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与鉴定

    刘东潘春清张艳菊
    93-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瓜抗病高代自交系D9320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表明:酵母文库克隆数为350个,文库滴度为3.5×107 CFU/mL,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长度在750~2 000 bp,平均片段长度超过1 000 bp.文库容量和重组率及插入片段大小均说明霜霉病菌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成功,可用于黄瓜双抗机制互作蛋白的筛选.

    黄瓜霜霉病黄瓜棒孢叶斑病cDNA文库酵母双杂交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的金花茶NAC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刘合霞徐飞凤杨卓玲吴晓敏...
    97-10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的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筛选,获得了35 个金花茶NAC转录因子,将其分别命名为CnNAC1~CnNAC35;随后分析了蛋白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以及系统发育关系;利用RNA-seq数据,对金花茶NAC转录因子在根、茎、叶、花等组织中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并对金花茶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瓣表达量与关键类黄酮化合物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花茶NAC基因家族成员编码的蛋白主要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大多定位于细胞核或叶绿体中,多数蛋白都含有NAC基因家族所特有的5个亚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中,35个金花茶NAC蛋白被分为 16个亚家族,而NAC2亚家族所包含的蛋白数量最多;金花茶NAC转录因子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8个金花茶NAC转录因子在花瓣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且与槲皮素、槲皮素-7-O-葡糖苷的变化量显著相关.

    金花茶类黄酮合成调控NAC基因家族进化分析表达分析

    骆驼刺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伊丽君艾尔肯·达吾提依甫拉音·玉苏甫提拉古丽·马木提...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0-2023年在新疆吐鲁番野生骆驼刺草种基地采集的骆驼刺种子为对象,研究骆驼刺种子在不同破除种子休眠方法、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骆驼刺种子在经过预处理破除休眠后发芽率提高;骆驼刺种子的最佳萌发温度为 30℃;种皮摩擦处理和浓硫酸浸种预处理,对骆驼刺种子破除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可达100%,且萌发时间较快;蒸馏水浸泡处理对骆驼刺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当浸种温度逐渐升高,浸种时间延长时,骆驼刺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提高,在90℃蒸馏水中浸泡2h后,发芽率最高达70%.

    骆驼刺预处理发芽率种子萌发休眠

    不同来源桉树人工林叶片性状与林分蓄积量研究

    陈金磊许峻模温远光周晓果...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不同桉树(Eucalyptus spp.)林分叶片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为良种选育和造林优良苗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八桂种苗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DH32-29 种苗的林分(BG)和其他生产单位培育的尾巨桉DH32-29林分(NBG)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开展林分调查和叶片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对比研究.[结果]5 个地区BG林分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和叶宽等叶片性状均高于NBG林分;天峨、桂平、象州及右江区BG与NBG林分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差异显著(P<0.05);5个地区BG与NBG林分叶宽、叶长宽比差异显著(P<0.05);在林龄相同的情况下,天峨、桂平、象州和横州BG林分单株材积显著高于NBG林分(P<0.05);桂平、象州和横州的BG林分蓄积量、年均蓄积量均高于NBG林分;不同叶片性状与年均蓄积量的相关关系紧密,但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结论]BG林分叶片性状和年均蓄积量优于NBG林分,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提高林分蓄积量.

    不同苗木桉树人工林叶片性状年均蓄积生长量

    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分析的5个核桃品种亲缘关系鉴定

    吴雨桦李丕军熊福博李润...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选择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核桃品种"盐源早"(Juglans regia"Yanyuanzao"),探索"盐源早"的亲缘关系.[方法]选择"盐源早"、"三台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Santai')、"漾濞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Yangbi")、"温 185"(Juglans regia"Wen185")、"新新 2"(Juglans regia"Xinxin2")5个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重、果仁重、出仁率、坚果三径、果形指数、种壳厚以及果仁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等指标,通过方差、相关性、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等探索 5 个核桃品种的表型性状和果仁成分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盐源早"等5个核桃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结果]果实的表型性状与果仁成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核桃品种的单果重、果仁重、出仁率、侧径、横径、纵径、果形指数、种壳厚及果仁成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之间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5个核桃品种聚为三大类群,第Ⅰ类为"温 185",第Ⅱ类为"新新 2""盐源早""漾濞泡核桃",第Ⅲ类为"三台泡核桃".利用ISSR分子标记筛选出10 条图谱条带清晰,背景明亮,重复性强,多态性较好,稳定性强的引物.通过对扩增图谱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5 个核桃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为 1.337 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193 5,Shannon信息指数均值为0.285 8.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盐源早"和"漾濞泡核桃"聚为一类,表明亲缘关系表现较近,且相同地区的"温 185"和"新新 2"聚为一类,"三台泡核桃"聚为一类.[结论]通过对5个核桃品种的果实表型性状、果仁成分及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得出,"盐源早"与"漾濞泡核桃"亲缘关系较近.

    核桃品种表型性状果仁成分ISSR分子标记

    江淮丘陵地区薄壳山核桃林农复合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王晶晶唐菲高俊兰史丹...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江淮丘陵地区薄壳山核桃林农复合模式综合效益,合理利用林下空间,扩大薄壳山核桃种植经济效益.[方法]2022-2023年选取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种植基地,对照薄壳山核桃纯林栽植,开展薄壳山核桃-大豆-油菜、薄壳山核桃-大豆-小麦、薄壳山核桃-玉米-油菜、薄壳山核桃-玉米-小麦、薄壳山核桃-油牡丹共5种林农复合模式研究,分析不同模式对薄壳山核桃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纯林相比,薄壳山核桃-大豆-油菜、薄壳山核桃-大豆-小麦、薄壳山核桃-油牡丹3种模式对薄壳山核桃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薄壳山核桃-油牡丹模式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余2 种模式对薄壳山核桃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增收依次为薄壳山核桃-油牡丹(26 256.0 元/hm2)>薄壳山核桃-大豆-小麦(11 040.0 元/hm2)>薄壳山核桃-大豆-油菜(10 950.0元/hm2)>薄壳山核桃-玉米-小麦(7 953.6 元/hm2)>薄壳山核桃-玉米-油菜(7 863.6 元/hm2).[结论]薄壳山核桃-油牡丹模式综合效益最佳,既能促进薄壳山核桃生长,又可获得较高收入,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薄壳山核桃林农复合模式生长量经济效益

    不同生境类型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王正安李颖余治家吴苗...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境类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效果,发展先进可行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为提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能力及林分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宁夏固原市,沿六盘山主脉不同方位选择5 个林场作为试验点,建立不同生境类型的12m×12m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样地20个(林内9个,林窗6个,林缘5个).每个样点于2021年秋季(10月)和2022春季(5月)人工撒播种子;每个试验点布设6个地表处理措施[A对照(CK)、B开沟、C挖穴、D随机小穴密点、E粗翻和F精细整地],每处理3次重复.基于连续2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提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结果]从连续2 年各处理措施保存密度来看,在林内生境的秋播情况下表现为F(3.1株/m2)>E(2.8株/m2)>B(2.1株/m2)>C(1.8 株/m2)和>D(1.1 株/m2)>CK(0.8株/m2),春播情况下表现为F(6.4株/m2)>E(5.8株/m2)>B(5.1 株/m2)>C(3.0 株/m2)>D(2.0 株/m2)>CK(1.8 株/m2).在林窗生境的秋播情况下表现为E(12.6株/m2)>CK(8.7株/m2)>B(8.1株/m2)>C(8.0株/m2)>F(7.7 株/m2)>D(6.3 株/m2);春播情况下表现为E(13.9株/m2)>F(12.4株/m2)>B(8.9株/m2)>CK(8.2 株/m2)>D(7.0 株/m2)>C(6.5 株/m2).在林缘生境的秋播情况下依次为C(1.9株/m2)>B(1.8株/m2)>E(1.4 株/m2)>F(1.1 株/m2)>CK(0.6 株/m2)>D(0.3 株/m2),春播情况下依次为A(1.6 株/m2)>B(1.4株/m2)>E(1.0株/m2)>F(0.9株/m2)>C、D(0.5株/m2).[结论]综合来看,在 3 类生境中幼苗保存密度最高的为林窗,林内和林缘次之.在播种季节上,3类生境的出苗和保存密度均为春播优于秋播.在地表处理措施中,无论是秋播还是春播,林内生境保存密度以E和F处理整地较好,林窗生境的以E和B处理较好,林缘生境以F、E和B处理较好.

    华北落叶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六盘山

    5种荚蒾幼苗耐阴适应性研究与评价

    章晓琴聂超仁吕文君王建强...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玫瑰"欧洲荚蒾、短序荚蒾、日本珊瑚树、台东荚蒾、粉团这5 种荚蒾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全光照、遮阴53.66%、遮阴80.15%的处理,测定不同遮阴处理下株高、冠幅、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比叶面积、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等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5种荚蒾均会通过外观形态改变及生理响应的方法来适应弱光环境.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5种荚蒾的耐阴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种荚蒾耐阴性表现为粉团>日本珊瑚树>短序荚蒾>台东荚蒾>"玫瑰"欧洲荚蒾.

    荚蒾幼苗耐阴性评价

    钙肥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空心的影响

    周帅陈恩发叶夕苗范士杰...
    141-14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叶面肥与不同钙肥配施对马铃薯空心、产量、品质调控作用和影响,为马铃薯生产中钙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中晚熟品种"黔芋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CK1(复合肥)、T1(复合肥+普钙)、T2(复合肥±喷钙)、T3(复合肥+普钙+喷钙)、CK2(复合肥+叶面肥)、T4(复合肥+叶面肥+普钙)、T5(复合肥+喷钙+叶面肥)、T6(复合肥+普钙+喷钙+叶面肥)共8 个处理.结果表明,T1 促进产量形成表现最佳,其次是T4和T5,T5块茎品质改善最为明显,抑制空心发生率效果突出的有T2、T3 和T5.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建议参照T1施肥方案.若以降低马铃薯空心缺陷为主要目标,建议参照T2 施肥方案,结合经济产出效益和块茎品质,建议参照T5 施肥方案.

    马铃薯钙肥产量品质空心

    基于不同土类的多年化肥施用对土壤养分及丰缺分布的影响——以榆中县1984-2021年的变化为例

    康蓉崔银花赵凡赵学琳...
    145-15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基于多年化肥施用对不同土类土壤养分及丰缺分布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及土壤质量定向培育提供参考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模型及对应分析法,对榆中县分布面积较大代表性较强的6 种土类1984-2021 年37 年间7 次土壤监测结果结合化肥施用量对其间的关系进行动态与丰缺等级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与化肥施用量密切相关.不同土类平均pH为8.33,为碱性级别.有机质平均为15.44 g/kg,属于较缺的等级.全氮平均为0.99 g/kg,在中等水平.有效磷平均为34.03 mg/kg,属于较丰富水平.速效钾平均为189.18 mg/kg,属于较丰富水平.土壤pH以黄绵土较高,pH在 8.42 左右.有机质以灰褐土与灌淤土最高,含量超过18 g/kg.全氮以灰褐土与灌淤土最高,含量均超过1 g/kg.有效磷以灰钙土最高,平均含量 53.07 mg/kg.速效钾含量以灌淤土、黄绵土较高,平均含量在196.37~221.9 g/kg.根据不同土类养分丰缺分布特点,减少相应的化肥施用量(特别是磷肥),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及绿肥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定向培育的主要措施.

    土壤养分土类丰缺等级分布对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