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患病的大口黑鲈检出疱疹病毒

    卓玉琛
    1047-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微病理学电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方法,首次从患病的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检出疱疹病毒.病鱼组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鳃组织细胞内存在直径约70 nm-80 nm的圆形或双环状核衣壳,空心或小部分核心致密;肝组织细胞内质网所查见部分核衣壳有纤突.所检出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疱疹病毒目(Order Herpesvirales)的病毒形态.采用鳗鲡疱疹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PCR方法检测,从24份患病大口黑鲈的鳃、肝、脾、肾组织混样中检出13份阳性结果.基于大口黑鲈疱疹病毒毒株DNA聚合酶基因片段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证明该病毒可能是鳗鲡疱疹病毒的成员.

    疱疹病毒大口黑鲈超微病理学PCR检测

    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结合核酸试纸条即时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方法的建立

    易玮婕李嘉豪赵伊然单衍可...
    1054-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结合核酸试纸条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可视化检测方法,以应用于养殖场内部实现现场快速检测.选择PEDVN基因保守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对引物进行对比筛选,对反应条件、引物浓度、探针浓度进行优化,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将建立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样品,并与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在38 ℃恒温10 min扩增反应以及5 min侧流向层析后,即可完成检测,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可达101拷贝/μL.应用该方法检测20份阴性和20份阳性,共40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保持一致.本研究建立的RAA结合核酸试纸条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耗时短、仪器设备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基层现场快速检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现场快速检测

    一株多谱系重组NADC34-like-PRRSV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特征分析

    张兴民张婧虞凌雪王健...
    1062-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2021年9月从甘肃规模化猪场采集疑似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仔猪肺脏组织和血清,经(Open Reading Frame 5,ORF5)基因分型 RT-PCR扩增测序鉴定,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感染细胞病理电镜切片鉴定分离毒株,采用RT-PCR方法对PRRSV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同时也对该场107份猪血清样本检测.研究结果显示,ORF5基因分型RT-PCR扩增测序结果表明,该猪场为NADC34-likc-PRRSV感染;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能够与PRRSV N蛋白单克隆抗体(SR30)反应,电镜观察到感染细胞中直径大小为50-80 nm病毒粒子,其基因组全长大小为15 078 bp,将分离株命名为PRRSV GSJT/9/2021株.分离株与不同谱系代表株VR-2332、JXA1、HuN4、NADC30 和 NADC34 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85.2%、86.4%、86.5%、88.7%和85.9%;ORF5基因序列与代表毒株ORF5基因序列及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3.7%~94.9%与84.6%~95.5%,其中与IA/2014/NADC34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4.9%和95.5%;基于GSJT/9/2021全基因组和ORF5基因分别构建进化树对分离株进行分型,结果显示GSJT/9/2021的全基因组与类NADC30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个分支,而ORF5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GSJT/9/2021毒株与类NADC34毒株亲缘关系最近;ORF5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RF5的变异程度最大,GP5蛋白中4个糖基化位点与国内流行的NADC34毒株相比额外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第57位,在诱骗表位37-45 aa中第38、39位出现独特突变(H38Q,L39F);Nsp2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Nsp2蛋白存在"111+1+19a"(323-433位、483位、504-522位)缺失模式,与NADC30毒株缺失模式一致;重组分析表明GSJT/9/2021株由NADC30-like PRRSV、HUN4与IA/2014/NADC34之间发生重组变异而来,重组位点分别位于Nsp4、Nsp9、GP2a和M的氨基端.107份血清的PRRSV N蛋白抗体阳性率达98.2%.综上,PRRSV GSJT/9/2021株是1株多谱系重组变异NADC34-like-PRRSV,通过深入解析重组毒株的遗传变异和生长特性,为甘肃地区防控PRRS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多谱系重组毒株分离鉴定基因组特征细胞嗜性

    HRM技术快速检测新冠病毒变异株

    周玉真程悦谢汶君何迅...
    1076-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基于高分辨率融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的快速检测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方法,为新冠变异株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针对新冠病毒S基因的氨基酸突变位点G339H/D、D796Y、V83A设计HRM引物,将新冠病毒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阳性的核酸逆转录后进行HRM分析,并对33份新冠病毒RT-PCR阳性核酸标本进行检测,与二代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建立的HRM方法能区分Delta、Omicron及XBB亚型,33份标本的HRM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份为Delta株,31份为Omicron株,12份为XBB亚型.HRM分析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本实验建立的HRM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新冠病毒变异株中的Delta、Omicron及XBB亚型,可应用于快速鉴定新冠病毒型别.

    新冠变异株高分辨率融解曲线德塔尔株奥密克戎株XBB

    2012-2023年淄博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征分析

    刘超许进张群李蕾...
    1082-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2012-2023年10个流感监测年度淄博市分离的流感病毒H3N2亚型血凝素(Hemagglutintin,HA)基因及氨基酸变异特征,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淄博市2012-2023年分离到的39株H3N2流感毒株HA基因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进化分析和抗原变异分析.2012-2023年淄博市测序H3N2亚型流感分离株A、B、C、E等四个抗原区均有氨基酸发生变异,D区相对保守,未检测到变异;2012-2016年部分毒株受体结合位点左壁发生N225D变异,2016-2023年所有毒株左壁均发生N225D突变,2016-2023年部分毒株前壁发生T131K变异,2019-2020年部分毒株前壁发生T135K、S137F变异,其余位点未发生变异;与WHO推荐的相应年度参考疫苗株相比,各年度的分离株均出现了糖基化位点增加或缺失现象,且多发生于A区抗原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前壁;全部分离株均位于3C分支,大部分年度流感流行株分支较为集中,但也存在某年度多分支流行情况;与参考疫苗株比较,2015-2016年度、2019-2020年度分离株与当年推荐疫苗株遗传距离较远.2012-2023年淄博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表现出遗传多态性,在基因进化上呈现多分支进化特点,部分年度与当年WHO推荐疫苗株在基因水平上有一定遗传距离,提示抗原匹配程度可能降低,应密切关注流感病毒基因变异情况,为流感疫情防控和疫苗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受体结合位点进化

    北京市丰台区无症状儿童致腹泻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杨霄星尉秀霞武庆锐秦萌...
    1088-1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症状托幼儿童和低学龄儿童中致腹泻病毒感染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抽取三个街镇460名4周之内未出现过急性胃肠炎症状的3~9岁儿童,采集粪便标本,使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五种致腹泻的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进行筛查.无症状儿童中致腹泻病毒检出率为8.26%(38/460),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26%(15/460),其次为腺病毒(2.61%,12/460),札如病毒(1.52%,7/460),星状病毒(0.43%,2/460),混合检出率为0.43%(2/460),未检测到轮状病毒.不同性别、机构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x2=0.095,P=0.76;x2=0.86,P=0.354);人口密度中等的FT街道阳性率低于人口密集的FZ街道和人口密度低的乡镇地区WZ镇(x2=9.55,P=0.002;x2=6.80,P=0.009);托幼机构和小学均表现出低年级阳性率较高的现象(托幼机构3~4岁组阳性率13.33%,5~6岁组阳性率2.44%;小学6~7岁组阳性率11.11%,8~9岁组未检出阳性).不同性别、机构、街镇的诺如病毒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仅在托幼儿童中检出.调查后一个月内所有调查对象涉及的班级均无急性胃肠炎疫情发生.

    无症状感染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轮状病毒

    血清CRP、IgA及VEGF对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薄蔚甘强马金莲
    1093-1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al pneumonia,SA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98例腺病毒肺炎患儿,按病情分为重症腺病毒肺炎组(33例)和普通腺病毒肺炎组(65例),于患儿入院1d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其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值,并比较2组相关指标的水平差异.结果发现,重症腺病毒肺炎组患儿年龄较普通腺病毒肺炎组更小(P<0.05),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血清炎症指标TNF-α、IFN-γ、IL-6、CRP、MIP-1α以及TGF-β1、VEGF水平值明显较普通腺病毒肺炎组更高(P<0.05),血清IgA水平值低于普通腺病毒肺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年龄、肺炎支原体感染、高CRP、VEGF、IFN-γ、TGF-β1及低IgA为SAP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gA水平表达与SAP呈负相关,CRP、VEGF与水平表达SAP均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检测对SAP的诊断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CRP、VEGF及IgA参与了儿童SAP的发生,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血清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指标诊断价值

    我国2021-2023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趋势研究

    张明伟赵君孙璐黄英...
    109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是造成临床鸡群出现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病毒本身易发生突变和重组,造成新型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且与常规疫苗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存在很大差异,给临床免疫防控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对当前我国流行的IBV毒株进行持续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对于有针对性的研发新型IBV疫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对2021-2023年我国临床分离到的32株IBV毒株进行了 S1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对其共同变异位点进行了蛋白功能性预测.研究结果发现,在32株IBV毒株中有22株位于GI-19分支,且进一步独立形成两个小的分支,分支内毒株的同源性均大于98.08%,分支之间的同源性在96.35%~98.02%,而与本实验室分离到的早期经典GI-19分支毒株-强毒株SD同源性低于95.33%,与自然致弱疫苗株SZ之间的同源性在95.99%~98.04%.2株毒株位于GI-22分支,与LDT3毒株的遗传距离较近.另外有3株分离株为GI-1和GI-13类疫苗毒株.需要注意的是,GVI-1基因型分离株逐渐增多(4/32),与常规疫苗株同源性约为68%;另有1株分离株与其余基因型毒株同源性均<78%,需要对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进一步分析.综上所述,我国当前IBV流行毒株仍然以GI-19分支为主,但与此同时新分离株与经典毒株之间出现了较大变化,呈现出独立小分支的演变趋势,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流行趋势

    奥罗普切热:一个潜在全球卫生安全威胁?

    刘铁柱李建东
    1105-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罗普切热是一种经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中、南美洲持续传播,不断扩散,已成为当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感染者早期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相似,难以鉴别,不利于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落实防治措施.该病毒传播媒介在全球分布广泛,应对其进一步播散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予以关注,及时评估,做好应对.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意识,本文对奥罗普切热病原学、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

    奥罗普切热病原学流行特征诊断方法

    线粒体自噬在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冯黔玉谢正德
    11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通过自噬系统靶向功能受损或过量的线粒体,并将其体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对控制和维持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线粒体自噬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先天免疫、细胞凋亡和炎症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病毒调节线粒体自噬,以实现免疫逃逸和持续感染.本文分别对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病毒对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以及线粒体自噬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策略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自噬病毒先天免疫