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康廷国

月刊

1673-7717

zhzyyxk@vip.163.com

024-31207045

110032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中华中医药学刊/Journ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府逐瘀汤功效配伍对大鼠CYP450代谢酶的影响

    刘兆悦彭勍任常英孙明谦...
    52-57,后插35-后插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晰血府逐瘀汤(XFZY)合并用药隐患,探究血府逐瘀汤及其活血组(桃红四物汤)和理气组(四逆散)药物对大鼠体内5种酶亚型细胞色素P450酶1A2(CYP1A2)、细胞色素P450酶2C11(CYP2C11)、细胞色素P450酶2D2(CYP2D2)、细胞色素P450酶3A1/2(CYP3A1/2)和细胞色素P450酶2C6(CYP2C6)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理气组、活血组及复方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给予混合探针药:咖啡因(CAF)、奥美拉唑(OMP)、右美沙芬(DM)、咪达唑仑(MDZ)及氯沙坦钾(LK)。大鼠体内相应的代谢物分别为1,7-二甲基黄嘌呤(PXT)、5-羟基奥美拉唑(HOMP)、去甲右美沙芬(DP)、1-羟基咪达唑仑(HMDZ)、羧基氯沙坦(LC)。使用在线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Online SPE-LC-MS/MS)检测探针药及特异代谢物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探针药及代谢物的药代参数及代谢率的变化,评价重复给予XFZY及其功效配伍组对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重复给予XFZY及各功效配伍组对大鼠CYP2C11、CYP3A1/2代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XFZY对CYP1A2代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而活血组对CYP1A2代谢酶活性呈现出一定诱导作用(P<0。05);XFZY对CYP2D2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其抑制作用可能来自于活血药;XFZY对大鼠CYP2C6的活性具有诱导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复给予XFZY对大鼠CYP2D2(人体CYP2D6)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来自活血药,XFZY大鼠对CYP1A2、CYP2C11、CYP3A1/2和CYP2C6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初步提示临床上应用血府逐瘀汤时应避免与经CYP2D6代谢的药物合并使用。

    血府逐瘀汤CYP450s代谢酶活性药代动力学OnlineSPE-LC-MS/MS法

    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患者中西医结合预后临床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李佳卓梁群姜芊竹王鑫...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患者中西医结合预后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对模型做出验证。方法 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2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SIMD患者作为队列人群,观察住院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以28 d发生死亡事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发生死亡事件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SIMD患者的年龄、心率、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B 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舌色、舌下脉络、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肌钙蛋白等原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依据单因素分析确定了 8个中西医结合预测变量(年龄、心率、SOFA评分、BNP、舌色、舌下脉络、INR和肌钙蛋白)是发生SIMD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BNP和舌下脉络是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K值为0。635,准确率为0。79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95%可信区间为0。742~0。862。在最佳阈值为0。561时,模型的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88。5%,对ROC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AUC为0。786,敏感度为77。5%,特异度为66。8%。与模型相比,ROC标准差(ROCSD)为0。104,敏感度标准差(sensSD)为0。137,特异度标准差(SpecSD)为0。15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的拟合度良好(x2=1。055,P=0。587)。校准曲线原始C指数为0。798(95%CI为0。738~0。858),矫正C指数为0。783。结论 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IMD)患者中西医结合预后临床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使用度。

    脓毒症心功能障碍预测模型

    黄芩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述

    范思为吴海玉孙晓颖周亚琼...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需要探索的迫切问题,黄芩在治疗银屑病类疾病上有很长的历史,基于国内外黄芩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综合评述了其临床疗效、施治手段及安全性,归纳了其主要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其目前应用所面对的困难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体而言,临床上黄芩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且具有较好地安全性,其大多以复方水煎液口服或外洗的形式施治。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针对黄芩提取物和黄芩单体进行研究,其中,黄芩单体研究主要集中在黄芩苷上,多项细胞实验发现,它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凋亡,从而达到改善银屑病皮损的目的;多项动物实验研究均显示黄芩苷可以改善由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表皮层的红斑、鳞屑和厚度。此外,也有部分对黄芩素及野黄芩苷的研究。在毒理学研究方面,既有黄芩苷的肝肾毒性、致敏性的相关报道,也有众多未见显著毒理学变化的结果,对黄芩的安全性评价尚未有统一结论。

    黄芩银屑病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

    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中医证素影响

    刘俊于立恒华自森洪飞...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中医证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112例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胶体果胶铋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龙骨牡蛎汤加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皮素(Endothelin,ET)、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各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通过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后效果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萎缩性胃炎龙骨牡蛎汤加味胃功能中医证素

    炮制对苍术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影响研究进展

    陈祥胜梁冯陈海霞刘艳菊...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燥增效是苍术炮制的目的,其生品和炮制品在药理活性和化学成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生品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调控机体水盐代谢、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神经性调节胃肠运动、利尿、抗肿瘤等功能;而炮制品不良反应减弱,健脾、保肝降酶作用增强,明目、燥湿、除痹及抗菌、抗病毒活性降低;药效改变可能与炮制品中苍术挥发油含量下降、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变化相关,苍术炮制以后,总挥发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苍术酮、苍术醇、苍术素、β-桉叶醇等含量下降,但5-羟甲基糠醛、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苍术苷A等成分含量升高;此外,炮制对苍术所含Cr、Al、Mn、Zn、Pt、Cu、Na、Mg、Sr、Ba、Cd(铬、铝、锰、锌、铂、铜、钠、镁、锶、钡、镉)等微量元素也有趋势性影响。苍术炮制以后化学成分含量的改变是其降低不良反应和药效改变的物质基础,也是炮制机理研究的方向。

    苍术炮制药理活性化学成分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究温脾开窍通络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毕信亚刘坤周建英王爱丽...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究温脾开窍通络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7月门诊治疗收集的4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温脾通络开窍方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认知功能、肠道菌群相关指标、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及总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均升高(P<0。05),但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5-羟色胺水平均升高(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浆5-羟色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究温脾开窍通络方可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显著,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且安全性良好。

    "脑-肠轴"理论温脾开窍通络方老年性痴呆临床疗效肠道菌群

    利用PCR-RFLP方法快速鉴别中国牛蒡属药用植物

    黄彦昌宋跃岳许亮郑汉...
    80-83,后插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随着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对牛蒡属药用植物研究的深入,中国牛蒡属植物鉴定需要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鉴别手段。因此研究拟通过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建立一种快速鉴定中国牛蒡属药用植物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两种中国牛蒡属药用植物牛蒡与毛头牛蒡常用鉴定DNA条形码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图谱分析,找到牛蒡在内源转录间隔区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ITS1)片段中有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正好为 BsaA Ⅰ 酶(YAC/GTR)的酶切位点,根据该酶切位点,设计引物对目标片段进行扩增。另外建立PCR体系:95 ℃预变性5 min,循环反应40次(90 ℃ 20 s,60 ℃ 20 s,72 ℃ 20 s),72℃延伸5 min,4℃保温。建立限制性内切酶BsaA Ⅰ酶切体系,制作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结果 电泳结果表明在经过BsaA Ⅰ酶切后牛蒡将会产生长度分别为101 bp与125 bp的短条带,而毛头牛蒡未被切开仍为226 bp的长条带,成功将两种药用植物区分开。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满足日常对中国牛蒡属植物的鉴定。结论 该实验通过从牛蒡与毛头牛蒡的ITS1序列入手,利用PCR-RFLP技术首次完成了对两种植物的鉴别研究,建立了中国牛蒡属植物的PCR-RFLP鉴别方法。

    牛蒡毛头牛蒡鉴别PCR-RFLP

    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白浩东张子东孙延平祝明涛...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炙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然而,不同的炙法、不同的中药材以及不同的炙制条件都可能对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阐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该方法炮制后的中药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炙法所使用的辅料不同,从盐炙、醋炙、酒炙、蜜炙、姜炙和油炙这六种炙法入手,对相关代表性药物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综述,并与各位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炙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和复杂性,显著性表现为:相关研究测定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炮制后的中药其成分会发生量变和质变,进而增强中药的药理活性或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复杂性表现为:炮制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减机制没有得到科学解释,化学结构变化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旨在为炙法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完善炙法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炙法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葶苈子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

    郭明真袁智宇孙天福姚庄娴...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葶苈子作为一味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止咳平喘、抗炎、利水等药理作用,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且葶苈子也常与黄芪、防己等药物以药对形式应用于临床。重点对葶苈子的药理作用及常用葶苈子药对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它们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总结葶苈子药对使用规律、配伍理论,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葶苈子药对提供参考。

    葶苈子药对药理作用配伍理论

    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的角度探讨"百病皆因痰作祟"的机制

    宋楠楠西旺张洁钟友宝...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病皆因痰作祟"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于诸多疑难性疾病病因病机的一种高度概括。通过阅读古今文献,从痰饮致病特征、痰饮相关病理、痰饮相关疾病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的内在关联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角度探析"百病皆因痰作祟"的深刻内涵。研究发现无论是痰饮的形成、痰饮致病的广泛性、痰饮变化多端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似性,还是痰饮所致的慢性炎症病理、糖脂代谢紊乱病理、神经功能障碍病理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的相关性,以及肥胖、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哮喘和癌症等痰饮相关疾病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的关联性,均说明了"痰饮"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密切相关。故认为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可能是"百病皆因痰作祟"的物质基础,即从巨噬细胞极化失衡角度有望诠释"百病皆因痰作祟"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巨噬细胞极化痰饮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