病的影响.心肺间的相互作用,化气生血、形成宗气,上濡鼻窍,鼻司嗅觉,则嗅觉障碍的发病、论治与心、肺密切相关.而临床上,大多中医学者认为鼻失嗅者病在"肺",多单一治"肺";或有医家强调鼻与"心"的关系,着重于治"心",但这些治法都忽视了"心"与"肺"间的相关性.肺、心两脏在失嗅症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皆起着重要作用.在治疗中,可通过散肺邪、清心火、益心肺之法来治疗嗅觉障碍.文章结合案例,分析心肺相关理论的内涵,从心肺失和的角度探讨嗅觉障碍的发病与治疗,以期为临床拓展思路.

    心肺相关理论嗅觉障碍气血宗气

    在中医系统论视域下浅析《金匮要略》论治疾病的思路

    胡婷婷林敏鲁玉辉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系统论是交叉融汇现代科学与中医学的复合学科,其核心的系统论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方式.中医系统论的提出为实现中医现代化拓展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通过将中医系统论基本原理与经典中医学(以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为例)有机结合,通过中医思维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以进一步探讨在中医系统论视域下《金匮要略》论治疾病的思路,认为中医系统论中的几个基本原理如整体性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等,都可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原始思想,并在其视域下对《金匮要略》临床论治疾病的思路进行总结概括:以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为前提认识疾病,辨证时侧重于从功能上去认识和解释疾病,正确把握功能的变化;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到人体中各要素间存在的非特异性、复杂性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人体的有机性进行整体调治,掌握机体生命活动中各种有序性的变化,抓住根本以及时还原其有序性.依靠人体自身机制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防治中的自主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拓宽"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维度,为再认识经典中医学现代化研究之路奠定基础,也为推动现代中医系统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做出贡献.

    《金匮要略》中医系统论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