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遵义医科大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遵义医科大学

双月刊

2096-8159

2043579886@qq.com

0851-28643529

563099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新蒲校区)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遵义医学院学报》是经贵州省科技厅及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遵义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刊名《大连医学院学报》),现刊名《遵义医学院学报》,双月刊。主要栏目设有:专家述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调查报告、综述、学术动态、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膜联蛋白A1拟肽AC2-26调控ERK/NF-κB信号通路改善体外循环血清诱导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

    罗俊丽徐继洋杨航王娟...
    94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AC2-26对体外循环(CPB)血清诱导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16例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CPB停机后的无菌血液并分离血清,建立体外循环血清诱导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模型。提取健康SD大鼠原代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培养72 h后,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C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 Ⅱ)损伤组(M 组),AC2-26+AEC Ⅱ 损伤组(A 组),AEC Ⅱ 损伤+Boc2 组(B 组),AC2-26+AEC Ⅱ 损伤+Boc2 组(A+B 组)。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甲酰肽受体2(FPR2)和肺泡表明活性物质(SPC)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ERK、NF-κB表达情况。结果 应用AC2-26后,CPB血清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AC2-26明显抑制ERK及NF-κB蛋白的磷酸化(P<0。05),促进SPC的表达,改善细胞内板层小体结构及形态,这一现象可被甲酰肽受体抑制剂Boc2阻断。结论 AC2-26可以减轻CPB血清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PR2调节ER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膜联蛋白A1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体外循环肺损伤

    微小RNA-7缺乏对DSS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外周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代腾堃赵家敏梁易丹李欣...
    949-956,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小RNA-7(miR-7)对于采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MLNs)中免疫细胞比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实验中采用miR-7基因敲减(Knockdown,KD)转基因小鼠,利用DSS诱导建立UC模型,进而观察其脾脏和MLNs形态、重量、细胞总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MLNs中 CD19+B细胞、CD8+T细胞和CD4+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Gr-1+中性粒细胞、CD11b+细胞、NK1。1+T细胞、CD11c+树突状细胞、F4/80+巨噬细胞、γδ T细胞)的比例并计算细胞绝对数。结果 与野生型(WT)UC模型小鼠相比,miR-7KD的UC模型小鼠的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形态、体积明显增大,重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总数显著增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较WTUC模型小鼠组,miR-7KD UC模型小鼠组的脾窦扩张充血,脾小结减小;肠系膜淋巴结显示淋巴滤泡明显增大,髓质区和皮质区扩张。在miR-7基因敲除小鼠中,脾脏和MLNs中 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固有免疫细胞Gr-1+中性粒细胞、CD11b+细胞、CD11c+树突状细胞、F4/80+巨噬细胞和γδT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miR-7敲减显著改变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MLNs中病理组织学结构和免疫细胞的组成,这表明miR-7可能通过调节外周免疫细胞变化来介导UC的病理损伤进程,为深入研究UC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发现不仅强调miR-7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还为未来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潜在的理论基础。

    miR-7基因敲减溃疡性结肠炎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天麻素对急性神经炎症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及机制初探

    龚涛武郑雪石露朱宇航...
    957-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天麻素(GAS)干预急性神经炎症大鼠,观察GAS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即:空白组(Con组,n=10),LPS组(L组,n=20),LPS+GAS组(L+G组,n=20)。Con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组单次腹腔注射5 mg/kg脂多糖(LPS)建立急性神经炎症模型;L+G组在腹腔注射LPS后给予GAS灌胃,剂量为30 mg/kg。根据LPS作用时间和GAS灌胃频次的不同,L组和L+G组进一步分为7 d、14 d2个亚组(每组n=10)。所有大鼠分别进行如下实验:(1)建模前行5 d Morris水迷宫(MWM)的定位航行实验(PNT),建模后行MWM的空间探索实验(SPT);(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的表达;(3)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Tau、P-Tau(Ser202)和Aβ蛋白的表达。结果 (1)行为学影响建模前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P<0。05)。建模后,L7 d组、L14 d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有效区域穿越次数、原平台象限穿越次数百分比及滞留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L+G)7 d组原平台象限穿越次数百分比降低(P<0。05);给予GAS处理后,(L+G)14 d组平台穿越次数、有效区域穿越次数及滞留时间百分比较L14 d组增加(P<0。05)。(2)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与Con组比较,L7 d组、(L+G)7 d组、L14 d组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升高(P<0。05),(L+G)14 d组海马组织炎症因子IL-1β表达升高(P<0。05);与L14 d组比较,(L+G)14d组TNF-α、IL-1β表达减少(P<0。05)。(3)Tau、P-Tau(Ser202)和Aβ蛋白的表达与Con组比较,L7 d组海马内Tau、Aβ蛋白表达增加(P<0。05),L14 d组海马内Tau、P-Tau、Aβ蛋白表达增加(P<0。05);GAS干预后,(L+G)14 d组海马内P-Tau、Tau、Aβ蛋白表达较L14 d组下降(P<0。05)。结论 GAS可改善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及减少Aβ蛋白沉积有关。

    天麻素急性神经炎症认知功能记忆

    白及多糖对生殖氧化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陈娜娜刘怡张迪马茂蓉...
    964-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白及多糖对生殖损伤模型小鼠生殖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生精胶囊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白及多糖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奥硝唑(ornidazole,ORN)500 mg/kg灌胃小鼠21 d建立生殖损伤小鼠模型,再灌胃30 d相应药物,检测小鼠的体重变化;测定脏器指数、精子质量,附睾氧化损伤水平,并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结构。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的睾丸指数与附睾指数显著升高(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精子活率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结构,发现白及多糖处理的中、高剂量组生精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白及多糖可提高ORN诱导的生殖损伤小鼠模型的睾丸指数、附睾指数和精子细胞数目与活率,对生殖系统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白及多糖生殖损伤脏器指数治疗作用奥硝唑

    全身麻醉患者术毕至转运病房期间低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朱昭平龚淑娟张颖何帆...
    971-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毕至转运病房期间发生术后低血压(PSH)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患者预测价值。方法 募集231例全麻手术患者,观察手术结束、过床后1、3、5、10 min及入复苏室时、出复苏室时、回病房时是否出现PSH,分析性别、年龄、体重、BMI、基础疾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出入量、BP、HR、RR、SpO2等因素是否为PS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入手术室时相比,手术结束后1、3、5、10 min,入复苏室时、出手术室时和进入病房时各时间点低血压患者发生率分别为29。44%、25。54%、20。35%、17。75%、16。45%、20。35%及22。94%例;与入手术室时相比,入复苏室时PSH组与非PSH组患者的体重、BMI、SBP及DBP有差异(P<0。05);与入手术室时相比,进入病房时PSH组与非PSH组患者的出血量、SBP、DBP及SpO2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为入复苏室时PSH发生的危险因素;出血量及SBP为进入病房时PSH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BP对入复苏室时患者发生PSH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值为89。5 mmHg;出血量及SBP对患者进入病房后发生PSH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SBP及术中出血量为术毕PSH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发生PSH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值分别为150 mmHg和126。5 mmHg。

    全身麻醉术后低血压危险因素预测

    罗沙司他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贫血及脂代谢的影响

    王雪春陈昕罗亚丹田小芳...
    978-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罗沙司他对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非透析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重组人促红素(EPO)注射组(n=46)和罗沙司他组(n=43),分析治疗前后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变化,同时对比这些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了血尿素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增幅高于EPO组(P<0。05)。罗沙司他治疗后血清铁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沙司他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前降低(P<0。05)。结论 罗沙司他可改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性贫血相关指标,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相关指标。

    慢性肾脏病罗沙司他肾性贫血脂代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血液透析治疗中血压监控及异常警报系统

    侯洁田晶金博丘文英...
    984-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血液透析治疗中血压异常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与血管通路衰竭、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优化透析中血压异常预防策略十分必要。本文设计并开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血透治疗患者血压动态实时监测及血压异常警报系统,以避免传统手动定时测量血压所带来的监测频率低、人工负担重、发现异常滞后等一系列临床困境。方法 采用MQTT物联网传输协议和EMQX消息服务器,实现可穿戴设备与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Vue+Djan-go 的前后端Web框架开发融合血压监测的血液透析治疗系统。结果 本系统面向患者治疗过程的实际状况提供了无感、无痛的动态血压监测,将动态监测模块融合到血透治疗管理系统业务逻辑,实现医护端的数据可视化,同时提供了默认频率为0。25 HM的血压实时监控和异常情况警报。结论 将物联网技术赋能现行的医疗管理软件,能够为患者降低治疗风险、为医护人员减轻负担,从而优化血液透析治疗策略,降低血压异常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率。

    血液透析血压异常实时监测异常警报系统物联网技术

    贵州省公众心肺复苏知信行及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高绘明胡汝均刘小会童青青...
    991-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贵州省公众心肺复苏(CPR)知信行及自我效能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升公众CPR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2月至6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自制问卷对贵州省公众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CPR知识、态度、行为及自我效能。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937份。公众对CPR的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3。78±11。22)、(43。97±5。74)、(16。80±2。75)、(11。02±4。19)分。x2检验显示,不同人群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居住地、健康状况)以及与CPR相关的经历(听说过和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听说过CPR、遇到过需要CPR的人、实施过CPR、参加过CPR培训)是影响CPR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知识、态度、自我效能、听说过CPR、遇到过需要CPR的人、年龄、居住地在农村以及参加过CPR培训对CPR行为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 贵州省公众普遍持有正向的CPR态度,并表现出较高的行为意愿,但CPR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我效能有待提高。亟须根据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加强CPR普及教育,扩大培训人群,进一步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公众心肺复苏知信行自我效能调查

    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及家长烧烫伤认知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袁凌孙同萍王明蔓陆钰涵...
    999-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及家长烧烫伤的认知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从儿童和家长层面制定烧烫伤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遵义市三城区9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及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及家长烧烫伤知识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1 536名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学龄前儿童男∶女为1。27∶1。学龄前儿童烧烫伤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8。31%,男性知晓率为78。55%,女性知晓率为77。99%,男女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1,P=0。408)。家长关于学龄前儿童烧烫伤发生原因、预防知识的得分顺位为防护不当>洗澡处置不当>照顾不当>器材使用不当>烧烫伤的预防。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父母照顾、父母职业、监护人文化程度与学龄前儿童烧伤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生年级、父母每天看手机的总时间、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家长关于烧烫伤预防和发生原因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文化程度与学龄前儿童烧烫伤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年级与家长关于烧烫伤预防和发生原因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生年级、是否父母照顾、父母职业、父母每天看手机的总时间、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学龄前儿童及家长烧烫伤知识得分的相关因素。应加大低年级学龄前儿童家长、监护人烧烫伤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从而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非故意烧烫伤事故的发生。

    学龄前儿童家长烧烫伤认知状况相关因素

    乳腺双相型化生性癌伴癌周导管内乳头状瘤一例报告

    唐雨陈昆涛吴杰
    1008-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双相型化生性癌伴癌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学、免疫组化表型、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1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双相型化生性癌伴癌周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理结果与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右乳无痛、质韧肿物,组织形态学显示肿瘤为囊性,灶状囊内见灰白色凸起,凸起区域细胞呈片状、巢状排列,细胞上皮样,部分梭形,细胞核明显异型,核分裂象易见,并见大量坏死,囊壁纤维化明显伴出血、灶状钙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周围乳腺组织部分区域呈纤维腺瘤样增生,灶状见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 乳腺化生性癌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病理学表现复杂,影像学表现无突出特征,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本例患者为双相型乳腺化生性癌,且Her-2表达阳性,国内外仅见散在报道。

    乳腺化生性癌影像学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