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激素调控向水性研究进展

    冉玉玲王鎏帆朱秋华芦泓倩...
    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生植物进化出高度的形态可塑性,使其通过响应各种环境刺激的向性生长(tropic growth)来补偿其运动性的缺乏.向水性(hy-drotropism)是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寻找水分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植物适应不断变化的水势条件.综述了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K)和生长素(auxin)在根系向水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以期增进对植物根系处理、调节和整合植物生长,以及响应水分刺激信号的认识.

    环境刺激向水性植物激素

    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研究进展

    怀婷婷张欣欣王鑫马海林...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栖稻假单胞菌(P.oryzihabitans)是一类非发酵、需氧型革兰氏阴性杆菌,自 1984 年首次发现以来,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登记的菌株超过1 500种.这些菌株广泛存在于患病的人类和动植物体内以及土壤、水等环境中.P.oryzihabitans的一些菌株作为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农业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同时,某些菌株可作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种,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栖稻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应用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栖稻假单胞菌的防治和应用提供参考.

    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oryzihabitans)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促生作用

    农业强国视域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因与治理综述

    张育超刘健姚志
    10-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阻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运用文献分析法、政策解读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我国农业政策理论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并为后期学术研究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非粮化"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定论,拟定为:耕地"非粮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耕地"非粮化"指农业经营者由于受到经济、政治、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将耕地利用方式从粮食生产转变为从事一切非粮种植的农业经营行为.狭义上的耕地"非粮化"指农业经营者由于受到经济比较效益的影响选择在耕地上种植经济作物或其他农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行为.驱动因素包括种粮比较效益低、工商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农村新生代群体受教育水平提高.整治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粮食补贴制度、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和监管工商资本下乡、分区域并差别化整治耕地"非粮化"和遵循"大食物观"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非粮化"粮食安全农业强国土地流转工商资本

    糖料副产物的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庞彩卫周芹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渣、糖蜜、滤泥是糖厂典型的三大副产物,也是糖厂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对象.基于糖厂副产物和废弃物的组成及其理化特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甘蔗及甜菜副产物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制糖企业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提供参考.

    糖渣糖蜜滤泥综合利用

    植物抗铜毒害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鎏帆冉玉玲张国超邵勇华...
    23-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Cu)是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广泛参与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但过量的铜会产生毒害作用,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为了抵御铜毒害,植物进化出多种机制来严格调控环境中铜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转运.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土壤中的铜污染日益加剧.阐述了铜毒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总结分析植物利用根系分泌物、细胞壁、转运蛋白、抗氧化剂等响应铜胁迫的各类防御机制,此外,还探讨了囊泡运输在植物抗铜毒害中的潜在功能,以期为耐铜作物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植物铜毒害吸收转运囊泡运输

    3类鲜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田晶华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鲜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红塔区优质高产鲜食玉米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糯玉米、甜糯玉米、甜玉米3类鲜食玉米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3类鲜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前4位的性状排序糯玉米为穗行数>单穗鲜重>穗粗>穗粒数,甜糯玉米为穗粒数>穗长>穗行数>单穗鲜重,甜玉米为全株叶片数>生育期>穗位高>株高.[结论]影响糯玉米、甜糯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都是穗部性状,在品种选育上要重视穗部性状的选择;而影响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都是营养生长性状,生育期长则积累的营养物质多,促使全株叶片数增多,穗位及株高增高,为营养物质向穗部转移打下了基础,在品种选育上要重视营养生长性状的选择.

    鲜食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

    江苏沿海地区不同大麦品种产量比较研究

    王春吉王文彬周艳
    33-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大麦新品种,2022年以盐麦7号为对照,对6个大麦品种(品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盐师麦 9 号为杂交种,产量最高,实收产量 9 970.5 kg/hm2,较对照增产 44.3%,其次是苏饲麦 1 号,实收产量9 684.0 kg/hm2,较对照增产40.2%,且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优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在沿海地区种植推广具有较好的前景.

    大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杂交种裸大麦

    特早熟早稻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云鹏张彩娟周坤能郝栖贤...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季早稻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茬口紧张、季节性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突出,生产上急需特早熟的早稻新品种.通过收集和鉴定优异特早熟种质资源,结合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在协调好特早熟和高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稻米品质和抗性.现已创制一批特早熟早稻新品系,如庐早301、庐早302、南陵早3号、南陵早4号,这些新品系生育期均较对照品种早熟5d以上,且丰产性、抗病性和米质表现优良.该研究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水稻特早熟早稻种质资源分子育种

    机采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郭景红王维民赵海姚炎帝...
    38-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北疆早熟机采棉适宜种植密度,以新陆早80号、新石H12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 个不同种植密度15 万、18 万、21 万、24 万、27 万株/hm2 对棉花生育期、生长发育、产量及其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 1 膜 6 行(66+10)cm宽窄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随密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单株果枝数显著增加,成铃数增加,单铃重增加,衣分变化不明显.5种栽培密度中以密度在21万~24万株/hm2 的各处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较高,品质较优.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决定着群体数的大小,影响棉花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竞争、产量形成以及品质提升.现行常规管理模式下,北疆早熟棉区棉花种植密度不宜超过24万株/hm2.

    机采密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

    韭菜珠芽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张紫娟王长浩张桂海王学颖...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田间发现的韭菜植株花托上部特异性芽体(称其为珠芽)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通过对不同激素配比的研究,建立韭菜珠芽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使用 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7 min,消毒效果最佳,无菌率可达 82.32%,MS+1.5 mg/L 6-BA+0.4 mg/L 2,4-D为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其不定芽诱导率为78.52%,MS+2.0 mg/L 6-BA+0.5 mg/L NAA为最佳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不定芽伸长率可达86.63%,1/2MS+0.5 mg/L IBA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频率为88.20%,其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韭菜特异性芽体珠芽组织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