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迈向新有机团结:旅游发展驱动各民族"三交"

    孙九霞周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战略实践中,面临着经济文化交往不足、族际交流不充分、少数民族发展融入有限等困境.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望成为解决以上困境的有效路径,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本文借鉴有机团结理论,在旅游流动带来的空间互嵌基础上,从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维度分析旅游与各民族"三交"之间的融合性.研究发现,旅游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力量,是民族地区在原有社会结构、交往历史、文化传统等基础上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民族旅游目的地,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存,继而形成新的有机团结,共同影响着民族嵌入机制和民族团结格局.迈向新有机团结,意味着在旅游情境下实现个体—族群—多民族—国家的多元多层主体间循环互动,并依托旅游发展加强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多维整合,以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衡.本文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提供分析框架,旨在为各民族"三交"注入新内涵.

    有机团结旅游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互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特点和核心要义

    李建军郭远王文秋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性与基础性问题.通过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的形态考察,发现三大主要研究形态:模块论、互动论、意义论,三种形态之间既以中华文化站位、中华文化认同为基质,又以文化个性为表现品质.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彰显中华民族特质和精髓,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生活追求的复合的文化共同体.剖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语词,形成了三方面认识:"共有"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精神家园"的内容共创、成果共享、价值共建.在厘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在性、民族性、场域性、主体性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政治立场、历史认同、语言文字、价值取向、生活追求、情感依托说明其核心要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属性核心要义

    区域国别学的对象论:世界社会的视角

    高丙中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研究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交叉领域定位于具有国家学科分类管理体系内的一级学科地位的区域国别学,但是"区域国别学"从获致名分到学科建设取得被承认的实绩优先需要确立整合性的理论方法,而理论方法的整合性依赖于学科从业者迟早要达成共识的对象论.本文站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高度,提出把区域和国别都界定为社会范畴(不是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领域,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人际活动总体),由此解决"区域"与"国别"的字面张力;然后从区域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展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的主要构成,进而推导关于区域社会与世界社会的基本关系、以"社会"为对象的科学方法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约束下的学科目的,初步在逻辑上检验区域国别学的对象论与理论方法、目的论的一致性.

    区域国别学对象论区域社会世界社会新文科

    马来西亚本土人类学的兴起:从殖民主义、国家主义到区域主义

    龚浩群杨凡莹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西亚本土人类学的兴起是后殖民时期南方国家的本土知识界寻求文化自觉的代表性案例.英殖民时期的马来半岛研究服务于殖民官员建构统治合法性的需求,为马来族群、文化与历史确立了殖民分类体系.马来西亚独立后,人类学学科在族群冲突引发的紧急状况中顺应国家需求而得以建立,随后在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参与到国家发展项 目与公共教育中,确立了本土人类学作为"现代化之子"的学术品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人类学家积极寻求自身在世界知识生产格局中的主体性地位,阐释与发掘"马来世界"作为区域概念的独特价值,试图超越殖民知识塑造的、以民族国家单位为基础的"知识区块".马来西亚本土人类学不断寻求自我定位和自我超越的历程,为我们理解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马来西亚本土人类学知识生产殖民主义区域研究

    拉丁美洲本土现代化的兴起、特征与挑战

    张青仁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在摆脱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后,拉丁美洲的政治精英持续发起了效仿西方的现代化改革,并表现为19世纪的政治现代化、20世纪的经济现代化两个阶段.持续两百多年的现代化改革,并没有推动拉美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60年代后,依附理论揭开了西方对拉丁美洲支配的历史与现实,解构了以西方为核心的"现代化"的普适性与合法性.人类学研究继承了依附理论的批判主张,重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多元面向,并通过微观的民族志研究,确定了土著、农民等社会大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拉美社会杂糅文化之上的"文化现代化"的主张得以生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和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安第斯国家发起了以本土文化为依托、以大众为主体的本土现代化实践.拉丁美洲本土现代化面临平衡本土文明的弘扬与现代化的发展,文化现代化能否推动政治经济变革以及全球资本、统治精英的持续抵抗等诸多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应当增进中拉文明的交流互鉴,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与拉美本土现代化的内涵,推动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更新,为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夯实基础.

    拉丁美洲本土现代化共生共识积极社会

    文化公平与现代性:新奥尔良非裔文化影像争议的人类学透视

    李家驹曹何稚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晚期以来,特殊文化在进入公共领域的过程中普遍面临发展与公平的双重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张力:特殊文化群体在开放自身边界以获得更好发展条件的同时,也与现代规则发生着重构和冲突.在族群问题复杂、司法与市场体系发达的社会如美国,这种双重追求与张力呈现出复杂的面向.本文通过分析非裔文化影像争议在美国社会、政治与司法领域内的不同展开,透视在文化与现代性议题上,美国社会的争议解决机制、条件与限制.新奥尔良非裔文化影像的争议历程表明,在一个成员身份日益复杂,文化共同体边界不断面临重构的社会中,"法律""道德""合约""行政规制"都无法单独构成解决社会失范的最终出路,而是需要依凭不同主体间的协商共识来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包容性和激励性的社会规范.

    文化公平现代性非裔文化公共文化新奥尔良

    从自在、自觉到自强——中华民族发展三段论

    周大鸣张恩迅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逻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有效支撑.本文探讨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自觉到 自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凝聚动因,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孕育,在近代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拯救国家危亡中觉醒,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强化和升华.这是客观的历史规律,为正确认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自在自觉自强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成立始末及其对民族研究的贡献

    索文清郭丹丹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汇集了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一众学科大家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具实力及影响力的民族问题研究机构.1952-1958年六年时间中,研究部不但以文件形式将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四元学科结构予以确定,还协助组建了民族学研究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为民族学研究、发展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调查奠定了学科、制度基础.此外,研究部的科研人员还通过参加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了大量民族学、民族史方面的著作,培养了大批民族工作人才,为推动我国民族事业进步和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研究部民族研究贡献中央民族学院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基层治理中复合型社会关联的变化及其重塑

    高飞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仅象征着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战略性转变,也反映了脱贫攻坚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新期待.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公共利益的有效分配,而且涉及社会团结的再次塑造.现有研究虽然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面貌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在促进社会团结方面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考虑不足.本研究采用社会关联的视角深入分析了 Y镇危房改造期间村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间的互动,探讨了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社会关系为何没有同步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影响基层治理.研究表明,过于依赖上级资源输入和制度供给的乡村建设,相对忽视了基层治理能力的培育.这种不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驻村干部的模糊定位、村民的自利行为加剧以及贫困群体与界面群体政策不匹配.在迈向和美乡村的征程中,急需构建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复合型社会关联,以增强社区 自治和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乡村振兴的研究视野,而且为构建结合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治理格局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社会关联

    数字经济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张丽君罗先菊赵丽敏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凭借强大的技术赋能效应、市场化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共享效应,为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脱离传统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本文聚焦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对特色产业的影响机制:通过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不仅驱动传统特色产业技术革新,促进要素投入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创新,有效激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动力,而且还能够发挥东西部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向低碳、节能、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拓展特色产业市场空间,实现内外联动发展,提升各民族的就业率和劳动者素质技能,使其能够共享特色产业发展成果.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创新水平能力较弱、新型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的发挥.为此,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发力,以最大化发挥数字经济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赋能作用:一是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的经济支撑力;二是通过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培育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发挥的新动能;三是创新数字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提高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发挥的人才支撑效能;四是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跑出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发挥的高速度.

    数字经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作用机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