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融合概念和理论要义再认识

    杨须爱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描述与分析人类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聚合、自然同化现象及其过程,以及基于解决因自然因素、阶级压迫等条件造成的民族孤立发展、封闭保守、隔阂等问题而提出的概念.他们运用这个概念并围绕民族融合问题留下大量具有历史穿透力的论述,其中蕴含的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即民族融合理论,其要义主要有四点:一是强调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现象,反映了人的共同体演进的必然趋势;二是为各民族融合成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积极创造条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三是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各民族的闭关自守,也反对民族强迫同化;四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引领下实现民心相通是各民族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交融汇聚成理想的共同体与不断向国家民族归聚的关键.经典作家民族融合理论为后人认识民族交往现象与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立场、原则和思想方法,而非现成的答案.正确理解这一理论的要义,对当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融合概念理论要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安北江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观念和总体看法,在不同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影响下,其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历史观的评判主要围绕"社会"和"人"展开,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是人发展的场域,人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维是历史前进的总体逻辑.中华民族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史观,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高度去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现在与未来.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历史自信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共享共有的精神价值,包括情感价值和感性认知.中华民族大历史观的"大"不仅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体现在精神和格局上,其中蕴含着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中华民族大历史观就是要破除狭隘的种族主义中心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出发点正视历史遗留问题,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历史观中华民族大历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

    区域与区域化作为方法: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元概念

    黄志辉李雷雷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与"区域化"均是中国民族学用于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概念.区域本身具有分类尺度的意义,而区域化更能够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展现中华文明不断交融的特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多元区域不断合为中华一体的过程.各区域不断实现跨区域的连合、结合、融合,绵延吸收中华文明的特性,使得地方区域不断获得中华民族性,此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区域化".因此,"区域""区域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法论尺度.冀朝鼎、林耀华、费孝通、施坚雅等民族学、人类学经典作家的区域类型学理论均启发了这一观点.这些经典区域理论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基架出发,用理论演绎或者经验归纳的方式对中国区域类型和区域化过程展开了叙事,并汇聚为一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综合视野,共同呈现中国民族学的区域关怀.

    区域区域化中国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

    流动、嵌入与融入——塔里木河流域汉族棉农的田野调查

    罗意罗俊俊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后,大量中西部地区汉族农民进入塔里木河流域,以种植棉花为生业,成为南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推动者.汉族棉农是南疆乡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形成了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但在整体上已经嵌入了南疆乡村.在日常生活中,汉族棉农与维吾尔族农民互动广泛,形成了互利型经济关系,因涵化而共享一些地域性文化元素,发展出了互渗的社会连接机制.调查发现,一部分汉族棉农已落户安居,在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逐渐融入南疆乡村,可称为"渐融型".另一部分棉农保持着流动性,经济层面嵌入程度较深,其他层面嵌入尚不充分,可称为"待融型".汉族棉农嵌入南疆乡村表现出了"广泛且逐渐深入""各层面不同步""类型间不平衡"等特征.近期,南疆地区各民族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行业分布更加均衡以及经济社会环境持续改善,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加速发展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创造了条件.因此,要注重发挥流动人口在南疆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嵌入的分化、反复的动态过程,完善和创新发展生产、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为流动人口的嵌入创造条件,共同推进南疆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在此进程中持续拓展和深化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汉族棉农南疆乡村嵌入

    公民民族主义的内在困境:法国共和模式中的族群宗教问题

    张金岭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西方民族国家的典型代表,当代法国在应对其异常尖锐的族群与宗教问题时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充分暴露出它所奉行的"共和模式"的制度性缺陷,由此也使其成为观察西方各国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国家治理实践之挑战与机制性困顿的重要窗口.在法国共和主义传统下,不断神圣化的"公民民族"理念排斥"族裔民族"理念,否认其民族构成的多元族裔图景,使得包括穆斯林在内的诸多少数族裔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进而持续引发与族群相关的冲突;突破原有天主教秩序而形成的世俗主义及其价值观,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代日益多元的宗教实践所解构,导致出现世俗主义危机的同时,也进一步引发穆斯林同法国本土社会的冲突.在共和主义规训下的"公民民族"和世俗主义理念,与当代法国社会的多元现实明显存在冲突,这两大主导性理念对法国社会的形塑造成了多个层面的扭曲与矛盾,并集中投射于以穆斯林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群体,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法国族群与宗教问题演变的基调,并使其民族国家认同面临巨大挑战.法国共和模式应对族群与宗教问题的内在困境折射出西方民族国家体制在当代的制度性痼疾,如:存在严重的族裔不平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面临严峻的现代性困局等.

    民族共同体共和模式公民民族族裔政治世俗主义

    以伦理为团体: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

    周飞舟许方毅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蕴含着的理论尝试,是以"理性"构建具有伦理意味的团体组织.伦理本位中的理性,具有推己及人的能力,体现为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乡农学校作为乡村建设的载体,延续了乡约传统,使知识分子与民众结合,又吸纳地方的政治和道德领袖,建立了一种以礼俗为基础的伦理团体.乡村组织塑造了四种礼制身份,分别承担立法、行政、监督教训和推动设计的作用,既能围绕行动为团体尽义务,又能在互以对方为重的心态中维系伦理情谊.梁漱溟的乡村组织设计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梁漱溟伦理礼俗团体乡村建设

    优生学的迷思及其对早期中国人类学的影响——以潘光旦、吴定良和陶云逵为例

    田方萌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民族"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生物学意涵.以科学面目出现在西方的优生学知识体系,是这种意涵的知识表现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美国和德国分别形成了三个优生学研究中心,大致同期留学于三地的潘光旦、吴定良和陶云逵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这套知识体系的观点和视角.基于近年中西方出版的有关学术史文献,本文分析了优生学对于早期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影响,并探讨了这一西方思潮为何未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兴起.本文发现,潘光旦等三人批评优生学包含的种族主义观点,同时也接受了生物性的种族概念和较为平和的种族差异理论.优生学传入中国后未能在学术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只由于人事和政策上的原因,更在于重文化不重种族的中国传统排斥优生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本文还从优生学角度阐明了潘光旦人类学思想的学术源流,辨析了其中的种族主义成分,为建设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历史性的经验教训.

    优生学潘光旦吴定良陶云逵人类学史

    团结的生成:民族地区移民村落的互惠与共同体建构

    李元元方俊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易地搬迁形成的生态移民村落,元村在旧有乡土关系被特定安置方式割裂、村民被深度卷入市场经济体系且内部存在族群分野的背景下,快速形成了村落互惠惯习并呈现出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的面相.元村的民族志研究表明,"国家在场"的土地流转与搬迁安置激活了元村人关于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历史记忆,塑造了村民对于土地和当下生活的集体性认知;在一个受本地用工保护性政策与组织化葡萄种植劳动所形塑的劳动力市场中,工头/村民的市场分工、工头转包的招工方式、小组协作的劳动过程建构了元村人彼此依赖的交互性关系——村庄集体性观念与交互性关系构成了元村互惠交往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支撑和作用,共同"生产"了村落互惠及建立于互惠基础上的村落团结.元村村落团结的生成过程呈现了塑造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的隐性生活机制.这一机制由国家意志主导,却借由日常生活世界中具象化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行动自觉.发现、揭示和总结这一隐性生成机制,对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村落团结互惠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活机制

    跨海同根:清末戍台营勇墓葬的祖籍、番号与社会认同

    赵树冈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的湘、淮军最初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后因局势发展逐渐分驻全国,于同治、光绪年间大批入台,并在台留下多处墓葬遗址与遗迹,持续见证戍台将士因防务而葬身斯土.学界以往集中讨论清代军事制度的演变,战役与重要人物,但营伍的具体组成、营勇彼此的关系与凝聚基础,受限于史料难以深入探究.透过驻台营勇遗址不仅可以论证史料所载营伍驻地,墓碑上的营伍番号、祖籍、立碑人等讯息也呈现出部分营勇的社会关系以及番号对于凝聚营勇的象征意义.

    湘淮军番号墓葬遗址社会认同

    "我征徂西":由《诗经》及出土资料说周王朝的西土经营

    王坤鹏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诗经·小雅·小明》与近出铜器铭文对照,可知该诗记述了周王朝经营西土的历史信息.诗篇描述了一位被派往西土从事公干的中枢官员形象,其政务繁重,长期驻留边地,反映了王朝在西北地区设有官署并已建立稳定统治.由近出彭阳姚河塬等遗存内涵来看,周王朝势力在西周前期已达泾河、马莲河、清水河上游地区,今宁夏固原、甘肃庆阳等地是周王朝西北疆域所至.该区处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是游牧与农耕区的交界地带,战国时期的秦亦在该区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游牧族群.在这条界线以内,周王朝对泾水流域族邦进行了充分整合,控制着大部分适宜农耕的地区.除王廷官员外,西土之域还活跃着两类势力,一类是自先周时期已臣服于周的当地族邦,另一类是周克商后迁徙而来的殷遗民,他们共同塑造了周王朝西土的社会与政治形态.

    周王朝西土疆域《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