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遵义医科大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遵义医科大学

双月刊

2096-8159

2043579886@qq.com

0851-28643529

563099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新蒲校区)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遵义医学院学报》是经贵州省科技厅及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遵义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刊名《大连医学院学报》),现刊名《遵义医学院学报》,双月刊。主要栏目设有:专家述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调查报告、综述、学术动态、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研究进展

    孙瑞辰徐可
    547-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呼吸道病毒具有相似的组织嗜性、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当多种呼吸道病毒叠加流行时,常发生混合感染。特定呼吸道病毒之间的混合感染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疾病后果,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目前,病毒混合感染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也缺少针对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有效防治策略。在宿主细胞内,不同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存在正向促进或负向抑制的差异,相同的信号通路和宿主因子也可能参与了多个病毒的感染周期。本文综述了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危害,总结了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致病机制,提出了广谱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在防治病毒混合感染方面的应用前景,为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了可参考的科学见解。

    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病毒相互作用协同感染机制广谱疫苗抗病毒药物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PGE2/EP2途径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免疫

    彭淋珅刘娟李林艳陈辉...
    558-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免疫的作用与涉及PGE2/EP2途径的机制。方法 含RA患者自体血浆的培养基非接触共培养AMSCs与RA患者外周血来源T细胞,实验分为T细胞组、AMSCs组、共培养组和EP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ELISA法检测PGE2和IL-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AMSCs降低RA患者T细胞增殖数量和Th17细胞比例,增高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减少共培养上清液IL-17含量,这些效应可被40 nmol/L的EP2受体拮抗剂AH6809所阻断。与AMSC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和IL-8的含量明显降低,EP2受体拮抗剂组与共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MSCs增加T细胞p-PI3K蛋白水平,降低p-AKT蛋白水平,EP2受体拮抗剂只逆转AMSCs对p-AKT蛋白的下调。结论 AMSCs抑制RA患者T细胞增殖、上调Treg/Th17和下调IL-17分泌的作用机制涉及激活PGE2/EP2途径。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类风湿性关节炎T细胞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受体

    多孔Ti-6Al-4V医用金属植入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和成骨特性的作用

    杨岚胡梦蝶杨成雪张剑...
    569-576,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多孔(Ti-6Al-4V,TC4)金属支架的成骨分化作用和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原代细胞的培育,采用体外全骨髓贴壁的方法进行;rBMSCs表型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术;实验组TC4支架分别为圆形9、16、64孔,方形25、64孔,对照组为无孔,都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制备;在TC4上接种rBMSCs,用扫描电镜(SEM)观察48 h后的细胞形态和黏附状况,利用CCK-8对TC4的细胞毒性作用进行检测;用酶标法定量到第7、14天测碱性磷酸酶(ALP),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骨连接蛋白(on)、I型胶原蛋白(col1)这两者成骨基因的表达,于21 d时行茜素红染色。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小孔径TC4金属支架更利于rBMSCs细胞黏附;CCK-8结果显示:大孔径支架细胞增殖活性更高,圆形9孔为最高(第7天OD平均值0。69);ALP活性测定显示:ALP活性随着孔径减小而提高,圆形和方形64孔组ALP活性最高(第14天圆形64孔、方形64孔组ALP平均值分别为1。75金氏单位/gprot、1。61金氏单位/gprot);qRT-PCR检测显示:成骨基因表达水平随着孔径减小而提高,圆形和方形64孔组on和col1表达水平最高(第14天圆形64孔on和col1平均值分别为2。17、2。29;方形64孔on和col1平均值分别为1。70、1。81);茜素红染色显示:圆形和方形64孔支架组橘红色钙化结节相较于对照组颜色更深,面积更大。结论 由SLM制备的多孔 TC4支架对rBMSCs无细胞毒性,并且能促进其增殖,较大孔径对rBMSCs增殖有益,较小的孔径更利于rBMSCs黏附及成骨分化。

    Ti-6Al-4V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毒性成骨诱导

    鞣花酸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郝志清谢婧李丽华
    57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鞣花酸(EA)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2 NPs)诱导的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A组、TiO2 NPs组和TiO2 NPs+EA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TiO2 NPs组接受TiO2 NPs 150 mg/(kg·d)灌胃处理,EA组接受EA 50 mg/(kg·d)灌胃处理,TiO2 NPs+EA组在TiO2 NPs 150 mg/(kg·d)给药基础上灌胃给予EA 50 mg/(kg·d)。8周后取材,检测各组肝损伤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氧化应激相关Ogg1、脂质合成相关 Srebp-1c、内质网应激相关 Bip、Pdi、ATF6-p50、ATF6-p90、p-Ire1α、Xbp1s、Xbp1u、p-eIf2α、ATF4 和肝纤维化相关α-SMA 表达。qPCR 检测各组维持脂质代谢稳态相关 Acox2、Ces1g、Acot7、Pparα、Cpt1 a、Scad、Srebf1、Mlxipl、Lxrα、Xbp1s、内质网应激相关Atf4、Chop和肝纤维化相关Tgfb、Col1α1、α-Sma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O2 NPs组小鼠肝指数增加,肝脏结构紊乱。Ogg1、Srebp-1c、Bip、ATF6-p50、ATF6-p90、p-Ire1α、Xbp1s、Xbp1u、p-eIf2α、ATF4 及 α-SMA 的表达显著增多。Acox2、Ces1g、Acot7、Cpt1a 及 Scad 的 mRNA 水平显著下降,而 Pparα、Srebf1、Mlxipl、Lxrα、Xbp1s、Atf4、Chop、Tgfb、Col1α1及α-Sma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与TiO2 NPs组相比,TiO2 NPs+EA组小鼠以上指标呈现相反趋势。结论 EA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脂质代谢紊乱缓解TiO2 NPs诱导的肝损伤。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鞣花酸内质网应激脂质代谢

    含咪唑并[1,2-a]吡啶苯基甲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黎江东吴律嘉幸黔鲁施吉海...
    587-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合成含咪唑并[1,2-a]吡啶苯基甲酮类衍生物,进一步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色酮和炔醇作为起始原料,利用[3+2]环加成策略直接合成了一系列咪唑并[1,2-a]吡啶C3酮衍生物,并通过质谱和核磁确定了其结构。通过CCK8的方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MV4-11,A549和HepG2 3种细胞系的抗增殖作用。通过Docking方法,探讨这些化合物与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蛋白结合口袋的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合成了咪唑并[1,2-a]吡啶C3酮衍生物,大部分化合物对MV4-11细胞具有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j和4l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2。3、24。1 μmol/L,化合物5b的抑制率超过70%。Docking分析表明,这类结构能够靶向FLT3蛋白的结合口袋,与Quizartinib的核心骨架能较好叠合并与周围氨基酸残基形成π-H相互作用。结论 这类化合物有望作为关键片段替换Quizartinib骨架结构来设计开发新的FLT3抑制剂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

    咪唑并[1,2-a]吡啶抗肿瘤抗增殖细胞活性合成

    蓝斑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异氟醚致意识转换的全身麻醉过程

    钱坤廖蹇豪罗伟周沫...
    596-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变化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致意识转换的相关性及全身麻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及米诺环素组(n=12)。通过双侧蓝斑核内微注射小胶质抑制剂米诺环素/生理盐水,抑制蓝斑核小胶质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在蓝斑的分布及激活情况。两组实验鼠均安置脑电图记录电极,记录小鼠在1。4%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翻正反射消失(LORR)时间、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及脑电图(EEG)变化。结果 (1)蓝斑微注射米诺环素后,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被抑制;(2)在异氟醚全麻诱导期,米诺环素组较对照组LORR时间显著延长,EEG表现为δ波显著减少,γ波增加,而β波无明显变化;(3)在全麻恢复期,米诺环素组较对照组RORR时间显著缩短,EEG表现为δ波显著减少,β波增加,而γ波无明显变化;(4)在全麻维持期,相较于对照组,米诺环素处理后爆发抑制率(BSR)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特异性抑制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可阻碍小鼠异氟醚全麻诱导并加速复苏,这可能与麻醉状态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后蓝斑神经元活动被激活有关。

    蓝斑小胶质细胞异氟醚全身麻醉米诺环素

    甘草养阴汤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研究

    贺漭陈永陈艳娟赵静...
    603-609,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联合甘草养阴汤(GCNY)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进行自身历史对照,纳入70例已确诊的RA患者。对照组为前4个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后4个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GCNY。每两月随访评估1次,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G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BUN)、血肌酐(Scr)水平。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ESR在第2、4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43。6±29。4)/(67。9±34。1),P<0。001;(44。9±30。7)/(62。3±34。2),P=0。010];观察组 CRP 在 2、4 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10。4±17。8)/(26。5±37。8),P=0。009;(10。4±10。3)/(18。0±24。9),P=0。037];观察组 PLT 在基线、2 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HGB、RF、ALT、AST、Scr、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GCNY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RA相关炎症指标,且安全性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甘草养阴汤炎症

    骨膜牵张术联合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王春雷张波朱俊晖车志丽...
    610-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评估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5万IU/10 g)外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以期为医生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5万IU/10 g)外用治疗的3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患足足部皮温、患足踝肱指数及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情况来评价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患者术前足趾血氧饱和度为(79。97±1。44)%,术后足趾血氧饱和度为(92。32±1。70)%,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经过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5万IU/10 g)外用治疗的后足趾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患足足部皮温为(28。05±0。63)℃,术后患足足部皮温为(30。83±0。70)℃,经过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术后患足足部皮温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前患足踝肱指数为0。65±0。04,术后患足踝肱指数为0。73±0。02,经过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患足踝肱指数明显改善(P<0。05)。经过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率达93。33%。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5万IU/10 g)外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足趾血氧饱和度、患足足部皮温、患足踝肱指数有明显改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值得在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骨膜牵张术糖尿病足溃疡表皮生长因子推广应用

    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构建高依赖病房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王家贤郭军刘宁
    615-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旨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依赖病房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依赖病房(HDU)专科护士的技能培训和考核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初步构建了一个高依赖病房护士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5名具有代表性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经过两轮的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9,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431和0。486(P<0。01)。所构建的HDU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以及36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高依赖病房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和评估高依赖病房专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为后续高依赖病房专科护士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任用提供参考依据。

    高依赖病房胜任力冰山模型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纵隔支气管囊肿术后医源性食管憩室一例报告

    韩旭韩浩陈成柯希贤...
    625-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告一例纵隔支气管囊肿手术后并发医源性食管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方法 纵隔支气管囊肿并术后发生医源性食管憩室,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以及内镜检查,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经过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次病例的成功治疗提示了手术方式改变在这类并发症中的有效性,为以后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食管憩室支气管囊肿医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